泱泱华夏,五千年封建王朝历史中,无数皇室儿女、天骄贵胄,因为显赫的出身、离奇的命运为后人留下了一段段迤逦的传说。而要说到贵比千金的公主们,最为传奇的一定是唐朝的那些公主。
终唐一朝,有“不着罗裙着甲衣”的平阳昭公主,因为她为唐王朝建立而立下的赫赫战功,死后更是成为了中国封建史上唯一一位以军礼殡葬的女子,这是真正的生荣死哀。
还有“佛心已乱念弥陀”的高阳公主,俨然是古代女子追求自由爱情的先驱者。
更有“竟日权倾紫凤冠”的太平公主,荣宠一时,天下无双,最终却因为自己的贪婪而埋葬于权力斗争的漩涡之中。
生在皇室,命运不由己,这些公主或多或少最终都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虽前半生富贵荣华享用不尽,但是死后的遭遇却是不尽相同。
本文要说的这位唐朝公主也是如此,虽然名气不如以上三位,但是她所经历的命运波折依旧叫人扼腕哀叹,甚至她死后的墓葬还引起了史学界的众说纷纭。
她就是唐中宗李显之女、武周皇帝武则天之孙女永泰公主李仙蕙。
墓主疑云,号墓为陵
1960年8月,国家开始对乾陵陪墓之一的一座唐墓开始发掘,这是新中国建立以来所发掘的唐墓中的最大的一座,墓区总面积达到了6050平方米。
在发掘之前,考古专家们根据实地勘察以及史料提供的记载,一致认为这是章怀太子李贤的陵墓。
从墓葬的地理位置来看,该墓最靠近乾陵,必是一位身份不同凡响的皇室中人;另外墓前石刻数量众多,精美完整程度丝毫不弱于乾陵御道前的石刻;另外这座封土墓上的封土宽广高大,显得格外威严肃穆,人们又称之为“方冢”。
随着墓葬发掘的深入,种类丰富、数量众多的华美陪葬品使专家们震惊无比。这哪是什么皇墓的形制,这简直就是皇陵的形制!
陵,乃帝王坟墓专用称谓,古代皇权至上,可不敢有人逾界!
直到此墓出土了一座墓志铭之后,墓主人的真实身份才终于水落石出。
“公主讳仙蕙,字秾辉,高祖神尧皇帝之玄孙,太宗文武圣皇帝之曾孙,高宗天皇大帝之孙,皇上之第七女也。”
墓主人正是大唐永泰公主李仙蕙。
如此一来,这墓葬堪比帝王陵的规格形制就说得通了。据史料记载,永泰公主墓正是以“号墓为陵”的形制所修建的。
何为“号墓为陵”,即称陵不称墓,且墓葬和随葬品与皇帝级别等同,李仙蕙死后能有如此规格墓葬可谓殊荣已极了。
但是一个毫无政绩可言,且史料不甚详尽的一位公主为何会有如此殊荣呢?
作为政治牺牲品的一生
根据公主墓墓志铭的记载,李仙蕙确为唐中宗李显与韦皇后亲生,也是女帝武则天的嫡亲孙女。
她出生之时正是唐朝最鼎盛时期,前有贞观之治,后有永徽盛世,再加上如此显贵身世,李仙蕙应该有一个光耀荣华的一生,但是她的命运却如风中柳絮、水上浮萍,半点由不得己身。
初时李显为周王,及至章怀太子被废,李显继皇太子位,后又即皇帝位。
但是此时的武则天临朝称制,大权在握且权利欲极盛,被废的章怀太子李贤就因为才能出众而遭至武则天嫉恨,随后被废。废了一个儿子,当然就不在乎另外一个儿子,不久之后,又将李显从皇位之上赶了下来,贬为了庐陵王。
李显被废的过程说来还挺有意思,初为皇帝的李显不愿意重蹈哥哥李贤的覆辙,于是开始培植自己的亲信势力,试图与武后抗争。
他当时最好的选择便是韦皇后的亲族韦氏,当时民间有一句话是这样形容韦氏家族的,“城南韦杜,去天尺五”,意为韦氏家族和杜氏家族的权势直逼霄汉,近似皇室。
朝中有了亲近势力,生性懦弱的李显似乎突然有了底气,过往受到的母亲的压抑一瞬间都爆发了出来,他甚至一度直接将韦皇后的父亲提拔成了当朝宰相。此举遭到群臣劝阻,他却不避不让的当场斥道:“我以天下给韦玄贞,也无不可,难道还吝惜一侍中吗?”
