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描述:我21岁大二在校学生,大三准备考研,现在突然想到这个问题,是大四生比较好,还是考完研生,还是读完研找工作前生比较好呢?主要大学毕业少说也有24了,年轻一点生孩子身体恢复比较快,不太在意家庭什么的,只觉得应该留一个自己的后代,大家帮我权衡一下。
女生只要选择生育,就没有什么时候是损失最小的。
女生通常不指大龄女性,未成年也无需考虑。最佳生育年龄范围内(23~30岁),整体妊娠风险相近,个体差异很大。
(虽然本篇科普会打击很多女性的生育积极性,但凡是选择生育的女性,都应该有所了解)
据世卫组织的数据,全世界每年多达2000万女性会因为怀孕造成健康问题[1]。
而全世界每年出生1.5亿人,哪怕算上流产的,怀孕的女性以2亿作为基数,也有多达10%的女性会因为怀孕出现健康问题。
而据《柳叶刀》的一份数据表明,全世界每年因妊娠并发症而死亡的女性达到20多万人,相当于每1000人中就有1个,20世纪末甚至每600人便有一个[2]。
产妇死亡的最常见原因有:
产妇出血(占总死亡人数的1/3)
产后感染(占总死亡人数的1/10)
妊娠高血压相关疾病(占总死亡人数的1/7)
梗阻性分娩(胎儿卡在盆腔,占总死亡人数的1/20)
流产(自然流产,宫外孕流产,人工流产,占总死亡人数的1/10)
虽然相比起二三十年前,中国的妊娠死亡率已经大大降低。
但依据2022年国家卫健委的最新数据,数据依旧高达16.1/10万(中国交通死亡率已经远低于这个数值[3],2021年中国交通死亡人数61703人,相当于4.4/10万),也就是说,每100万个选择生产的女性,就会有161人因为妊娠死亡。
2021年,中国出生了1062万人口,这数字的背后,也意味着多达1710名女性因为妊娠而死亡。
一位决定怀孕生产的女性,她的死亡风险,大致相当于多叠加半次一年的车祸死亡风险+自杀死亡风险。
怀孕本质上是在内源性病毒HERV-W家族的控制下,胚胎滋养层细胞增殖并侵入母体子宫内膜,从而着床,并最终形成胎盘[4]。
本质上,胎儿相当于寄生在母体内。
母体必须改变自身的激素水平,营养摄入、血氧供给,从而适应胎儿10个月的急遽膨大过程。
怀孕后可能遭遇的损失有:
乳房触痛:怀孕早期的荷尔蒙变化会导致乳房肿胀和触痛,部分女性会比较痛苦。
妊娠期糖尿病:由于大量能量的摄入,胰腺β细胞产生的胰岛素增加,可能形成胰岛素抵抗,再加上催乳素和生长激素的增加,最终导致妊娠糖尿病,发生率3~9%[5]。妊娠糖尿病可增加先兆子痫、剖宫产、早产、羊水过多、巨大儿、肩位难产、胎儿低血糖、高胆红素血症等等的风险。
妊娠剧吐:和一般的孕吐不同,妊娠剧吐出现严重和持续的呕吐,可导致脱水和体重减轻,痛苦程度很高[6],发生率0.3-3.6%。
骨盆带疼痛:胎儿膨大或产后,骨盘带不稳定从而引起的疼痛,大多在分娩后三个月内消失,但对于一些人来说,它可以持续数年,甚至导致负重能力降低。发生率高达45%,25%出现严重疼痛,8%出现严重残疾[7] [8]。
妊娠高血压:随着胎儿膨大,孕妇的心脏和血液系统负荷都越来越大,从而形成妊娠高血压,发生率高达10%[9],可增加多种妊娠并发症风险。大约16%的妊娠死亡是由妊娠高血压造成的。
生产痛苦:虽然有少部分女性可以无痛分娩,但大多数女性分娩十分痛苦。为了能顺产,往往需要辅助以会阴侧切术。
会阴侧切术过程:
缝合过程:
在中国,曾经的侧切率一度超过90%,虽然现在一线城市的侧切率已经降下来很多,但在落后地区侧切率依旧很高。也就是,绝大多数的女性顺产的过程中,都会经历这一刀。
感染风险:产妇总感染比率大约5%左右,正常分娩的感染风险较低,难产时高达5%到13%。虽然有女性为了避免分娩痛苦,选择剖腹产,其实剖腹产的感染风险高达50%,也就是说,有一半的人都会经历术后感染。感染导致的死亡占孕产妇死亡的10%。
产褥期健康:中国常流传,西方不坐月子,女性还身体倍棒。但统计显示,产褥期87%到94%的女性报告至少有一个健康问题[10] [11],多大31%存在6个月以上长期健康问题[12]。也就说,其实西方人大多数人也有“月子病”。
其它风险还有:产后抑郁、产后精神疾病、产后尿失禁、产后直肠瘘、贫血症等等。
丧女丧子之痛:中国婴儿死亡率0.5%,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0.7%,也就是说孩子5岁之前,每100对父母,就会有一对经历丧子之痛。
其实,比起孕产妇死亡率来说,儿童死亡率远远高得多,相差近50倍。
再加上婴儿和5岁以上,死亡率相差100多倍。
其实对于选择生育的女性来说,最大概率的损失还是在子女早夭上。如果选择了生,一定要好好保护好他/她们。
总的来说,选择怀孕就没有可能损失小的时候。
这也是人类直立行走之后,让女性生育不得不付出比其它哺乳动物更多的代价。
对于题主这样的适龄女性,与其说选择损失小,不如说是选择一个能够承担损失的年龄。
首先,要有经济条件,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需要工作几年,或者一直读书到高学历(博士)就业。
其次,延后风险,晚婚晚育,当然,要保证身体在足够强的恢复能力前提下,可降低并发症风险。
以上两个原因,综合考虑,其实还是在25~30岁之间合适。尤其是对于现代人来说,28/29可能是大多数人最合适的区间。
低于18岁,或者超过30岁,并发症风险都会大大升高。
其实,生物界从来就不是公平的,尤其是对于生育来说。
