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嫁给汉人的匈奴女子,后来命运怎样?

八公读历史 2024-04-21 05:20:54

汉匈之间的婚姻,通常说的是汉族女子嫁给匈奴单于的和亲,那么有没有匈奴女子嫁给汉人呢?当然有!

汉朝和匈奴边境地区,和平时期边民会你来我往地做生意、玩游戏,保不齐发生点爱情或联姻故事,这样一来有些人就成了亲戚。

等到战争时期,双方交恶,匈奴可能掳掠汉人,汉人也必然会抢夺匈奴人,这些人到对方区域,也许会有强迫或自发的婚姻。

可以肯定的是,民族融合在一开始就发生了。如果没有争斗,都是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故事。

这些嫁娶大都湮没在历史的烟尘中,有记忆的匈奴姑娘嫁给汉族男人的案例也有,但不是历史的宏大叙事中的重点。

一个是张骞,这是武帝派去打通西域联合西域各国对付匈奴的使者。

张骞要去西域,必然要经过匈奴的地盘。所以毫无悬念,尽管张骞很有勇气,他们还是被匈奴扣押了。

匈奴人很生气:你们这也太不地道了,堂而皇之地从我的地面经过,而且目的是找人来揍我,这是不是太不把我们放在眼里了?

这搁谁身上都受不了,都会有强烈的反应,张骞100多人的外交使团被扣住了。

但是张骞有才,匈奴人也喜欢和需要有能力的人,他们不光扣留张骞,还想留在张骞。

他们的脑回路也简单:给你找个老婆,你有了家,就会死心塌地留下来,到哪里不是吃饭做官,给汉朝是这样,给匈奴也可以这样。

他不懂得汉人这时候已经开始接受儒家思想,忠君爱国是做人的起码道德准则,活着不光是为了吃饭做官,还得看是谁家的饭和官。

张骞没办法,只得接受这个硬塞给他的匈奴老婆。

他不能自杀,死了怎么完成武帝交付的任务?

他也不能不理这个异族老婆,做戏也得假戏真做,而且要做得比真的还真,不然被匈奴人发现破绽,他还是个死,死了还是完不成武帝的任务。

他肩负着重要使命,他的生命不是他自己的,他必须舍小我为大我。

就这样,张骞接纳了这个匈奴妻子,尽管从道义和感情来说都不乐意,在漫长的禁锢生活中,他们还生了几个儿子。

不能确定的是,他们在共同生活中是否培养了感情,但是至少,张骞在匈奴不再孤独,也不寂寞。

这一待就是十多年。张骞没有忘记自己的重任,等到匈奴人觉得他和匈奴人已经没有差异,而对他放松警惕的时候,他逃跑了,而且跑掉了。

但是他没有带走他的匈奴老婆,可能是走得匆忙来不及,可能是不信任这个女人怕她告密,也可能带着女人和孩子去西域是个累赘。

张骞历尽千辛万苦到达西域,可是不能说服当地的国家和汉朝联合攻打匈奴,直接的目的没有达到,间接的影响更为深远。

他为汉朝实地了解了西域的的实际情况,宣达了大汉的国威,增进了西域和汉朝的联系,为后来设立西域都护府打下了基础。

这是写在书面上好看的话,张骞觉得自己劳而无功,但是也要回朝复命,苦命的是,回来的路上再次被匈奴扣押,这次还见到了妻子和儿子。

这是张骞的不幸,幸运的是,这时匈奴发生内乱,对张骞的看管不严,被滞留一年多的张骞见机而作,带着妻子和儿子逃回长安。

他从出发时100多人,回到长安只剩下他和堂邑父两人,以及他的匈奴老婆和孩子。

史书上没有张骞之前或之后娶汉族女子为妻的记载,大概他一辈子只有这个匈奴老婆。从这一点来看,加上他能带回异族妻子和儿子,可见他是有情有义的汉子。

他不光是朝廷的人,也是匈奴老婆和汉匈混血儿子的老公和父亲,男人的身份很沉重。

因为出使西域、逗留西域对地理熟悉,张骞后来还跟随卫青霍去病攻打匈奴,由于军事失利而被贬为庶人。

再后来张骞又被派遣二次出使西域,没有比他更合适的人选。

有说法是,河南方城留有张骞的2000多后裔。如果属实,他们当是张骞和匈奴老婆的混血后代。

不过,据说匈奴也是黄帝之后,这样看来,张骞和匈奴妻子也算不得严格的异族通婚。

第二个娶了匈奴女子的汉族男人是苏武。

苏武牧羊的故事人尽皆知。他是出使匈奴后被扣押的,因为宁死不投降,他被送到今天的贝加尔湖地区牧羊。

贝加尔湖天寒地冻,匈奴人给他的是公羊,扔下的话是,等到公羊生下小羊才会放他回国,那潜台词是永远也别想回去,就老死在这寒冷而又遥远的地方吧。

苏武出使前在长安已有妻子,并生有儿子苏元。他出使临走时,和妻子话别,写下了情深义重的诗,其中写道“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

