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4年3月,首款车型上市。在雷军超强的营销能力下,小米汽车用9个月就交付了13.5万辆,甚至在2025年还要冲击30万辆的销量目标。
也许大家看惯了、、动辄年销量好几百万辆的成绩,对于30万辆好像没什么太多感觉。但是,我们要知道年销30万辆的含金量,和至今都没有达到这个目标,理想则是用了8年的时间。
随着小米汽车的成功,雷军在各种场合一次又一次地掀起泼天的流量,这给了市场一个认知——流量似乎能与销量划上等号,它甚至成了汽车行业最核心的竞争要素。
可实际情况确实如此吗?显然不是,小米汽车能够上市就大爆,根本原因还是SU7这款车的产品力足够能打+雷军的流量效应。世人只是看到了雷军在台前风光,于是各家车企高管也下场玩直播搞流量,发布会也搞得跟脱口秀现场一样。效果嘛,只能说一言难尽,不要说能达到雷军的效果,就连望其项背都达不到。有些甚至还直接翻车!
这也给到消费者一个警示,买车到底要看什么,是高管们的那张嘴,还是实实在在的产品。
产品和营销缺一不可
关于雷军玩转流量,我们换个思路来看。如果说小米SU7价格没有对标,如果小米SU7的外形没有参照,如果没有把曝光度拉满,仅凭雷军在社交媒体上高频度的亮相,你会对小米汽车有多大热度?或者说,有多少动力驱动你去下单呢?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如果小米汽车的产品力就是战五渣的水平,就算雷军能玩出大变活人的花样,绝对达不到9个月交付13万辆的高度。这可是13万消费者,而不是130人那样可以暗箱操作的,难度实在太大。
又或者说,你可以质疑几百人的选择,但是13万人都是中了雷军的毒了吗?
在这里,笔者不是质疑雷军的能力,而是说雷军再能干,他所有的出发点一定是基于产品而来的。所以,这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故事,而不是单把雷军的流量拎出来,就能疯狂效仿的。
其他车企高管对雷军的流量羡慕不已,于是也开直播,做短视频,在社交媒体指点江山,甚至还要求内部全员出动,共同发力。
这就给到消费者一个很不好的观感,那就是关注度被分散了。表面上是多一个人多一份力量,多一个传播就能多一个触达。但是,相对于雷军的高效传播,其他车企高管的行为则是显得无效且分散。还有一点,因为每一轮可传播的内容可能没有那么多,也就那么几条,但是却有内部全员都参与,这必然会造成重复。
如果这个产品确实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异化,没有话题硬是引发话题,再经过全员传播,那绝对是一场宣传灾难。在这一点上,有很多新车发布会都翻车了。比如硬要和对标产品进行像素级的复刻,还有过于煽情的讲述故事,这都是脱离了产品这个最基本的核心而导致的后果。
所以,买车如果盲目地信仰一个人或一个点,那就是彻彻底底地迷信和空想。
买车还是要看自身需求
可以预见的是,2025年还会有更多的车企高管加入社交媒体营销的阵营,已经加入的人还会加大参与的力度。无论是车企大佬们,还是各部门的负责人,他们不再是身居幕后、掌控全局,而是需要放下多年一贯为之的身段,摆脱以往陈旧的观念,俯身与最普通的网友交流互动。
这也意味着,我们作为普通消费者,将会看到和听到更多的来自车企方面的传播信息。我们真的需要根据自身情况,才能形成自己最终的购车决策。而不仅仅是听车企方说了什么。
什么是自身情况?最简单地说,根据实际用车场景来做判断。比如说,你仅仅是上班代步用,且家里有车位,方便安装充电桩,那么纯电车型无疑是一个最佳的选择;如果说你对燃油车“陈旧老套”的设计不感冒,对新能源的大屏、省油更在意,那么插混或者增程车型,就列入考虑范围;如果你是买人生的第一辆车,又身处北方,油车就是优先选择;如果你对动力有所要求,还有长途出行的需要,就可以考虑插混车型;如果有节假日郊外越野的需求,有不少新能源越野车型可供选择;如果说家里不方便安装充电桩,又想体验纯电功能,那增程车型就可以考虑;如果上述需求都有,那就买两辆车,新能源和油车随便挑。
不得不说一句,现在是赶上购车最好的时代了。政府有补贴,企业有优惠,而且燃油、插混、增程、合资、自主各类产品层出不穷,各家品牌为了争夺市场也大力推出各种新车型,包括经典车型升级,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合适的车型。
百姓评车
回到最初的话题,在2025年买车,还需要具体情况具体看,而不是仅仅只听高管们说了什么。更进一步说,买车作为家庭消费中的大宗项目,在任何时代都应该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