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21年,也就是东汉建光元年的某一天,在都城洛阳一处豪华的宅邸里,有位老者看过太监从朝廷里带来的一道旨意后,呆呆地坐了很久。
随后,他吩咐下人们沐浴更衣,从头到脚穿戴一新后,他进入卧室,拿出一瓶毒药,了却了自己的一生。
三十年后,东汉皇帝给当年那位服毒的老者平反昭雪,恢复了爵位和荣誉,并且重新安葬,修建了庙宇祠堂以便后人供奉。
时光悄然间走过一千八百多年,1978年时,美国麦克·哈特博士发表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那位东汉年间服毒的老者位列第七。随后,他登上了美国《时代》周刊 评选的人类最伟大发明家榜单。
他正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的缔造者蔡伦。
现代科学界,曾给过蔡伦巨大的褒奖,但史学界上,长久以来却对蔡伦有过不小的争论。
有人说他是古代最伟大,且对后世有巨大深远影响的“科学家”,但也有人说蔡伦“人品卑劣”,善于“专营弄权”,对东汉朝堂政治有过破坏行为。
那么问题来了,蔡伦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除了众人熟知的“造纸术”外,蔡伦还有过哪些不为人知的经历呢?
提起蔡伦,很多人脑海里便会联想到“造纸术”,以及闻名遐迩的“蔡侯纸”。尽管中国古代最早的纸张非蔡伦发明,但正是蔡伦在东汉时期,对造纸技术进行了革命性的研发革新,才让“中国造纸术”成为日后惠及人类文明的一项技术。
有了这项伟大发明创造,人们自然也会把蔡伦的身份与“科学家”,或者是古代杰出“工匠”联系在一起。但殊不知,东汉时期的蔡伦,除了发明创造之外,其本质身份却是一位“宦官”,并且还是一度权倾朝野,被封为侯爵的实权派人物。
蔡伦出生在东汉时期的桂阳郡,也就是现在的湖南地区。他家祖上几代,都在大凑山一带从事冶炼,铸造,打铁等事情。从这一点来看,蔡伦属于妥妥的“工匠世家”,而他日后对创造发明感兴趣,或许也跟童年的成长环境有关系,毕竟每天听着“叮叮当当”的打铁声,并且那时候,打铁行业也绝对算得上一项“高精尖”技术。
古代冶铁图画
人生三大苦:撑船、打铁、磨豆腐,其中蕴藏的压力和苦楚,或许也只有从业者知晓,而冷兵器时代的打铁匠便是如此。像蔡伦这种工匠家族,通常要看上面的脸色吃饭,战争吃紧时,一声令下,他们就得没日没夜的铸造兵器驰援战场,倘若工作过程中稍有疏忽,出现了纰漏,轻者问罪,重者砍头,这种巨大的压力普通人也无法体会。
或许正是出于这种原因,于是很多“工匠”们,内心也时常很纠结。
一方面他们希望子孙把手艺传承下去,而另一方面,又想让子孙们能远离几代人从事的职业,去寻找一份轻松,压力小,又能大富大贵的差事。
所以在蔡伦青少年时期,家里人用“花钱使银子”的方式,买通了一位京城派往桂阳郡调运督办冶铁事务的官员,后经这位官员推荐,蔡伦进宫成了一名宦官。
宦官,又称为太监,是中国古代专供皇帝及其家族役使的奴仆。需要了解的是,宦官在先秦和西汉时期并没有明文规定必须是阉人,比如嫪毐。但自东汉开始,宦官则全由阉人担任。
汉明帝永平十八年,也就是公元75年,13岁的蔡伦离开湖南老家,来到了帝王生活的深宫大内。环境的巨大改变,不仅没有让蔡伦感觉到恐惧,反而是复杂的宫廷斗争环境,似乎更大程度激发出了他身上的聪明才智,以及高超的情商。
经过几年努力,还没成年的蔡伦,便在“太监职场上”获得了晋升,被提拔为小黄门侍郎。从服侍妃子的小角色,成为了负责在宫中传递文牍政令的“小头目”。这次看似简单的提拔,却为蔡伦职场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与皇帝太后接触日益频繁,在复杂凶险的后宫政治中,蔡伦也积累起了自己的经验。
蔡伦画像