在被发配贝加尔湖之前,匈奴已经扣留苏武好多年,它希望苏武投降,并派此前已经投降了匈奴的汉将李陵来做说客。

李陵除了现身说法,以匈奴的高官厚爵相诱惑,更从另一方面断绝苏武回国的念头,说苏武的妻子已经改嫁,儿子下落不明,年老的武帝糊涂好杀。

苏武当然不为所动,还把李陵这个抗匈名将李广的孙子批评了一通。

李陵说的是不是实情,并不可知。有一种说法是,苏武的妻子这时候已经死了,原因不详,只是为了苏武坚持活到回国,才故意要侍女对外说自己改嫁的,因为改嫁还是生,“生当复来归”,这是给苏武坚持活下来的希望,而虽然“死当长相思”,但可能击垮苏武最后的精神支柱,他只有赴死一条路。

苏武在贝加尔湖牧羊,过了三年稍微较好的日子,因为他遇到了前来打猎的匈奴於靬王——匈奴分很多部落,这是其中一个部落首领。他和苏武友好相处,对苏武比较照顾,苏武给他做渔猎的工具、矫正弓弩。

苏武在匈奴娶有一个妻子,据说很可能是这三年间娶的,而且生了一个儿子,名叫苏通国。

有说法是苏武的妻子就是於靬王的女儿,不过也可能是其他女子,只不过学汉朝的和亲女子假托高贵的血统而已。

这三年后,於靬王走了,他们是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迁徙不定。苏武和妻子不得不陷入穷困。

好在历经19年后,苏武终于回国,这时他已经是59岁的老人,皇帝也从武帝换成了昭帝。

他没有带回匈奴的妻子和儿子,或许是汉朝不许,匈奴也不同意。

回到长安,他也没有见到他被李陵所说改嫁的前妻,即便还在,可能也已经去世。

朝廷给了他极高的荣誉和待遇,这是对他多年苦熬的肯定,这是他该得的。

但是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人生悲剧落在了苏武的头上,他的儿子苏元因为参与上官桀、燕王刘旦的谋反而被处死,他也受到连带而免官。

等到汉宣帝时,苏武已经垂垂老矣、孤苦伶仃。他托人转告宣帝,他在匈奴曾经娶妻,还有个儿子苏通国。

宣帝不忍心眼见受尽苦难坚守气节的功臣苏武绝了香火,立即派人迎回苏通国,并任命他为郎官。

但是,这里头没有提到苏武的匈奴妻子,更没有说要把她一起带回来。

推测一下可能有几种原因,一是匈奴人不放、汉朝也不愿意,一种是也许不在人世,毕竟苏武也已是80多岁的老头儿了。

那个劝说苏武投降匈奴的李陵,当然娶的是匈奴女子。

和苏武不同,李陵已经投降匈奴,成为匈奴人,就像他同时也被苏武劝说归汉时说的一句话“陵已胡服”,想回也回不去了。

苏武刚到匈奴,审讯他的是从汉朝投降过来的卫律,他娶的也应该是匈奴妻子。

不过卫律本身就是匈奴人,他只不过是在汉地出生和长大而已。投降匈奴是他的回归。

李陵和卫律娶匈奴女子为妻,和张骞、苏武的性质完全不同。卫律是自愿的,李陵是走投无路的半推半就,张骞和苏武则完全是身不由己的无奈之举。

张骞和苏武的匈奴妻子,都是匈奴单于出于政治目的而强行婚配的,纯粹是个工具人。

她们对这两个汉人丈夫不认识、不了解,也说不上感情,她们开始一定是不情愿的,同时也一度被两个汉族男人怀疑,她们和自己的老公是最近的人又是最远的人。

但是她们作为女人,都有一颗善良的心,都善待来自异族的老公,陪伴他们,照顾他们,给他们生孩子。

她们在历史上没有留下名字,文字记载也只有寥寥数语,这还是因为她们青史留名的丈夫,否则她们哪里有资格有机会进入帝王将相主导的汉族历史?

她们的故事令人唏嘘。

文中图片都来自网络。转载本文请注明出处。抄袭必究。

0 阅读:2
八公读历史

八公读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