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提示:本文谨供学习、研究、交流之用,对于文中包含的医学处方,请勿轻易使用。如有疾病需找专业医师诊治。
中医诊断是整体诊断:对健康与疾病的整体判断
一、对人的能量高低整体状态的判断
二、对太极、阴阳失衡的判断:阳虚、阴虚、阴阳两虚
三、对五行不和的判断
四、对体质的重视:中医诊断要特别注意几类人:如幼儿、老人、孕妇、产妇、危重病人、精神病人、特别虚弱病人……
五、多种方法综合运用:中医诊断最好多种方法综合运用,包括借助于西医的诊断结果。
中医是对“证”治疗,而不是对“症“下药
“辩证”是中医诊断的最后一步,也是中医所独有的医术,西医是没有的。因为西医是治“病症”,而中医是“辩证论治”。
要理清各种笼统概念,才能破除学习中医的巨大障碍
要学习中医,必需首先理清中医流传过程中的各种笼统概念,破除学习中医的最大障碍。
中医在流传过程中出现很多笼统概念,这是现代人学习中医的最大障碍;这些概念如果不理清,学中医者只会越学越晕。
要理清这些概念,必须借助理性或借助更高级的能力,“内观透视”人体的真实结构和具体的演化过程,而不是空谈概念。空谈概念、围绕理论去讲只会让人越学越晕。比如,中医“八纲辩证”的概念。
“太极阴阳”学说与“八纲辩证”
中医的“太极阴阳“学说与“八纲”辩证论治,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阴阳学说(见前述)
二、阴阳属性(见前述)
三、阴阳的相互关系: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
四、阴阳学说的临床应用:疾病诊治,药性认识等所有方面。
五、阴阳失调病机:
1、阴阳盛衰(阴阳偏盛——阴盛与阳盛,阴阳偏衰——阴虚与阳虚。
2、阴阳互损(阴阳两虚,特别是肾的真阴真阳虚)。
3、阴阳格拒(阴盛格阳,阳盛格阴——郁热在里)。
4、阴阳亡失(亡阳、亡阴)
六、中医“邪正盛衰病机”理论
1、虚实:邪气亢盛——实;正气不足——虚
2、病机变化:
由实转虚
因虚致实
虚实夹杂:实中夹虚,虚中夹实
虚实假象:真实假虚(“大实有羸状”)与真虚假实(至虚有盛候)
七、“八纲”辩证: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对这八个字的理解,当前大陆中医教科书上的理解是非常有限的,甚至是不得要领的。
具体讲解,参看前述内容。
中医“八纲辩证”具体内容
太极分出阴阳,再衍化出八纲辩证。
阴阳:一般理解为辩证的总纲,我们这里主要理解到六经、十二经脉及其对应的身体范围。还有“肝阳、脾阳、脾阴、肾阳、肾阴”等概念,结合十二经脉来理解就会比较具体、准确。
表里:一般理解为病位。注意“表里”与“本标”的区分。“表里”(病位)与“寒热”、“虚实”的结合,又会产生新的概念,如“表实热”等。
虚实:虚症严重还是实症严重?《黄帝内经》:“故邪之所在,皆为不足。”那么,是不是一切“实证”都是“虚证”?阴阳与虚实的概念结合起来,就产生了“阳虚、阴虚、阴阳两虚”的概念,结合阴阳六经、十二经脉就比较容易具体理解,如果按笼统的概念,就只能绕来绕去,最后把自己绕晕了。
寒热:阳不等于热,阴不等寒。中医讲的“寒冷”一般是指病理状态下的,也就是说,生病了才有的“寒冷”,这与我们日常说的“低温、高温”不同。也就是说,中医所讲的寒热,是由“邪气”引起的。正气很足,阳气很旺时,也不会产生这种病理状态的“热”。所以,分清“正邪”是第一重要的。特别说明:人体的寒热是有不同的“度“的,比如肾的正常温度要比心脏的低,所以“肾寒”与“心寒”就不是同样一个具体范围。
寒热与虚实相杂的情况:比如“虚热”、“实热”等。
人体“虚实”与“寒热”的关系是比较复杂的。
从阴阳的层面来说,虚、寒属于阴,实、热属于阳。
但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医里面,“虚实”与“寒热”的关系又不是那么简单的,两者可以分别组合,共组成四种关系:
1、虚寒——因阳气不足,而相对显得寒,以补虚为主,以温寒为辅;
2、虚热——因阴气不足,而相对显得热,以滋阴为主,以清热为辅;
3、实寒——有一个实实在在的、有形的“物”(有形的病邪),引发寒气,以泻实为主,以温寒为辅;
4、实热——有一个实实在在的、有形的“物”(有形的病邪),引发热气,比如燥屎,以泻实为主,以清热为辅。
具体的病症与药方,我们在后面会详细讲到。
参考古方几千年说不出步骤低能不
[开怀大笑]
乱铄
虚空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