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朱允炆到底是如何削藩的?他的削藩政策,真的全都错了吗?

梧桐呜 2024-05-29 20:11:30

在阅读此文前,麻烦各位看官点击一下“关注”,感谢大家的支持。

自古以来,封建王朝的皇帝都致力于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而在明朝,朱元璋在位期间已经废除丞相制,等到朱允炆继位,摆在眼前的就是藩王问题。

为此,朱允炆快刀斩乱麻,继位之初就大举削藩,但令人意外的是,最终他失败了,不仅藩王问题没解决,就连皇位也易主。

那么朱允炆到底是如何削藩的?他的削藩政策难道真的都错了吗?

遗留问题

秦始皇嬴政扫六合,灭天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自此揭开皇权与相权矛盾,中央与地方矛盾的开端,为此秦始皇废分封,设郡县,将国家权力牢牢的掌握在自己手中。

后世王朝也基本都沿用了秦朝的基本政治制度,但因为各种特殊情况,分封制还是被重新启用,不过大多也都是分封同姓诸侯王,以此来巩固皇室统治,即便如此,还是留下很大隐患,比如汉朝的七国之乱和西晋的八王之乱。

到了明太祖朱元璋的时候,他出身贫苦,为了巩固皇权统治,安定边疆,选择将自己的儿子们全部分封在外,镇守一方,尤其是北方地区,自此明朝藩王制度确立,也为后面的建文削藩、靖难之役埋下伏笔。

信息源:《明代藩王的放养生活:想过好这一生,别碰这几样就行》国家人文历史

朱元璋在设立藩王的时候,并不是像汉朝那样,直接划一块封地出去,掌控地方的财政军大权,而是仅仅赋予他们军事上的权利,甚至可以说明朝的藩王就是一个带兵打仗的将领,只是挂着个藩王的名号,并没有掌控地方的权利。

同样,地方官员也全部都是由朝廷任命,忠于朝廷的。这样乍一看,藩王似乎对皇权没有什么太大威胁,毕竟只是个带兵的将领,顶多掌握些兵权,根本形成不了什么规模,但朱元璋还是失算了。

要知道在古代,官员们之间贿赂现象是非常常见的,甚至一度还出现过买官的存在,这样就可以看出,地方官员的贪污腐败,中央很难管控。明朝的藩王全都是朱元璋的亲儿子,这样的身份到封地,绝对会是各大小官员都攀附的存在。

藩王们因为出身得来的特权,最终也都会在封地转化为实质的政治利益,得以逐渐笼络掌控地方,这或许在最初分封的时候看不出来,但藩王的实力肯定是在不断增长,最终成长为可以和朝廷对抗的存在。

在古代,兵权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不能落到地方藩王的手中,当初朱元璋在分封藩王的时候,也考虑到了这一点,因此在他的规定下,藩王们只能统领自己王府卫兵,地方军队都是战时临时交由藩王统治,兵权还是牢牢掌握在中央。

但在实际实施中,藩王权利却不是这样,比如朱棣当时镇守的北平,经常要外出打仗,一来二去,朱棣与军队中的官兵们越来越熟悉,虽然在和平时代,双方明面上没有任何隶属的存在,但有这份情谊,朱棣很容易降服曾经的部下。

在朱棣刚发动造反的时候,身边能直接统领的也只有王府卫兵,但迅速的就掌握了北平城,就是因为当时北方的将领,很多人都曾在朱棣手下作战过,双方有着深厚的友谊,朱棣一反,这些将领们也都愿意投降跟随。

朱允炆的削藩

公元1398年,朱元璋驾崩,皇太孙朱允炆灵前登基,他上位后,立即就开始组建自己的小团队,其中深为器重的文臣有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器重的武将有曹国公李景隆、魏国公徐辉祖等。

信息源:《“削藩”反被藩王“削”的建文帝(上)》江南时报网

还在当皇太孙的时候,朱允炆就想过地方藩王的问题,知道这终究是个隐患,于是他在上位仅仅两个月的时候,就开了轰轰烈烈的削藩政策,当时身边的谋臣也都赞同朱允炆的做法,不过在削藩顺序上,出现了争执。

齐泰认为擒贼先擒王,当时朱元璋的前三个儿子都已经病逝,四子朱棣已经成为诸王之首,应该快刀斩乱麻,先从朱棣下手。另一边是黄子澄,他认为朱棣常年镇守边关,是国家的功臣,要是先对他下手,容易造成根基不稳,引发朝廷动荡,应该先从有问题的藩王下手。

朱允炆最终还是采用了黄子澄的削藩策略,由小及大,从实力比较弱的藩王下手。很快就有了个机会,周王的次子控告周王谋反,于是周王就成为第一个目标,朱允炆随即派李景隆赶赴开封,将周王全家押送到南京,将其废为庶人,发配云南。