俗话说“欲使人灭亡,必先使其疯狂”,对于一直生活在武后阴影下的李显来说,这句话可谓疯狂失智了。
果然武后一听到此话,大为光火,当年二月,就将才继位没多久的李显废去了皇帝位,贬为了庐陵王。
而就在这一年,小公主李仙蕙出生了。她一生下来就可爱至极,聪慧伶俐,深得李显宠爱,后来长大之后更是姿色不凡,端庄娴雅,史载“使桃李之花,为之逊色”,可见其容貌之美。
随着李显被贬,此时正当年幼的小公主李仙蕙的命运也由此开始转变。她随父亲一路颠沛流离先后来到均州、房州,并且时刻都受到武则天的看管,可谓牢中之鸟,飞而不得。
公元698年,武则天还是不放心这位曾经做过皇帝的亲生儿子,于是以养病为由将李显一家又召回了洛阳,而且为了平息当时朝中愈演愈烈的“还政”风波,李显再次被立为皇太子。
此时的李显早已不复当年的雄心,即便身为皇太子,依然整天都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这一次为了生存他很明智的没有选择与母亲对抗,而是把主意打到了联姻的身上。
武则天掌权的过程中为了不断巩固自己的权利,大加任用武氏家族的亲戚,武氏家族也因此慢慢由一个破落勋贵家族一跃成为大唐的顶级豪门,公元698年,武承嗣因未能如愿登上太子之位,忧愤而死,武氏家族的权势才开始慢慢衰落。
但是当时毕竟还是武则天当权,武氏家族可谓“千足之虫,死而不僵”,所以为了笼络武氏家族,公元700年,李仙蕙便以永泰郡主的身份被父亲李显嫁给了权盛一时的魏王武承嗣的儿子武延基,这一年,她才仅仅十六岁。至此,李仙蕙沦为了一个彻头彻尾的政治牺牲品。
死因成谜,墓志解疑
武氏家族的精华好像天生就全部集中到了女子身上,至于家族中的男丁,是一个不如一个,从上至下,都如烂泥一般扶不上墙。
武氏家族因武后得权而鼎盛一时,照理说应该事事顺着武则天才对。但是武延基就偏偏不,他反倒与李唐皇室颇为亲近。因为姻亲的关系,他与李显一派的势力牵连甚深,来往繁多。有一次他与大舅哥也就是李仙蕙的哥哥李重润私下讨论武则天与男宠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俩的内帷之事,并且一番痛斥,言辞激烈。
此事走露风声之后,被张氏兄弟报于武则天,并称其妄议朝政,武则天当时正欲清洗李唐宗亲的势力,于是顺势而下,将李重润和武延基同时处死,毫不留情。
而就在武延基死后的第二天,李仙蕙也随夫而去,难产而死,年仅17岁。
但是由于当时政治环境极其复杂,所以李仙蕙的死因在后人看起来并不是那么简单,后来的史学界对此众说纷纭。
首先是罪杀说法,《新唐书》、《旧唐书》以及《资治通鉴》都论证李仙蕙因为参与了武延基的妄言私论,而遭武则天处死。
还有就是难产说法,武延基被处死之时,正值李仙蕙怀胎十月、亟待生产之时,在听到了武延基死讯之后,她情绪异常激动导致难产,最后死亡。
这两个说法都有道理,也有论证,但是直到发掘完永泰公主墓之后,李仙蕙的死因才真正盖棺定论。
考古专家们根据墓中出土的骨盆碎片,复原了当时李仙蕙的骨盆情况,发现她的骨盆相较于同龄女性要狭窄许多,这样的骨盆形状的确很容易难产。再结合墓志铭中“珠胎毁月”的记载,断定李仙蕙是死于难产,并非为武则天所杀。
而且此碑是李显在位之时所立,所以可信度也极高。
李仙蕙死后四年,即公元705年,李显重登皇位,神龙年间,李显将李重润、李仙蕙兄妹灵柩入唐乾陵,并下诏追谥李重润为懿德太子、李仙蕙为永泰公主、武延基为永泰公主驸马都尉,李重润有此待遇可以理解,但为何李显也以“号墓为陵”的形制厚葬女儿,史学界也有不同的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李显复位之后,急于展现李唐皇室政治上的复兴,所以以如此高规格的墓葬形制来厚葬在武则天执政之时横死的公主。虽然有些妄度人心,但是笔者认为这种说法最有可能。因为当时武则天已然去世,李唐皇室经由神龙政变重掌皇权,为了重新树立李唐皇室的威严以及收拢安抚朝中众臣之心,用一个因为武后之故而死的公主墓葬作文章,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天家无亲情,由来皆是。
第二种说法还是来源于墓志铭,李显生性懦弱,听从韦后之言,从而厚葬李仙蕙。
第三种说法是因为武则天称帝之后,唐朝女性的地位急剧上升,这一时代背景为永泰公主“号墓为陵”提供了先决条件。再加上李仙蕙乃李显与韦后亲生女儿,夫妻俩感念其悲惨遭遇,于是为了给女儿平反昭雪,希望女儿在死后能享受到生前应得的荣耀与恩惠,才以“特恩”厚葬李仙蕙,同时也许李显夫妇的心中也能得到些许慰藉。
