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川博议】客从襄阳来

掌上武义 2025-03-31 14:52:19

“川暗夕阳尽,孤舟泊岸初。岭猿相叫啸,潭嶂似空虚。就枕灭明烛,扣舷闻夜渔。鸡鸣问何处,风物是秦余。”清嘉庆《武义县志》记载了一位来过武义的重要客人,以及他的这首五言律诗,“孟浩然,襄阳人,曾访天台、永嘉山水,过武阳川留宿有诗”。

孟浩然 像

从此,这位生活在盛唐时期,以多写山水田园、壮阔行旅闻名天下的伟大诗人的名字,被武义人牢牢记住并受到推崇喜爱。诗句反复出现在武义的地方宣介、文学作品(如诗词楹联)、地方教育文本、公园景观等,用妇孺皆知来形容也不为过。

笔者以为,虽然当代人对孟浩然笔下的“武阳川”所在地,是四川眉山市彭山,还是浙江武义县存有异议。就像诸葛亮故里之争、李白故里之争,你有你的“推理”,我有我的“推断”,各执一词,难分伯仲,这也并无不妥。体现的是百家争鸣各抒己见,最终还得留待历史和考古来发现铁证了。

十分有意思的是,孟浩然的湖北襄阳老乡,当代作家熊万里先生写过一篇《武义为何推崇孟浩然》的文章。笔者阅读后觉得熊先生的这篇文章考据严谨且不偏不倚,让人信服。他写道:“《孟浩然大辞典》里有一个条目‘久滞越中’,考据孟浩然一生中三次游越中。”“孟浩然第二次游吴越,从兰溪到衢州到永嘉,就很可能路过武义、留宿武阳川。”

笔者看了襄阳网友的评论也很中肯和精彩:“文学作品依据现实,高于生活。写哪儿不重要,重要的是诗人情怀,是襄阳诗人、中国文人,融入中国历史文化才对。”浙江武义和四川彭山“一个推崇孟浩然,一个却不以为然,好像并未相争。”“孟浩然作为盛唐著名诗人,影响力较大,孟浩然仅仅路过武义做过一首诗,却在当地备受尊崇,武义对孟浩然的推崇及文宣方面值得我们襄阳学习”。

异议归异议,还是让我们来探讨一下,孟浩然这位曾经的“隐者”,为何成了“浪迹者”?孟浩然漫游吴越途经武义留下的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武义人为何对这首诗情有独钟?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孟浩然被诗仙李白尊为老师和同道人。他用诗句为后人绘制出一幅极其宏阔的唐代诗歌交通图。在这条著名“唐诗之路”上,我们至今仍能够看到中年孟浩然风尘仆仆的身影,仍能摩挲到隽永的文化印记。作为古代诗人中的“超级背包客”和“资深驴友”,他与那个时代的一批诗词“大V”的“打卡”,让浙江山水完成了从地理坐标到文化沃野的跃升。

在孟浩然跌宕起伏的人生路上有过三次重要转折。

公元689年,大唐襄阳城里富庶孟家,一位男孩呱呱坠地,成为孟子的第33代孙。父亲以先祖孟子的名言为儿子取名“浩然”。孟浩然从小喜爱文学和剑术,从小就立志成为报效国家的人。

20岁时他的人生轨迹因两件事发生了转折,第一件事是他了解到襄阳籍朝廷重臣张柬之的遭遇,这位宰相因政治斗争而被流放致死,这件事深深刺痛了孟浩然的心。乡试后他不顾家族的期望,拒绝参加更高级别的科举考试,选择前往鹿门山隐居读书。另一件事是他不顾家族反对,与襄阳歌姬韩襄客成婚,同样遭到孟父不理解和坚决反对,6年后孟父在郁闷中离世,孟浩然十分悔疚。

孟浩然回想父亲的生前教诲,追悔莫及。他在悲痛中反思自己的任性,又一次决心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他要去追求更高的目标,他想以入仕闯出一条扬名立世、光宗耀祖的大道,他想像先祖那样以自己卓越的文学才华和高尚的品德为后代传颂。

入仕的道路遍地荆棘、曲折艰难。开元十二年(724年)秋,人近中年的孟浩然满怀雄心壮志赴长安考进士遭遇失败。虽然适逢中秋节,长安才子济济一堂在太学赋诗,又有了与王昌龄、王维、张九龄等文坛大咖直接见面的大好机遇,而且他的中秋诗作一鸣惊人,赢得满堂叫绝。后来,孟浩然向张九龄献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渴望得到推荐,但张九龄后来被贬,他只获得一个小官职,最终选择离开官场。但这一切仿佛都是昙花一现,他曾设想的通过干谒自荐、献赋实现满意仕途的理想,最终化为泡影。

仕途无望,让孟浩然伤心不已。这位曾经的“隐者”,这位当年已名声鹊起的山水田园诗人,在遭受人生旅途中的挫折重击后,又将人生目标转回到了从前的那个精神乌托邦。他想起了先祖孟子的箴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开始认真思考生命的真谛,心情很快平静了下来。寄情山水、闲居草庐、参禅悟道、遍访名胜遗迹,岂不是自己理想的疗愈胜地吗?孟浩然选择与自己和解,在山水间找到心安处。

孟浩然从青年时代起就无比崇拜山水诗鼻祖谢灵运。南朝时谢灵运出任永嘉太守时,就走过钱塘江、瓯江水路。八百里路程,沿途经过富阳、桐庐、建德、兰溪、金华、武义、永康、缙云、丽水、青田。孟浩然访问浙中的心情是那样的急切,他在《济江问舟子》一诗中写道:“潮落江平未有风,轻舟共济与君同。时时引领望天末,何处青山是越中?”意趣盎然的他时不时向船夫打听,隐隐翠峰、淼淼绿水的目的地快到了吧?

