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其实不能称之为公务员考试,人那是考干部,为了方便表述,下面一律称之为公务员考试。
公务员考试的敲门砖——童试
童试有三次考试,分为县考、市考、省考,省考通过后才能进入公立学校上学,才能参加考公务员的资格考试,通过考试者叫生员,俗称秀才。
童试初考之县考(小升初):每年举行一次,第一名直接就通过了童试成为秀才,市考、省考就不用参加了,其它通过者准备下一场考试。
童试中考之市考(中考):也是每年举行一次,在县考完成之后举办,县考合格者参加,同样第一名就不用在参加之后的考试,直接成为秀才。市考通过者成绩分为两个等级,甲等10人,乙等人数不定。通过市考的知识分子获得了一个称号:童生。童生意味着可以参加接下来的考试,而且这个资格是永久的。除此之外,注意!注意!知识分子就开始有些特权了,打官司的时候不用下跪;在一些场合可以和官老爷坐在一个桌子上吃饭了。憋住别笑,这就是知识分子地位的第一次提升。
童试高考之省考(高考):清朝时三年内考两次,考试合格者就算不再是平民百姓了,获得了一些特权,比如不用再交古代一个税种,就是按照人头上交的丁税。合格者同时获得了一个称号:生员,俗称秀才。就成为了有身份的知识分子,其它未通过考试的就是白衣,没有身份的读书人。
与童生不同,秀才的身份不是终身制的。还要每三年参加一次考试来保有秀才的身份,这个考试叫做岁考。岁考还有一个功能就是对秀才进行等级划分,评出三六九等,共分三等,第一等叫做廪生,包吃。第二等叫做增生,不包吃,但有别的奖励。第三等叫附生。其实还有一等,就是未入以上三等的,对不起秀才资格取消,回去继续做你的童生,童生资格终生享有。还有就是,表现特别优秀的还可以被推荐去首都的学校(国子监)上学,这叫做贡生。通过省考的秀才们就可以就近选择公立学校上学了。
公务员考试的资格考试——科考。
参加者秀才,通过这次考试的就获得了参加公务员考试(乡试)的资格,大约占秀才比例的10%左右。科考还有一个功能就是对秀才进行分等级,共分六等:一、二等以及第三等前三名获得参加考公务员的资格;其它等级不仅失去考公务员资格,而且!而且!第四等要被打屁股,来惩罚秀才在学习期间的不努力。第五等降级处理;第六等又一次要和秀才身份说再见了,并做回童生。
大事件来了!大事件来了!大事件来了!重要的事情说三遍,知识分子人生最为重要的时刻到来了,考中成为举人老爷,考不中再等三年。
初级公务员考试——乡试(大比、秋闱)
这是最残酷的一次考试,录取比例之后3%左右。乡试三年举行一次,在每个省的省会举行,参加者为科考通过者。注意,这里就有了对知识分子的人性关怀的一面,还会有补考,科考未通过者的一次追加考试,通过者也可以参加公务员考试——乡试。还有乡试的主考可是中央派下来的考官,级别明显上升一个档次。考中者成为举人,全国也就一千人开外,是所有考试录取比例最低的,因而就有了“金举人,银进士”之说。
举人的特权:
1、秀才拥有的一切权力(免除丁税等)。
2、经济特权:免税权,名下土地不用上交税收。这就会有人将自己名下的土地放到举人名下,双双都获得利益。
3、政治特权:可以当官了。先是候补,哪有缺口再补上。一般会担任低级别的官吏,虽然如此,那也是官老爷了。
举人只是踏入了当官的门槛,要想进一步还要参加更高级别的考试。原则上讲,举人身份就可以参加接下来的会试,但为了防止考生或考官舞弊,清朝,会在会试之前安排磨堪和复试,对参加会试资格的再一次审查。
高级公务员的资格考试——复试
复试一般在会试前一个月举行,考试结果分为四等,前三等可以参加会试,第四等就没有资格了,还有一等就是没入前四等的,对不起,举人资格废除,辛辛苦苦一辈子一夜回到解放前(倒也不是,这里面大概率都是暗箱操作上来的)。
高级公务员考试——会试
会试会在乡试的次年举行,考试地点就是首都,考中者称为贡生,分为两榜,正榜有资格参加殿试,副榜虽无资格参加殿试,但会授予在京城的一些低级官职,在京好当官啊。会试的录取率一般10%左右,远比乡试的录取比率要高。
终极考试——殿试
殿试并不是一个优胜略汰的考试,在明清时期,殿试只是对会试考中者的一个等级排名,分为三等,第一等共三人,状元、榜眼、探花。第二等占录取者三分之一,称为进士出身。第三等称同进士出身。公布榜单后,皇帝还会摆几桌酒席祝贺一下这些莘莘学子,把酒言欢,从酒桌上就开始了官宦生涯。其实严格讲在殿试之前还有一次复试,也是防止舞弊行为的发生,想想看,都经过九九八十一关了,到这个节骨眼上估计也没几个人敢冒险操作了吧,所以这个环节就省略不讲了。
科举的艰难。根据统计数据,乡试每次全国录取人数不过1000-1300人之间,会试录取人数明朝一般300人左右,清朝不固定最少一次是96人,最多一次是406人。清朝1851年人口就已经超过4亿人口大关。那么乡试、会试按每次录取人数分别为1200人、300人算,每年分别为400、100人,这样就得到了一个参考数据:取人口为2亿的话,100万人里每年只能出现2个举人0.5个进士。当然这是一个反向假设推理的结果,但也能看出读书人入仕之艰难。
范进为什么会疯掉,半辈子过去了,终于可以当上举人老爷了,身边的人对他从此态度大变,欣喜之余不小心高兴过头收不回来了。清晚期中兴四大臣里的左宗棠,是个举人出身,60多岁在做一品大员时还心心念,要参加一次会试,要明正言顺地取得进士出身,后来慈禧老佛爷一看笑得差点憋出个屁来,下旨给了左宗棠举人老爷一个同进士出身的科举身份。
从来没有一个把当官和考试捆绑得如此紧密的国家,而且大脑都被束缚在四书五经这样的诗经内容上,所以才有了龚自珍的呐喊: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