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是一部国民度非常高的小说,其中的主要人物:
贾宝玉、薛宝钗、林黛玉,又经常被称呼为宝兄弟/宝哥哥、宝姐姐/宝姑娘、林妹妹/林姑娘,这对读者来说早就习以为常。
而习惯成自然,几乎没有读者会问这样一个问题, 荣国府的小姐妹对薛宝钗宝姐姐的这个称呼是何时出现的?而薛宝钗又为何被称呼为宝姑娘?
这时候问题就又来了,宝姑娘这个称呼有问题吗?
当然有!这其中的问题可大了。
宝姑娘这样的称呼,本不应该存在。
小说中珍大爷、琏二爷、宝二爷、芸二爷……这些用名字作为称呼的人比比皆是,为什么宝钗就不行?
答案很简单,古代男女有别,男子可以用名字称呼,可女子的闺名却金贵着呢,不是至亲本就不会知道,就算是至亲之间也轻易不会用。
只有同辈小姐妹之间,才偶尔会用几次对方的名字表示亲密,而用对方的名字,那也是在私下的场合。
有长辈在场的公开场合,闺名是不能用的。
在公开场合女子的名字不能用,那该如何称呼她们?
答案是用官方称呼。
比如李纨、王熙凤,她们的官方称呼就是珠大奶奶、琏二奶奶;
比如迎春、探春、惜春,她们的官方称呼就是二姑娘、三姑娘、四姑娘;
那么薛宝钗、林黛玉、史湘云呢?
她们的官方称呼是薛大姑娘、林姑娘、史大姑娘,古人的智慧完全可以做到不用女子的闺名,就能让人分清哪个女子是谁。
腐朽的豪门公府荣国府,最在意这些表面上的规矩,像宝姑娘这种称呼,正常情况下不会出现。
薛宝钗和林黛玉都是荣国府的表姑娘,先请读者看一下林黛玉初进荣国府的时候,贾宝玉是如何称呼她的:
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
宝玉对黛玉的称呼是直接叫妹妹,并不称名道姓,显得又体贴又亲密。
此事不得不说,像荣国府这种百年国公府,待客之道让人挑不出一丝瑕疵。
宝玉对宝钗的称呼,同样如此。
当宝钗第1次有台词,不是以背景板的形象出现在读者面前时,宝玉是这么称呼宝钗的:
宝玉一面看,一面问:“姐姐可大愈了?
宝玉把宝钗与黛玉无差别对待,都像亲姐妹一样,对黛的称呼直接是妹妹,对宝钗的称呼同样是姐姐。
那宝姐姐这个称呼是何时出现的?
在小说《红楼梦》中,到了第8回的时宝钗才第1次有台词,荣国府之人才第1次对她有称呼。
等到了第9回,宝姐姐这个称呼才第1次闪亮登场:
黛玉又叫住问道:“你怎么不去辞你宝姐姐?”
这是为什么?咱们先记住这个问题继续往下看,看看什么时候宝姐姐这个称呼第2次出现。
从第9回开始,宝姐姐这个称呼就没有出现。
第九回、第十回是宝玉闹学,主要讲的是秦可卿和秦钟的故事;
第十一回、第十二回,整个讲的是王熙凤毒设相思局那段故事;
第十三回、第十四回、第十五回,内容是秦可卿之死,王熙凤协理宁国府,秦可卿豪华的葬礼;
第十六回至第十八回,主要描写荣国府接待元妃省亲的全过程。
这10多回中,宝姐姐这个称呼从未出现。
宝钗可是《红楼梦》中的女主角,宝姐姐这个称呼从第八回初次使用,一直到第二十回才第2次使用:
说着,下了炕,同宝玉一齐来至贾母这边。只见史湘云大笑大说的,见他两个来,忙问好厮见。正值林黛玉在旁,因问宝玉:“在那里的?”宝玉便说:“在宝姐姐家的。
湘云道:“你敢挑宝姐姐的短处,就算你是好的。
这是为什么?
其实宝姐姐这个称呼,一直和金玉良姻这个噱头密不可分!
