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晚,武义东南工业区中盛路连片改造提升涉及的13家企业全部完成签约。这是武义县“唤醒”沉睡地块资源,提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对低效工业用地的一次“亮剑”。
这次“亮剑”,引起了武义众多企业家的讨论和猜想。为什么要选这块区域“开刀”?整治对企业生产经营有多大影响?后续中小企业又该何去何从?
自古农耕文明出现以来,土地就是人民最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生产资料。即使是在现代文明社会,这个定律依旧未变。对于有着“八山半水分半田”的山区县武义来说,土地资源无疑是稀缺资源。
在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下,就像种庄稼追求“高产”,“种工厂”也要追求“高效”。
(一)
“政府领导很重视、土地价格很便宜、创业环境很安耽”。上世纪末,老板们口中流传的这三句话,让永康等周边发达地区的“过剩”资本、“溢出”产业流进“洼地”武义。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30年的时间里,从四处招引到主动接受周边县市产业外溢,武义逐步形成了以电动(园林)工具、食品接触容器、门业等八大制造业重点细分行业为主的工业产业体系。
快速发展的过程,难免留下“后遗症”:由于缺乏科学规划,“摊大饼式”“抛插秧式”的野蛮生长形成了散而不聚的局面;过去提倡的“花园式”工厂已不符合发展形势,成为低效工业用地“重灾区”;租个厂房,拉几台设备,喊上三五亲戚朋友就开工,“家庭作坊”式的创业依然屡见不鲜;一批老牌企业管理经营方式没有与时俱进,导致半路“掉队”……这些“成长烦恼”已日益凸显,高质量发展进入瓶颈期。
2021年,武义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702.81亿元,这是继2020年突破500亿元大关后,向前跨出的又一大步。总量的增长固然喜人,但这样的增长到底能不能持续?“再造一个武义工业”能不能行?
根据武义县统计局公布数据,受疫情冲击、需求不足、重点行业生产趋缓等超预期变化的巨大冲击,前三季度,武义784家规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94.86亿元,同比下降4.0%,增速明显回落。
“工业生产增长乏力”“小企业生产经营较为困难”“销售产值降幅明显,出口回升压力大”“前四大行业增加值总量‘三降一升’”……分析结果令人担忧:一方面武义经济外向度极高,易受国际经济形势影响,抗风险、抗冲击能力偏低;另一方面是武义的产业链整体上处于中低端,大而不强、宽而不深,产品利润率低,缺少议价能力和应对成本上升、订单下降等变故的灵活空间。
▲东南工业区
这些问题的根源,还是武义的产业没有完全实现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具体表现上,就是企业生产经营方式不够现代化、竞争同质化和产品附加值低。
“亩均税收”是衡量企业发展质量的最直观标准。市第八次党代会明确要求,未来五年全面消除亩均税收8万元以下低效用地。
东南工业区作为全县最老一批工业园区,区块亩均税收只有6.3万元。再来看全县,亩均税收8万元以下工业用地面积占比达到80.5%。这意味着,5年内武义八成以上的工业用地要开展整治。
工业“深耕细作”,当刨“低效用地”。在当前形势下,武义推动低效用地整治是势在必行,没有退路。
(二)
客观地讲,武义的中小企业在发展初期是借着政策红利等各种因素起家的,但是武义工业能有如今的产业基础,这批中小企业的的确确立下了汗马功劳。
开展低效用地整治,并不是说政府不需要小企业了,更不是为了逼企业多缴税。而是要通过整治,对资源要素进行优化配置,腾挪发展空间,提升工业用地利用效能,一举破解以往老旧工业区环境差、配套落后、安全生产管理难、环保问题多等困境,让小企业发展更舒适;同时,刺激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先进制造业破茧蝶变,释放工业发展潜能。
越到困难时期,越要主动求变。从长远看,低效整治是为了让企业能够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久耀环保科技小微园
企业通过低效整治,转型成功者不在少数:
浙江鸿畅工贸有限公司,通过整治改革优化生产车间,从租赁企业变成具备小升规条件的实力企业;
原属于一家“僵尸企业”的地产,经过司法拍卖流转至浙江指南车清洁设备有限公司,闲置资产及土地得以焕发生机,实现了150万元的亩均税收;
