法国著名电影叙事学家弗朗索瓦·若斯特对电影叙事视角问题进行了定义和反思,提出电影叙事视角的三分理论,是较受认同的在电影领域的关于叙事视角的理论。
他延展了法国文学家热奈特叙事焦点的概念,把电影叙事中的视角分为三种。
对于托罗电影的叙事视角研究也将立足于若斯特的电影叙事视角理论,对关于托罗电影中的特殊群体角色进行“所知角度”、“视觉角度”、“听觉角度”三个方面的剖析,来深入挖掘托罗电影角色深入人心的关键所在。
吉尔莫·德尔·托罗最大的特点就是喜欢构建“异形”的角色从而去表达自己的主题.
从看似“造型夸张”、“性情迥异”的“异形”去表达常人无法经历的所知角度、视觉角度、听觉角度,从异类角度表达着现实中人类无法表述的伤痛。
这也是他在叙事风格中最大的一个特点,在这些“异形”视角中隐含叙事权力,他善于采用虚实结合的叙事视角,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互补性叙事手法,同时也更增加了他的恐怖魔幻类型电影中科幻的艺术色彩。
“美国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是漫画产业快速发展的时期,从第一个“超级英雄”诞生至今为止创造出了大量的“超级英雄”形象,演绎着各种各样的故事”。
经过 30年的发展,“超级英雄”发展成了一种新的美国类型电影,并且非常受观众的喜欢。因为经济的萧条、战争的“后遗症”使得美国群众的心理上一直被阴霾所覆盖。
吉尔莫·德尔·托罗虽然是墨西哥裔导演,但是他一直受与多元化文化的影响,“超级英雄”对于他这样一位热爱“异形”的导演来说是非常热衷的。
在他所创作的电影当中就有非常的经典的“超级英雄”形象,并且当时西班牙的人们也是受到了战争、冷战的巨大影响,心灵上的创伤久久不能散去。
正是基于现实的矛盾,导演吉尔莫·德尔·托罗通过创造的“英雄形象”从侧面表达人们战胜现实的渴望,对于和平的渴望。
在《环太平洋》中,导演托罗将“机甲”与“超级英雄”完美的融合。
影片主要讲述人类遭受了太平洋海底巨型怪兽的入侵,为了抵抗海洋怪兽的进攻,人类研制出了高大的机器战士并配备有最顶尖科技的装备对来犯的怪兽进行还击。
驾驶被废弃很久的危险流浪者机甲对抗入侵的怪兽。一方面将没有生命体征的“机甲”列于叙事的“视觉角度”和“听觉角度”之上,被赋予“超级英雄”含义的“机甲”是隐含的叙事者,以其迥异的观察角度与直接反应。
间接表现了形形色色的事件参与者面对特定时间的不同态度,也表达了导演战胜现实的渴望,间接实现了“所知角度”实现与表达,用另类的方法把若斯特的电影叙事视角理论深刻践行。
在《地狱男爵》中,他塑造了一位与众不同的异形“超级英雄”,影片中的主角就是一个主要的“三分理论”视角。
在一个火球中诞生于英格兰一个教堂的废墟,由纳粹党羽巫师召唤到世界上,纳粹本想利用他逆转战争的形势,却辗转被美国教授布隆收养避免危害人间,并凭借金刚不坏之身所向披靡,为美国官方完成各种难以完成的任务。
他的“所知角度”来源于正义人类的教导,所以才造就了他为人类服务,保卫人类和平的特性。他出现之初就是异于常人的“异形”,红皮肤,有角和尾巴,石质的右手很大。
这是用他人的“视觉角度”来还原出的外貌,与以往不同,“地狱男爵”并不是一个受大家欢迎、追捧的角色。
在影片中他受到了人类的歧视但是他却依然无怨无悔的为人类服务,借用不同的视角来讲述他长大的故事,使得影片故事更具现实性。
“视觉角度”与“听觉角度”的配合中他的视角中他与鱼人朋友亚伯一起完成博物馆任务、与分队追溯复活之犬源头,在跌宕起伏的情节中完善着“所知角度”。
他在被爱慕者丽兹拒绝后吃起同伴的醋,在这部影片中导演将“英雄”“平民”化,让角色更加立体。
包括养父教授被暗杀后,16号公墓中,在被巫师操控威胁要其打开地狱之门让恶灵进入人间时,也曾彷徨和踯躅,最终在同伴们的呼唤中,地狱般阴暗的本性被善良的感化战胜。
他冲破了巫师巫术式的煽动和操纵,在苦苦争斗之后战胜了内心邪恶,永远皈依于正义和人性。
托罗对主角进行“所知角度”、“视觉角度”与“听觉角度”有血有肉的刻画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异形英雄”的形象。
通过他的悲欢爱恨故事来展开一段曲折的带有历史背景色彩的剧目,这是一部好莱坞典型的超级英雄类型的哥特式电影。
从周遭境遇和内心转变来带动全片的发展,所知和内心的矛盾对立,来诉说战争带给人们的伤痛以及人们想挣脱现实的渴望
在观众心中植入一个根深蒂固、有血有肉的经典主角形象,这就是托罗对于超级英雄的解读——身“异”却心未“异”。
反观影片中身形正常的那些人类,纳粹党羽和邪恶巫师却用最恶劣的卑鄙手段诠释着世间的罪恶。
托罗电影世界中的异形往往承受着不公平的待遇,却还心向阳光,甘心做着普通人的超级英雄,这样的大爱也是托罗想借由“异形”视角所表达的高尚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