次年在一个月的时间里,朱允炆连削三位藩王,齐王被囚禁在南京,代王被软禁在封地,湘王最惨,他是被指控谋反的罪名被削,身为朱元璋的儿子,湘王对大明忠心耿耿,忍受不了这样的罪名,选择烧毁王府,以死明志。

紧接着两个月,朱允炆就又将岷王罢黜。至此已经有五位藩王都惨遭毒手,剩余的藩王们怎么会不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一个个都岌岌可危,生怕朱允炆的下一个目标就是自己,这其中也包括朱棣。

在还没对朱棣动手之前,朱允炆就做好了相应的准备,他将自己的亲信派往北平,担任地方最高军事长官,同时调走了原先朱棣的旧部,这样一来,就算是朱棣发动反叛,也能尽快将其镇压。

朱元璋驾崩一周年的时候,朱棣的三个儿子奉命前往南京祭拜,当时齐泰就劝朱允炆,可以将这三人扣押在南京,等对朱棣下手的时候,也能多些筹码,但也有人认为这样打草惊蛇,容易让朱棣起防心。

最终朱允炆再三衡量之下,还是放走了三人,这也让朱棣的反叛没有任何牵挂,最终等到朱允炆对朱棣动手的时候,朱棣果断反击,仅仅依靠王府亲兵就迅速掌控北平城,并一步步打赢靖难之役,最终坐上皇帝宝座。

削藩政策真的错误吗

其实从朱允炆的削藩政策来看,也并没有太大的失误,无论是先从朱棣下手,还是先从有问题的藩王下手,都具有一定的利弊。比如朱允炆在对朱棣动手前,就在北平秘密布控,朱棣也仅王府亲兵可用。

但他还是低估了朱棣亲兵的战斗力,以及朱棣本人的号召力,北平沦陷非常迅速。除此之外,与朱允炆个人性格和用人方面,也有很大原因。

朱允炆在继位之初,颁布了一系列利民利国的政策,在百姓的眼里就是明君,但他却在朱元璋驾崩仅仅两个月,就操之过急的进行削藩,迅速激化统治阶级矛盾,导致人心躁动,统治根基不稳,以至于被藩王击败。

而且朱允炆削藩意图太过于明显,比如说第一个削的周王,是因为他的次子告发,但当时他的次子才年仅十岁,仅凭这样一个小孩子说的话,就对周王下手,属实难以服众,还有之后的湘王,没有任何证据,逼得湘王以死明志。

这摆明了就是要大开杀戒,地方藩王们谁也跑不掉,被削也只是时间问题,进一步激化了双方矛盾,也让各地藩王有了防备之心,比如朱棣就开始通过装病、装疯等方式拖延时间,为反叛做准备。

还有就是朱允炆的用人不当,他任用年轻将领李景隆做主帅,因为多次错误指挥,使得朱棣愈发强大,最终还是李景隆打开南京城门,放朱棣进城,把朱允炆给坑惨了。

信息源:《朱允炆为何决定武力削藩而非学习汉武帝呢》庆阳政法

但话说回来,朱允炆任用李景隆也是无奈之举,当初朱元璋为保障皇权的稳固,大肆屠戮功臣,跟随他一起打天下的哥们也都死的死、杀的杀,等到朱允炆继位的时候,已经无将可用。

那么汉朝实行的推恩令在明朝是否可用,其实也难。汉武帝推行推恩令,那是在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基础上,中央对地方拥有绝对的主动权,而且汉朝诸侯王掌握一地的财政军大权,得以往下平分。

到明朝这里,朱允炆登基的时候,正是地方藩王实力膨胀的时候,想要实行推恩令,只会激发藩王叛乱的决心,而且就算成功实施,明朝的藩王也就是个驻边将领,没有属于自己的土地,能分封给儿子的只有俸禄和荣誉,没办法实行往下分封。

结语

因此,朱允炆实行的削藩政策,也不是完全错误的,只是一种选择,这其中也存在一定的偶然性,他还是太低估了自己的叔叔,最终酿成靖难之役的爆发,导致江山易主。

另一方面,朱棣是占尽天时地利人和,打的还是奉天靖难、清君侧的名号,将自己烘托成一支勤王之师,加上自身出色的军事作战能力,最终才能以一城之力打败一国之力,荣登皇帝宝座。

1 阅读:273

评论列表

用户64xxx29

用户64xxx29

1
2024-05-29 21:34

造反只需要一个借口,最大的错误不是削藩政策,而是心太软没杀掉朱棣

梧桐呜

梧桐呜

吟咏霜毛句,闲尝雪水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