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来芷江以前我就听说过龙津桥,以前每次到一个城市我都会上网查一查这个城市的相关资料,在我看来龙津桥就是一座桥梁起到了沟通两岸的功能。按理说龙津桥也不算特别出彩,可是现在我站在龙津桥上,却忽然发现这或许是我记忆里最深的桥梁了,原因何在?那是一条有生命的风雨桥。
什么样的桥梁有生命?四座广济桥之一,熙熙攘攘,人来人往,那时候的广济桥还在,现在的广济桥已经不如从前了,不买票不能上桥,所以现在的广济桥已经成了一座死气沉沉的古桥。走到龙津桥我终于领略到了一公里长桥的真谛,无意中粤东潮州的缺憾却被湘西的芷江弥补了。
说起来龙津桥并不出名,但它却是一条古桥,建于明朝1591年,至今已经有400余年的时间了。大桥长二百四十六点七米,宽度十二公尺,桥梁高十五公尺,桥梁由16个石头建造而成被誉为“龙津桥”,有吉尼斯记录。
到了抗日战争末期芷江作为远东地区的一个主要军事基地、司令部,也是日本人进攻的主要目标。当时由于军队的原因当局将龙津桥的桥廊、凉亭、飞檐等一概拆除,一条精美的古廊桥只剩下一条没有任何修饰的走道,每日有大批的军品经过龙津桥。
日本人也很清楚这座大桥是中国军事补给的重要通道,所以龙津桥立刻成为了日本人破坏的主要对象,他们派出了大量的战斗机,根据历史记载日本人曾经派出过二十七架战斗机对龙津桥进行过一次又一次的空袭。很难想象龙津桥在战争中屹立不倒为抗日车辆提供了畅通的通道,这简直就是一个神迹,让这条“龙”字成为了一种传说。
步入龙津桥便等于步入了本地人的日常,曾经有一段关于潮州广济桥的名言:“行至湘桥,望湘桥”,步入龙津桥多半也会如此。桥下起码有三个牙医门诊,如果不是因为时间紧迫我一定会到这个风雨桥上的牙医门诊去洗牙,那一定是一种很特别的体验。这是一幅很温暖的画卷——小女孩和外婆一起吃零食,尽管只是一些杂七杂八的零食,但是我相信当她成长起来的时候一定会想起自己的童年,也会想起自己和外婆一起在风雨桥上吃零食的情景,时间过得飞快我们也是这么成长起来的,现在已经没有了只剩下了记忆。
这里有很多店铺也有很多人在这里聊天。满桥都是繁华的街道,但龙津桥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地方却是整个廊桥,虽然规模很大但却没有动用任何一根钉子,很是神奇。以前的桥市是一个很普通的市场,但现在随着人行天桥,高架桥都在慢慢的变得高大起来,但是曾经的繁华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只能在偏僻的角落里才能找到曾经的繁华。距龙津桥数百米外是“芷江神殿”,是国内最大的神殿也是国家重点文化遗产。
芷江皇宫最著名的文物就是牌楼上的青色石像,牌楼高10.6米,宽6.3米牌楼上一共雕刻了95个大大小小的石像,最大的只有2平米最小的只有0.09平米。临海的地区有许多母神殿,为何湘西芷江这个内陆省份却有这样一处母神殿?相传康熙时,有福建商人来芷江做生意修建了一处福建商会,在芷江提议将福建商会改名为“天后殿”,由此才有了如今大陆上少有的“天后殿”。
龙津桥不是很长,走完只需几分钟,但是“半里廊桥半里市”却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一座桥上有很多商店甚至是口腔诊所让我大开眼界,让我对这里的一切都有了很深的影响,在我看来龙津就是一座充满了城市气息的桥梁,在这里我看到了新的城市。龙津桥一条有生命的风雨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