武义正大科技有限公司在经济网格员引导下从规下升为规上,去年实现产值1亿多,亩均税收达到了21万,成功升格A类企业;
建设中的久耀环保科技小微园,也是腾退低效企业后形成的项目,明年建成后能够支持一大批小微企业在园区集聚发展,并孵化培育一批高新技术的规模企业……
有些企业受空间限制,发展“畏手畏脚”,不敢投入新设备、研发新产品,导致今天生产完了,不知明天是否还有订单“续命”。其实,只要找准方向,痛下决心往前迈一步,就能“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企业整治和转型,必然要经历一段“脱胎换骨”的阵痛期。老厂房怎么处理,有没有合适的新厂房或者小微园?手头积累的订单怎么办,是转交代工还是与客户协议沟通?厂房改造、搬迁和设备更新需要投入,银行有没有融资支持?整治涉及停工停产,员工队伍怎么稳住?这些问题,企业必须未雨绸缪,早做准备。
▲新材料产业园
治“顽疾”要用“猛药”。为了科学有序推动低效用地整治工作,武义县政府推出了《武义县闲置和低效工业用地整治提升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明确了整治标准、目标、时间安排,以及排查认定、自行整改、整治倒逼、收购收储、合理利用五个步骤和九大举措。具体操作过程中,由主管单位深入企业服务,针对不同企业实情制定“一企一策”,尽可能在不影响企业长期发展的前提下,依法依规开展整治。特别是今年以来,县委县政府每月召开专题会议,听取进展汇报,研究整治策略,全县上下都为此投入大量精力。
整治低效用地,是低效企业在遇到迈不过去的坎时,政府为企业开出的“治病良方”。企业要相信,政府没有站在中小企业对立面,而是始终在与企业共克时艰、同舟共济。
(三)
如果说低效用地整治是见效快的“特效药”,那“重塑现代产业体系”就是治根本的“中成药”。
“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这是党中央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高度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进入新发展阶段,只有建立独立、自主、完整且有韧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我们才能把经济命脉紧紧抓在自己手里,才能夯实物质技术基础。
对武义来说,整治低效用地只是推翻老旧体系的第一步,要“重塑”现代化产业体系,后续还得靠“两条腿走路”——
一边要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打造一批数字车间、智能工厂、未来工厂,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数字化、集群化、服务化发展。
另一边要加大新兴产业招引培育力度,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积极培育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构建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内外联动的现代产业发展新格局。
具体路径上,要把握平台、项目、企业三个要素。
平台要能承载。健康生物产业园、新材料产业园是目前武义潜力最大、前景最好的两个产业园,也是武义转型升级的主要平台。要借助园区龙头型、链主型企业的带动作用,大手笔、高起点建成高标准、高能级的平台,实现“一个平台,百亿产值”。
项目要够分量。“世界小商品之都”义乌投资800亿元发展光伏广电产业,几个大项目落地就成了“无中生有”,再造优势。纺织化工等传统产业强市兰溪,凭借一批锂离子电池项目发展新能源电池产业集群,实现了“老树发新芽”。与他们相比,武义有扎实的产业基础,有数千亩工业用地空间,有山区26县产业发展政策,就看能不能啃下硬骨头。
企业要有活力。创新发展归根要靠市场主体。如何激发企业创业创新活力,培育更多大企业、龙头企业和一批“专精特新”的单打冠军、隐形冠军,是武义服务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破旧”方能“立新”。年幼的鹰只有经过断骨重生的折磨,才能长出新骨,鹰击长空,成为天空霸主。相信武义必能挺过眼前的“转型阵痛”,在变革重塑中负重前行,真正建立基础扎实、未来可期的现代化产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