在小说的第8回中,金玉良姻第1次正式亮相,在第9回中,林黛玉的口中就出现了宝姐姐这个称呼。
当宝姐姐这个称呼,在第20回中宝玉和湘云的口中第2次出现之后,第22回中,贾母也少见地用了这个称呼:
且说湘云住了两日,便要回去,贾母因说:“等过了你宝姐姐的生日,看了戏,再回去。”
这样布局一定不是巧合,自然是作者的有意为之。那作者究竟要干什么?
当然是揶揄金玉良姻呀。
一.金玉良姻和宝姑娘这个称呼同时出现,都是在揶揄金玉良言是谎言
《红楼梦》是一部细节控才能品出韵味的小说,宝钗的金锁和宝姑娘这个称呼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答案确定,都是在第8回的时候出现的,只不过金锁和金玉良姻这个噱头作者是明写的,而宝姑娘这个称呼是暗写的。
为什么会出现金玉良姻这个噱头和宝姑娘这个称呼?
答案很简单,因为薛家人要无限拉进薛宝钗和贾宝玉的距离。
人家贾宝玉有玉,薛宝钗就有金来配;
人家贾宝玉人称宝二爷,薛大姑娘就被人称呼为宝姑娘,宝姑娘还可以方便地被所有人改口成为宝二奶奶,这够般配吧!
其实无论是金玉良姻这个噱头,还是宝姑娘这个称呼,都是薛家人人为在荣国府运作出来的。
先来说金玉良烟:
金玉良姻真的存在吗?
答案明确,不存在!
无论是从幻境还是现实的角度,读者都可以很容易地证明金玉良姻不存在。
从幻境的角度看:
读者都是站在上帝视角,可以清楚的看清整个幻境的故事:
在太虚幻境中,神瑛侍者,对应着荣国府中的贾宝玉;
绛珠仙子,对应着荣国府中的林黛玉;
女娲补天所剩的那一块补天石,对应着宝玉身上所挂的那块通灵宝玉。
顺便说一句,还有一位女性角色在小说中有重要地位,这个女性角色就是晴雯。
《芙蓉女儿诔》中:
聊以达诚申信,乃致祭于白帝宫中抚司秋艳芙蓉女儿之前曰
已经写明了,晴雯在幻境中就职于白帝宫,她和就职于赤瑕宫的神瑛侍者的职位是相同的,她的地位恐怕比绛珠仙子还要高。
这些,才是和幻境有真缘分的主角和重要道具。
那金锁呢?宝钗呢?
金锁同幻境有什么渊源?
宝钗在幻境中是哪位仙子?
钗粉就算是翻烂了原著,也找不到答案,因为作者就没做这种设定。
当作者都没有为金玉良姻铺垫故事时,金玉良姻当然是谎言。
从现实的角度看:
在现实的角度,茫茫大士和渺渺真人幻化成癞头和尚和跛足道人,此二位仙人从不说谎。
他们在人世间遇到了很多人,甄士隐、香菱、林黛玉、贾瑞……
无论他们遇上了谁,都是要化对方去出家,无一例外。
那么如果癞和尚真的遇到了薛宝钗会怎么办?
答案是他同样化薛宝钗岀家。
月老的工作,茫茫大士不会去做。
什么:
姐姐这八个字倒真与我的是一对。”莺儿笑道:“是个癞头和尚送的,他说必须錾在金器上……
薛宝钗因往日母亲对王夫人等曾提过“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等语,所以总远着宝玉。
这都是不存在的,是薛家人在说谎。
同时:
是茫茫大士将补天石幻化成一块美玉,他最清楚不过通灵宝玉其实是一个大石头,他又怎么可能让人拿着金锁去配玉呢!
就算是相配,他也会说这金锁要碰到有石头的才可以结为婚姻。
而且:
如果宝钗真的有金锁,王夫人不知道还要薛姨妈开口;
她刚进荣国府的时候作者不长篇描写,偏要等她在荣国府住了很久了才说,这不就是编排出来的吗。
金玉良姻这毫无逻辑的谎言,偏偏就被薛家硬给传开了。
这是多可笑的事情。
这么简单的谎言骗骗心思恪纯的贾宝玉还可以,想骗别人就不能够了。
这才有了林黛玉的那一句:
黛玉又叫住问道:“你怎么不去辞你宝姐姐?”