但是不管如何考证以上谜题,后人都不得不为永泰公主短暂而悲惨的一生感到惋惜。
芬芳年华,横遭非祸,一缕香魂,早堕黄泉,愿有来世,不生帝王家。
枯骨之疑,动人传说
1960年9月,就在考古人员发掘永泰公主墓时,突然发现了一个骇人的场景:一具枯骨歪斜着靠在墙角,在一堆金银珍宝的环绕之中,尽诉着“富贵如云烟”的真谛。
专家对此进行研究之后,发现这是一具保存了上千年之久的男性骨架,而且在骨架的正上方还有一个巨大的盗洞,据此推测,这应该是一具盗墓贼的遗骨。而且盗洞从外部已经完全封死,说明这是一个非常倒霉的盗墓贼,他的同伙在先一步出去之后为了独吞宝物,而将盗洞封死,这个盗墓贼逃出无望,最后活活闷死在墓中。
在一些作家的笔下,这具枯骨却演述了另一番凄迷动人的故事。
据说在这具遗骨发现之时,手骨之中还紧握着一具龟甲,龟甲之上铭刻着“之闵永泰,生生世世……”,而在墓葬发掘完成之后,这具龟甲却不翼而飞了。
龟甲上铭文的意思很好理解,就是指有一位叫“之闵”的男子与永泰公主,生生世世都在一起,生不能同裘,死定要同穴。
而这“之闵”又是何许人也呢?正史中并无记载。
而野史中又说这“之闵”是唐朝诗人宋之问的堂弟宋之闵。宋之问因为擅长钻营,兼诗才过人,从而很得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二人赏识,后又被引荐给武则天。而宋之闵作为他的堂弟自然与皇室中人有联系,其中就有当时被封为永泰郡主的李仙蕙。
宋之闵这人倒不似他的堂哥宋之问那样刻薄寡恩、冷酷无情,反而是一个重情的痴男子,在遇见李仙蕙之后便一见钟情,当时的李显还是无权无势的庐陵王,作为永泰郡主的李仙蕙自然也就有名无实,再加上李仙蕙对其颇有好感,所以两人才有了相处的可能。之后李显复登太子,李仙蕙的身份地位自然水涨船高,相较之下,宋之闵作为一介文人自然有些高攀不起了。
之后永泰公主被迫嫁于武延基,宋之闵在无限的思念和怅惘中度过了两年时光,而他最后等来的却是李仙蕙的死讯。
李仙蕙以“号墓为陵”的形制下葬后,宋之闵仍旧痴情不已,本着“生同心,死同穴”的念想,宋之闵打探到李仙蕙的墓葬位置之后,掏了一个洞下到墓葬之中,又让同行的朋友封住洞口,随后便怀着无限的伤感枯坐洞中,不吃不喝,身心俱死,就这样,直至真正死亡,再到化作一具枯骨,已然千年时光。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另外一部小说《朱雀门》中,虽并未提及宋之闵,但是却将李仙蕙塑造成了一个安静善良的女孩,性情平和,安于恬淡,浑不似皇室中人。朱雀门是隋唐时期皇帝举行大型庆典之地,用朱雀门作书名,寓意繁华昌盛景象之下的种种残酷现实。
书中讲述,李显重登太子位,再回朱雀门内,而作为“帝女琼萼”的李仙蕙自然成了多方政治势力竞相抢夺的目标。但是李仙蕙是幸运的,在众多联姻对象之中,他碰到了武延基这个真心挚爱之人。
但是当时随着武承嗣的去世,武氏家族日趋没落,李显不是很中意武延基。但是李仙蕙却顶着各方压力毅然而然的嫁给了武延基,但是婚后的幸福却是艰难无比。因为她深知在这样一个多方结仇且逐渐没落的政治家族中,悲惨的命运随时可能会降临。
因此她不得已之下干预了皇兄李重润的婚姻,导致李重润未婚妻自杀身亡。李重润怀恨在心,冒犯了武则天,惹上了杀身之祸,而作为李重润密友的武延基却仗义执言,一力保护李重润,最后两人双双被杖毙。
死讯传来之时,李仙蕙的自责、哀伤、激动等各种情绪齐齐而至,最终选择了自杀。
不得不说,这两个故事化的传说满足了很多人的浪漫哀情之思,但是并没有详实的证据,权当美丽的传说罢了。
不过笔者心中倒是有些希望这两个传说是真的,永泰公主一生短暂、命运多舛,能在生命之中或者黄泉之下还有一位知心人陪伴,对于她自己是终成眷属的幸福,对于后来人,却是一份略显惆怅的慰藉。
“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永泰公主出身显赫,享受过天下一等的富贵,也经历过惶惶不可终日的岁月,生在盛唐最有权势的家族,却不如升斗小民,对自己的命运没有一丝掌控的权利。
美人已逝,血色斑斓,红花即谢,融血为池,这一池鲜红的池水说尽了巍巍盛唐不为人知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