汉明帝死后,汉章帝继位,而正妻窦皇后无子,于是宋贵人的儿子刘庆则被册立为太子。虽然窦皇后家族外戚势力强大,但古代后宫之中,历来有“母以子贵”的传统。倘若汉章帝百年之后,宋贵人必然会危及到窦皇后的权力,在这种情形下,窦皇后就开始想方设法的找茬,力图搬倒宋贵人母子。
东汉窦太后画像
蔡伦经过权衡后选择了站队窦皇后,有一次,宋贵人得了病,听人说兔子肉可以治病,于是就派人到处寻找兔子。窦皇后和蔡伦经过密谋后,抓住这件事情做起了文章。
深宫之内,蔡伦利用侍奉汉章帝的机会诬告宋贵人:“挟邪媚道,欲为厌胜之术”。而宫外的朝堂之上,窦皇后也让自己的哥哥们一起给皇帝施压。
汉章帝废除了刘庆的太子之位,贬为清河王。并且还派蔡伦审核宋贵人的“厌胜案”,在蔡伦的逼迫下,宋贵人服毒自尽。
蔡伦彻底成了窦皇后的贴身心腹。再后来,蔡伦又在窦皇后的指使下,成功陷害了梁贵人,并且逼迫梁贵人把儿子刘肇过继给窦皇后,之后刘肇被立为太子。
公元88年,汉章帝刘达驾崩,不满十岁的刘肇继位,也就是历史上的汉和帝,窦皇后升格为窦太后,开始辅佐幼帝处理朝政。而窦太后的铁杆心腹宦官蔡伦,则被封为中常侍,这是要职,负责传达诏令、掌理文书,而且能参预朝政。
此时的蔡伦,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此后数年间,蔡伦尽心尽力的辅佐汉和帝。根据史料记载,当时蔡伦不仅在治国理政方面作出不少贡献,而且在汉和帝成长过程中,“尽兴敦慎,匡弼得失”,为汉和帝的成长,以及政务机构的有效运转作出了不小的贡献。
考古挖掘出的宝剑
职场得意的蔡伦在拥有权力的同时,也开始了自己童年时感兴趣的“科技发明”。
据史料记载:汉和帝小时候玩剑时,宝剑突然折断,于是蔡伦便组建了“尚方局”,开始苦心钻研铸剑的有关书籍,亲自改进铸剑技术,为皇家研发制造高品质的宝剑。另外,蔡伦也亲自参与了很多如皇家御用杯盏,军队武器等等物品的制造。东汉后期著名的政论家,及农业学家崔寔,曾在著作《政论》里写道:有蔡太仆之弩及龙亭九年之剑至今擅名天下。
汉和帝看竹简时的画像
汉和帝亲政后,每天都要批阅大量奏章和文牍。蔡伦经常看到太监侍从们,抱着一捆捆竹简进进出出于皇宫,而小皇帝刘肇一次次拿起放下竹简,一天下来,手腕子酸疼。
蔡伦所处的时代,其实已经有了纸张。可是之前的造纸术,太过于繁琐落后,而制造成本又非常高昂。即便是皇帝,也舍不得每天使用纸张,平日的文书来往,基本还是靠廉价而笨重的竹简。
看到这种情形后,蔡伦基因里那股子“发明创造”的劲头再次燃起。他通过苦心钻研后,彻底颠覆了之前落后的造纸技术,而是应用自己摸索出来的一套法子,开始用新的工艺去制造纸张。
蔡伦造纸术流程图
或许当时很多人,包括蔡伦本人也不知道,正是这项发明,彻底改变了人们文字书写的交流方式。也成了我国古代著名的四大发明之一。
蔡伦造纸术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文明发展进程,后世人习惯把蔡伦研制出来的新型纸张称之为“蔡侯纸”。
春风得意的蔡伦正大施拳脚之际,东汉的朝局却伴随历史进程,再一次发生了剧烈的变化。
东汉时期,在高层政治方面,有个显著的特点:外戚和宦官专权。
而这种情况的原因,则要从汉光武帝刘秀开始说起。当年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王朝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于是便将朝中大权集于尚书台。
可一旦出现皇帝软弱,或者年幼等情况,这种政治制度的弊端就会立刻显现出来。
并且从汉章帝刘达之后,东汉的皇帝,不是年幼登基,便是性格软弱。在此情形下,为了平衡朝局,只能重用宦官。于是东汉高层政治,也就形成了“宦官和外戚”两种势力圈层。
蔡伦政治上的“发迹”,其实也离不开“重用宦官制衡外戚”的政治大背景。而蔡伦凭借一系列伟大发明,以及辅佐汉和帝刘肇治理天下,成为皇帝身边“肱股之臣”时,也不可避免的会招来外戚势力的不满。
