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风云变幻的春秋时期,诸侯纷争不断,战火随时可能蔓延至各个角落。
郑国,这个地处中原要冲的小国,正面临着一场生死攸关的巨大危机。
当时,晋文公重耳流亡期间曾路过郑国,郑国国君郑文公未以礼相待,这在重耳心中埋下了仇恨的种子。待重耳成为晋国国君,实力大增后,便联合秦国,一同出兵讨伐郑国。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则屯兵于氾南,郑国都城被两国大军重重包围,城中人心惶惶,气氛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来。
郑文公急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朝堂之上,大臣们纷纷献策,却都难以解除眼前的困境。就在这时,大夫佚之狐站了出来,向郑文公举荐了一个人 —— 烛之武。
他说:“如今国家危在旦夕,若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秦国退兵。” 郑文公虽对烛之武并不十分熟悉,但此时已无他法,只能死马当作活马医,立刻派人去请烛之武。
烛之武,这位平日里默默无闻的老者,接到国君的召见后,缓缓走进朝堂。他身形佝偻,步履蹒跚,脸上刻满了岁月的沧桑。
郑文公见了他,赶忙起身,诚恳地说道:“先生,如今郑国危在旦夕,还望先生能出山相助,挽救我郑国于水火之中。”
烛之武却微微苦笑,略带埋怨地说:“大王,我年轻力壮的时候,都没能得到您的重用,如今老了,更是有心无力了。”
郑文公听后,满脸羞愧,连忙道歉:“先生,都是寡人的过错,以前没有发现您的才能。如今郑国生死一线,还请先生以大局为重,救救郑国吧。”
烛之武见郑文公言辞恳切,心中也不免动容,思索片刻后,最终答应了下来。
当夜,月色黯淡,四周一片寂静。城墙上放下一条绳索,烛之武顺着绳索缓缓而下,朝着秦军营地走去。守卫秦军营地的士兵发现了他,立刻将他团团围住,押送到秦穆公面前。
秦穆公端坐在营帐之中,见烛之武被带了进来,上下打量了一番这个看似普通的老者,心中满是疑惑。烛之武不慌不忙,上前施了一礼,说道:“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自己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我也就不敢来打扰您了。”
秦穆公听了,微微皱眉,心想这老者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便问道:“那你今日前来,所为何事?”
烛之武见秦穆公上钩,心中暗喜,继续说道:“您看,郑国与秦国并不接壤,中间隔着晋国。若郑国灭亡,土地必然被晋国吞并。
晋国的势力就会更加强大,而秦国却得不到丝毫好处,反而会面临一个更强大的邻国。您觉得这对秦国来说,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秦穆公听了,心中一动,陷入了沉思。
烛之武见状,趁热打铁:“曾经,晋国答应给您焦、瑕二地,可后来呢?它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拒绝把土地给您。晋国的野心,您还不了解吗?如今它能灭郑来扩大自己的领土,他日又何尝不会对秦国下手呢?”
秦穆公越听越觉得有理,原本坚定的伐郑之心开始动摇。
烛之武察觉到秦穆公的变化,进一步说道:“倘若您放弃攻打郑国,让郑国作为秦国在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提供他们所缺乏的物资,这对秦国来说,百利而无一害啊。” 秦穆公终于被烛之武说服,当即决定与郑国结盟,不仅留下部分秦军帮助郑国守卫,还亲自率军撤离了郑国。
晋文公得知秦军擅自退兵,大为恼怒,却又无可奈何。因为此时若单独进攻郑国,胜算不大,且晋国国内也有诸多事务需要处理。权衡再三,晋文公也只能下令撤军。
就这样,烛之武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仅凭一张嘴,便让秦晋两国百万雄师退去,拯救了郑国于危难之中。
烛之武从一个不被重用的年迈之人,摇身一变成为救国的大英雄,尽显反转魅力。他与郑文公之间,一方是之前被忽视,一方是紧急时刻的求助。
而在面对强大的秦穆公时,烛之武又能镇定自若,以层层递进的言辞说服对方,这其中,他们的表现与局势的发展,让我们看到了历史长河中那些智慧光芒闪耀的瞬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