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佛教体系中,观自音菩萨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她代表着“救苦救难,以慈悲为怀,普度众生”的形象,从某种程度上说,她的知名度比如来佛祖还要高。
观自音
虽然有如此高的知名度,但却很少有人知道她讲经文的内容是什么?
其实她所讲的经文,整理出来就是这本《心经》。
《心经》的第一段话 “观自在菩萨,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切 苦厄。” 这段话是《心经》的总纲,也是《心经》的核心。其实这段 话已经把《心经》要讲的意思讲完了。所以这是开门见山的一段 话,直接就把《心经》要说的内容都告诉了你。
观世音
可以这样说,整部《心经》,关键的东西并不多,它是非常精 粹的。所以《心经》是佛学中的精华,佛学讲了那么多道理,而 《心经》是这一切道理中的 “心”, 是一- 切佛经中的“经”。
一个人要追求觉悟, 要觉悟自己的本来,就像你我一样,都是菩萨。 《心经》就是观音菩萨讲自己是怎么证到自己本来的。证到自己的 本来,就是真正的菩萨,就是“菩提萨缍”。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 苦厄”。如果你体会到这段话的意思了,就可以印证慧能对惠明直指人心时说的那句话:“不思善,不思恶,那个就是明 上座的本来面目!”观音菩萨讲的《心经》这段话,跟六祖慧能讲的这句话,是一样的意思。
心经书法
这段话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包含有四层意思。
虽然《心经》第一段话就把全部意思都讲了,但是其中的内容并不简单,是极有深度的。所以要想理解这句话,就要将它分开层次。 这段话可以分为四个层次:一是“观自在菩萨”;二是“行深 般若波罗蜜多时”;三是“照见五蕴皆空”;四是“度切苦厄”。
《心经》第一段话的四个层次, 其实就是《心经》的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观自在。 “观自在菩萨”,这句话是第一个层次。
认识自己,是人生最大的问题。我不认识我,我要想认识我, 该怎么办呢? (心经》 告诉我们一个办法:观自在。 所以“观自在”是《心经》的第一个层次, 《心经》由此开 始。
古老心经
但这是个追求,是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还不是具体地去做, 不是具体如何观。 另外,“观自在"是追求我的本来,而只有做这样的事,行这样的道,这样的人才能叫菩萨。所以《心经》中讲的观自在,是观音菩萨行的道。因此他才称为“观自在菩萨”,也称为“观世音菩萨”。
有情生命如果有智慧,就一定要问我的根本存在;没有智慧, 或者智慧不足,就不会问我是怎么回事,一辈子糊里糊涂地来, 糊里糊涂地去,不知道我是谁,也不问这一切是怎 么回事。
但有智慧的生命就会问这件事,他会追求自己的根本存在。凡是问我是怎么回事的,追问自己生命本来的,就会产生佛的智慧,而最终明白了这一切,这样的人就是佛。
观世音
《心经》第一句“观自在菩 萨”,就是告诉你,这部经讲的就是观自在这件事。
自在,即我的本来,我是看不见的。如果我的本来自己能看得见,这件事就简单了,大家就都知道了,也就不成其为一件事 了。
可是我不能看见自己的本来,如果我能看到自己的本来,那我就离我了,就跑到我外面去了,而这是不可能的。所以我的本 来,我没办法直接看到。那“观自在“应该怎么观呢?应该自观在。通过自观在而知自在,这就是《心经》讲的观自在的法,也是观自在的道。
第二个层次是自观在。
书法心经
“自观在”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叫“行深般着波罗蜜多时”。 观音菩萨是通过观自己所在,悟到看不见的我。即由观我的所在,悟到我的存在是怎么回事,然后觉悟到我的本来,证到我的本来。
这就是“观自在”的过程,也是“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这个过程其实是自观在,因为我不见我,所以我观自在时, 只能见自在。因此观自在的实际过程,是自观在。 “行深”就是自观在的时候,层层深人。于是观到我的自在, 不断深化,不断内移,终至于无所在,终至于空。
心经乐谱
首先,外面所见的事物肯定不是我,那是我所在的外在;我通过什么见到外面的事物呢?于是我向内观,就发现了心上的事 物,心上的事物就是色受想行识,但色受想行识是我生的,我能觉到它们,它们就不是我;于是我再向内观,就观到了六根,故 知我所以能看到外在的事物、能产生心上的事物,都因为有六根,
而我能觉到六根,六根就也只是我的所在,不是我;于是我再向内观,这时就脱离了六根,离了六根一切皆空,就发现我本来什 么都没有,没有色受想行识,也没有六根。我是一.无所有的,我是空的。
觉悟之后
所以“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就会“照见五蕴皆空”,因为 一切在都不是我,都不可住执,于是在在不住,在在是空,便可 以悟到我了。由自观在而悟到自,就又进入一层,到《心经》的第三个层次。到这个境界,观就变为自觉而观了,故为自在观。
第三个层次是自在观。 到自在观的时候,观者已经自觉了,知道自在了,于是居自 面观切所在, 这时切所在、 所知所见,全都看得清清楚, 再无迷惑。而我的自在所在的切有, 切境界, 各种各样的存 在,全都是因自而在的,都是于心上建立的。
因此切所有, 因自在而有,故本来是空。我之自在,如果不在,如果不着,则一 无所有,不碍于我,我也就从一.切有中解脱出来了。
佛的觉悟
这就是(心经》说的“度一切苦厄”。 以上说的三个层次很重要。《心经》这部经,或者说观自在的这个道,就讲了这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第一是追求,叫观自在。观自在是一种追求,还不是实际的观。第二是实际观,叫自观在。自观在要层层观,不断深人,不断观在,最终观到空无所 有,从而觉悟到我的本来自在。
第三是得自在而反观,叫自在观。 得自在之后,再回头看有,看我的一切所在,方知我的一切所在, 本不是我,原来牵挂我的东西也就都不再牵挂我了,我就从一切 有中解脱了,这就是“度一切苦厄”。
第四个层次是得解脱。 “度一切苦厄”是得解脱。这是观自在的目的,也是观自在的 结果。
觉悟之境
人为什么要观自在?是为了要认识我自己。人为什么要认识我自己?因为我在这个生命中有很多困感,觉得很苦,所以我 必须知道这一切是怎么回事。
因此认识自己的动力,来自于解困除苦,而通过观自在的这个道,最终可以达到这个目的,实现这 个人生大愿。 (心经》的全部意思,就在这四个层次里。
众生
这个意思,在第一 段话“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 切苦厄”里,就已经全部讲完了。所以(心经》的第一段话最重要。但因为这段话讲得简略,所以就必须有所解释。因此(心经》后面所说的话,全都是解释第段话的。
反复才能讲透。因为《心经》的第一段话已经把关键的内容都讲了, 所以后面的话,全都是回应第一段话而说的。
大家读《心经》,可能会有这样的感觉,里面的话总是翻来复去地说。为什么要翻来复去地说呢?就是因为它是前后互相印证的。不仅前后印证,而且还分了许多层次。为什么要分那么多层次呢?
觉悟
因为不分层次,就讲不清楚,也就不成其为道。所以《心经》虽然不长,只有二百六十个字,但却是反复在说,好像是车轱辘话。因为不反复说,就不能把意思说透。
所以《心经》虽短,却是前后照应的,构成了一个始终回环的圆成关系。因此读《心经》,要知道其中的前后周循的关系。解《心经》也是一样,只解一遍是不够的,应该反复解,
翻来覆去地解,回环往复地解,才能把它的意思讲透。学佛法的人,也要有这样的意识,才能真正深人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