公元92年,窦太后的哥哥窦宪,为了争夺权力,开始秘密串联亲信党羽,准备造反起事。蔡伦获得这个情报后,内心里出现了彷徨。
蔡伦在宫里能够崛起,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当年“精准站位”,抱上了窦太后这条大腿,并且还帮窦太后在后宫里搬倒了宋贵人,废掉了前太子刘庆。但面对窦太后亲哥哥,也是外戚势力领头人物窦宪的造反举动。这一次蔡伦没有选择站队窦家,而是选择站在了皇帝和宦官势力这一边。
随后,蔡伦凭借自己的权势,积极联络集结宦官势力,用超强的能力帮助汉和帝刘肇一举剿灭了窦宪外戚党羽叛乱。这场叛乱被平定后,窦宪等外戚骨干势力纷纷被处死,而当年大力提携蔡伦的窦太后,也被打入冷宫,并且在公元95年驾鹤西游。
印在现代邮票上的蔡伦画像
从蔡伦站队汉和帝,平乱外戚叛乱这件事情上来看,此时的蔡伦已不再是单纯、富有才华的“发明家”,他更是一个嗅觉敏锐,且敢于果敢行事的“政治家”。
公元105年,蔡伦辅佐的汉和帝刘肇英年早逝。
随后,东汉政坛上的大权,被邓太后掌握,随之也形成了以邓太后家族为骨干的“新外戚”政治势力集团。
曾侍奉过“汉明帝,汉章帝,汉和帝”,及亲自铲除了“政治引路人”窦太后外戚势力的政治家蔡伦,在此次皇权更迭过程中,又一次走到了人生政治生涯的“岔路口”。
政治成熟的老宦官蔡伦,暂时撇开了“宦官与外戚的阶级斗争立场”,果断的把“屁股”坐到了“邓氏集团”这一边。
邓太后深知蔡伦的权势,于是也自然把蔡伦当成手下得力干将。在蔡伦的协助下,邓太后的政治势力集团异常强大,基本掌控了政局。
邓太后掌握实权期间,蔡伦被封为“龙亭侯、长乐太仆”等职务。而蔡伦的封地,就在陕西汉中的洋县,蔡伦倚仗邓太后的权势,也走上了人生巅峰。
中国古人常说:物极必反,盛极必衰,水满则溢,月满则亏。
蔡伦万万没有想到,年龄小他约20岁的邓太后,在公元121年病死,汉安帝开始亲政。
汉安帝
也许是造化弄人,也许是命中注定。
这位新皇帝正是曾被废掉的太子,清河王刘庆之子。奶奶宋贵人被逼死,父亲屈辱地被夺了太子之位,过得战战兢兢。这些亲人身上发生的悲剧,也正是当年在窦太后的指示下,蔡伦亲自执行。“奶奶被害,父亲被废”的仇怨在汉安帝心底积压多年,而汉安帝掌权后,第一个复仇清算对象自然而然也就对准了蔡伦。
在罗列了一系列罪名后,汉安帝下诏让蔡伦亲自去廷尉那里认罪伏法。蔡伦自知难逃一死,于是他也没有去廷尉,而是好好洗了个澡,换上了崭新的衣服鞋帽,在府邸用最体面的“服毒自尽”了却了一生。
蔡伦服毒自尽后,基于和汉安帝的仇怨,不仅被朝廷收回了“龙亭侯封号和洋县封地”,而且当年蔡伦那些诸如造纸术等伟大发明,众人也“闭口不谈”。
直到三十年后,汉安帝病逝,后来的皇帝念及蔡伦当年的贡献,为他平反昭雪恢复了龙亭侯的封号,而且把蔡伦改葬到当初的封地陕西洋县,还修建了祠堂以便后人祭祀供奉。
纵观蔡伦的一生,确实足够精彩,也令很多人感慨万千。
据史料记载,蔡伦应该是南方进入宫内当宦官的第一人。他从一个铁匠世家里的孩子,以宦官的身份做跳板,曾经侍奉“五位帝王,两位掌权皇后”,权倾朝野。
蔡伦还把自身的爱好,转化成一项项“科技发明”,诸如“尚方宝剑”、造纸术等,成为后世人顶礼膜拜,且影响深远的伟大发明。
他整个人生履历确实足够辉煌精彩,但蔡伦身上也从不缺乏争议,有人仰慕蔡伦的伟大发明,歌颂其辅佐汉和帝治理国家的贡献,也有人批评蔡伦是:阴险狡诈,善于专营,喜好巴结权贵,做事无底线的卑鄙小人。
透过王朝的历史背景,像蔡伦这种没有靠山,小地方来的宦官,想要有所建树,就必须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寻找靠山,作为支点来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他一次次转身投靠权贵,给窦太后、邓太后等人当鹰犬打手,其实更像是一种生存环境下的无奈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