做客浙中是孟浩然在这段漫游旅程中一处心仪的地理坐标。公元725年暮春时节,天色渐渐暗淡了下来,诗人从婺州双溪水驿溯武义江进入武义县境,小船停泊在武义古渡口——白洋渡。江水倒映的山影犹如幻景,远处山间传来猿猴声声吠鸣。夜深了,诗人吹灭蜡烛刚躺下,却听到不远的江面上传来打渔人敲打船舷的嘭嘭声。这对从北方来的人是很新鲜的。孟浩然久久不能入眠。天亮时分,远处村落传来报晓的鸡鸣声,他披衣起身,问船夫,这是什么地方?船夫热情地回答他,这里就是避秦人子孙居住的“桃花源”哩。天人合一,自然和谐,远离喧嚣,这不正是我要寻找的世外桃源人间仙境吗?

孟浩然欣喜至极,连忙回到船舱,握起一管狼毫,饱蘸浓墨,取《宿武阳川》为诗题写下了这首五言律诗,抒发自己来到“秦余之地”“桃源之境”的惊讶和欢喜之情。清淡自然 、语气清新、意境悠远的诗句,表达出诗人对隐逸生活的追求。

武义,这座江南小城,被孟浩然的《宿武阳川》描绘得如此幽静、神秘而又唯美。千年光阴过后,避世的古村和绝美山川,仍被外地游客誉为“江南最后的秘境”。

回过头来,笔者想从个人视角谈谈,武义人为何对孟浩然的这首诗情有独钟呢?

首先是地理文化认同及自然风光的契合。尽管“武阳川”具体位置存有异议,但武义人集体倾向于认为孟诗中描绘的就是武义风光。古代武义曾属“武成”“东阳”等郡县,境内有“武阳山”“武阳江”(今天的熟溪)等地标,这与诗名中的“武阳川”构成地理文化呼应,自然风光契合度高。孟诗中“川晴夕阳尽,孤舟泊岸初。岭猿相叫啸,潭影自虚空”等描写,和武义丘陵萦绕、溪流交错的山水景观高度契合。且与古代武义人追求自然恬淡的生活方式相呼应,与武义传统农耕、渔猎文化形成情感链接,自然而然引发武义人的共鸣。

二是文化名人的加持,促进了对古典诗词的传承和对地方文化价值的再发现。比如北宋在武义当了三年知县的韦骧,创作过多首描写武义山水风情的诗歌,其中的《将及熟溪》描写的就是一千年前武义美丽的母亲河熟溪(雅称武阳川);翁卷是南宋末期的著名诗人,他创作过一首五言律诗《题武义赵提干林亭》,诗中描绘和赞美了武义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追随南迁宋室辗转避乱婺州的千古才女李清照,被亲戚介绍卜居武义,一座更加宁静安详的江南小城接纳了她,与她结下不解之缘,留下了烙上武义印记的“一文一赋”;南宋四大文化名人朱熹、吕祖谦、陈亮、巩丰都游历过武义金柱山水帘亭,并留下《游水帘亭》等诗词;元代诗人洪焱祖创作过一首《初冬晴暖历永康武义金华三县境赋吴体以纪之》,诗中作者用空灵的笔触记录下武义初冬景致。

三是宗族文化的诗化映射。武义多聚族而居的古老村落,如俞源、郭洞等。早在明清家族修谱时,常引用古典诗文彰显文化底蕴,也有被写入族训或村落碑刻,形成宗族认同的文化符号。大凡优秀的文学作品,一定能够触动人心、引发同频共振。《宿武阳川》语言细腻优美、意境深远,让武义人对其人其诗产生敬慕和喜爱,深受这首诗文学魅力感染,感受到自己家乡的自然之美和人文底蕴之厚重,从而愈发珍视和推崇。

湖北省襄阳市老河口市旅游摄影家协会山下鲍村采风

四是武义地方政府重视和大力支持,新闻、文旅、教育密切配合。尤其是近年来,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如微博、短视频、抖音等,发布与孟浩然相关的新闻报道、文化资讯、旅游攻略,引起了全国各地的关注和参与。比如2025年3月7日,湖北襄阳23位摄影师聚集武义3天,真实感受到了诗人笔下古朴、秀美的武义。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对孟浩然诗歌的宣传也是常推常新,通过深入挖掘和传承孟诗的文化内涵,打造出了具有鲜明武义特色的文化旅游金名片,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感受武义的诗意生活和旖旎风光。另外,这首诗还会经常出现在武义本地的文化读本中,也加深了武义人对家乡的深爱和对孟诗的青睐。

因为一首诗,让人记住一座城。1300年前孟浩然走过的这条经典诗路线路,仍值得我们去进一步开发挖掘。

当代中国人对旅行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对话山水、增加阅历、提升审美、舒缓压力、汲取慰藉,说走就走的旅行,成为人生旅途中每个人最难忘、最喜欢的方式。客从襄阳来,古邑留诗篇。民风淳朴,热情友好的武义人民欢迎五湖四海的客人到“诗画武义”“养生福地”走一走,看一看,住一住。

0 阅读: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