有人生孩子就像牛马下崽一样轻松,凡是第一胎顺产无并发症的,后续几胎的风险也会小很多。而有的人生产就会很困难,甚至可能威胁生命。
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都有(严格来说只有90%)选择生或者不生的权利。
但最后, 我还是要致敬我们伟大的母亲,是她的选择,才有了屏幕前的每一个人。
写在最后:
可能有人会认为本篇内容,对于生育是有负面影响的。
但本篇皆在客观科普,唯一表达的观点,仅仅只有:
男女都有选择生和不生的权利。
如果您们认为向女性科普这些知识,女性就不会生育了,其实本质上您们也觉得,这是女性十分吃亏的事情。
对于和您甜蜜走进婚姻殿堂,心爱的爱人,您们决定生孩子了,哪怕这些风险中的一小部分,您们究竟是告不告诉,您心爱的女人?
如果决定生产的是您妹妹或者女儿,您愿意让她在相关知识无知的情况下去生育?
古代社会,每个女性都知道生育是走一趟鬼门关,但古代社会女性生育积极性低吗?
让女性不生育的仅仅会是一篇科普吗?
请大家好好想想!
参考^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fact sheet. Making pregnancy safer. Saudi Med J. 2004 Aug;25(8):1133-5. PMID: 15457606.
^Global, regional, and national age-sex-specific mortality for 282 causes of death in 195 countries and territories, 1980-2017: 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7 [J]. Lancet (London, England), 2018, 392(10159): 1736-1788.
^中国卫健委:《2021年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Frendo J L , Olivier D , Cheynet V , et al. Direct Involvement of HERV-W Env Glycoprotein in Human Trophoblast Cell Fusion and Differentiation[J]. Molecular and Cellular Biology, 2003, 23(10):3566-3574.
^Donovan P J , Mcintyre H D . Drugs for gestational diabetes[J]. Australian Prescriber, 2010, 33(5):141-144.
^Summers A . Emergency management of hyperemesis gravidarum: Anthony Summers discusses the causes, signs and symptoms of severe morning sickness, and explains how the condition should be treated in emergency care settings. 2012.
^ Wu W , Meijer O G , Uegaki K , et al. Pregnancy-related pelvic girdle pain. 2004.
^Charlotte, Walters, Simon, et al. Pelvic girdle pain in pregnancy.[J]. Australian Journal of General Practice, 2018.
^Organization W H . WHO Recommendations for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Pre-Eclampsia and Eclampsia[J]. Clinical Endocrinology, 2011, 53(2):260–261.
^Glazener C M A , Abdalla M , Stroud P , et al. Postnatal maternal morbidity: extent, caus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J]. Bjog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stetrics & Gynaecology, 2010, 102.
^ Rouhi M . PREVALENCE AND PERSISTENCE OF HEALTH PROBLEMS AFTER CHILD BIRTH AND MATERNAL CORRELATIONS WITH PARITY. 2012.
^Borders N . After the Afterbirth: A Critical Review of Postpartum Health Relative to Method of Delivery[J]. Journal of Midwifery & Womens Health, 2011, 51(4):242-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