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有5样东西,弄懂它,距离觉悟就只有半步之遥了!

问过蓝天 2019-04-27 00:06:42

研究佛法,最简单最便捷的是研读《心经》,因为《心经》最容易读懂读通,也因为它的字数最少,只有260个字左右。读通它,一通百通,也就距离觉悟不远了。

观世音

在《心经》里,如何理解“五蕴”又是重中之重,因为理解这两个字,又读懂它包含的这五个内容。那么恭喜你,已进入到佛的坎了。

什么是“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

色,就是我们所感知的一切。不管你感知的是什么,所感知的一切东西,全部都叫“色”。这个色,等同于观世音的那个音。世界上的有,凡是被人感知到的,都是色。

千手观音表演

色是感知到的有,有了色的感知,心里就会有受。“受”就是感受,所以我们常会说感受、觉受。如果没有受,色就留不住,来了就走了,那我也就无所知了。 所以“受”是留在心上的“色”。有了受以后,心里就有了东西。

心中有物,我们就会不断地思考它,研磨它,对它有所认识,这就是“想”。

有了想,心里就会越想越多,心动起来了,这就是“行”。行是在想中的生,想中生想,越想越生,想的东西就越来越多,心就在自己的思想中行动不已,停不下来了。

心经

行是不停地想,但在不停的想中,会不断地对事物有所判断,有所认识,以便把想之行定下来,这就是“识"。识是为了住,即住在自己的想行所生的认识上。

所以识都是定识,人往往是用定识来认识事物的,用定识来把握世界。没有定识,人就会觉得自己的认识没有完成,会觉得自己没有知识。所以人们都以生识为知,以有识为得,以多识为傲。

观音饰品

佛家称色、受、想、行、识为“五蕴”,也把“蕴”称为“阴”。为什么呢?因为心落在里面了。心落在里面而不自知,就如同被这五个东西覆盖了一样,所以才称之为“五蕴”。“五蕴” 讲的都是有,是外在之物引起心里生出的内在之物。

外面的东西是“色”,色会引起心中生起受、想行、识。心里有了东西,心就掉进去了。心落在外面的物的里面,与心掉在心中的物的里面,都会使人失于自觉,不知自在,于是就迷了。五殖就是使人迷失的东西。

心经书法

所以“观自在”,先要知道五道,才能从五道里出来,离五殖方知我本空,所以于五殖面自觉,方识自在,这就是“照见在值皆空”。五蕴空,苦厄除“照见五蕴皆空”,就离开五蕴了。离开五蕴,“世音”就没了。 

这个五蕴,其实就是世音,没有五蕴,也就没有世音。

虽然我可以落在五蕴中,但是我本空,本无五蕴,本无世音。自在本无,五蕴非我,这是在“观自在"时悟到的。此处一旦明白了,世音给我带来的“苦厄”也就没有了。因为苦厄是有,它因世音而有,它就在五蕴上。所以“照见五蕴皆空”,自然就“度一切苦厄”。

心经书法二

“观自在"是在见五蕴之有时,悟而度知自在本空的。所以悟就是度,这个度是从见有时度过来的。就在从有度到空时,有上的苦厄也就随之空了,随之没有了,所以“度一切苦厄”。苦厄丝毫也留不住,因为自在本空,没有丝毫的有。

什么是“苦厄”?就是心为有而动。心被外界影响的时候,被外物牵动的时候,这就是“苦厄”。心动或苦或乐,但是乐不能一直乐下去,所以高兴也是“苦厄”。我们为外面的一件事而高兴,而高兴不能持久,而且有高兴的也就有不高兴的,所以苦乐都是“苦”。“厄”是深陷其中,心被外事外物所牵制和支配,不得解脱。

佛法字体

“观自在”是由有归无,由对返自。自在本无一物,所以无苦无乐,自在也就没有“苦厄”。

“苦厄”其实也在心上,但它是心落在五蕴时才有的,心若由有度无,度离了五蕴,苦厄也就随之度尽,一无所有了。

1 阅读: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