宝姐组的这个称呼,从金玉良姻这个噱头的传播是同步的。
再来说宝姐姐这个称呼:
上一部分我已经解释了,豪门荣国府对于女子的称呼是有规矩的,很少使用女孩子的闺名,更不会提着一个女孩儿的闺名用在称呼上,此处不再赘述。
那宝姐的这个称呼是如何来的?
自然是薛家人自己传出去的,否则别人不会、更不敢直接叫薛宝钗宝姐姐,荣国府的女孩子应该叫宝钗薛姐姐才对。
这时候有读者会说,也许薛家人就是这么称呼女孩子的,其他人只是跟着叫了。
如果抠小说《红楼梦》的细节,读者会发现,薛家人对人的称呼和荣国府没有区别:
对于薛姨妈,香菱从来都是恭敬地称一声奶奶(薛姨妈的身上没有诰封,她没有被称为太太的资格,荣国府的人称她一声姨太太,那只是因为她和王夫人同辈):
对于薛蟠,香菱也一直称呼他为大爷。
香菱道:"我原要和奶奶说的,大爷去了,我和姑娘作伴儿去.又恐怕奶奶多心,说我贪着园里来顽, 谁知你竟说了。"
那宝钗呢?
在自家的薛宝钗究竟被人如何称呼,读者不能看薛姨妈是怎么叫宝钗的。薛姨妈可以叫宝钗宝丫头,那是因为薛姨妈是宝钗的生母,是尊长,宝钗的平辈可不敢直接复制薛姨妈对宝钗的称呼。
在薛家宝钗被底下人称作什么,这还得要看香菱和莺儿是怎么称呼宝钗的:
香菱道:“这是前儿琴姑娘带了来的。姑娘做了一条,我做了一条,今儿才上身。”
莺儿:看那个光景,倒象有什么大事的似的。姑娘没听见那边老太太有什么事?”
就是姑娘,和荣国府没有区别。
那么在荣国府做客的薛宝钗,在荣国府本来该有和林黛玉一样的称呼:荣国府的人都称呼林黛玉林姑娘,那薛宝钗也应该被人称为薛姑娘。
那宝姑娘是怎么来的?
不是荣国府的人叫出来的,也不是需薛家人固有的习惯,那就只能是薛家人为了金玉良姻特意设定的。
你有玉,她就有金来配;
你叫宝二爷,她就叫宝姑娘,
这叫着叫着,就叫出了天作之合的缘分……
薛家人这么干是冲着谁呀?
自然是在荣国府中,最特别的那个女孩史湘云:
在荣国府,史湘云可是被宝玉一直成为云妹妹那个人。
读者遥想当年的贾宝玉和史湘云,那也是青梅竹马般一起长大的……
不过,宝哥哥云妹妹再怎么叫得亲切,也比不过宝兄弟宝姐姐呀。
薛家人的主意是打得真妙,荣国府的人该如何接招?
二.宝姑娘真配得上荣国府吗?那就拉她到场合上,看看她有没有成为豪门媳妇的能力
习惯成自然……
金玉良姻这个噱头能被薛家人传出去,宝姑娘这个称呼自然更容易被薛家人传出去。
传着传着,宝姑娘这个称呼自然会传到贾母的耳中。
贾母是如何看待这件事的:
史湘云问道:“宝玉哥哥不在家么?”宝钗笑道:“他再不想着别人,只想宝兄弟,两个人好憨的。这可见还没改了淘气。”贾母道:“如今你们大了,别提小名儿了。”刚只说着,只见宝玉来了,笑道:“云妹妹来了。怎么前儿打发人接你去,怎么不来?”王夫人道:“这里老太太才说这一个,他又来提名道姓的了。”
先做个剧透,在应对场面或是长辈在的地方,贾母是不能容忍表亲之间这种互相称呼对方小名这种不合规矩的行为的。
这个时候读的更能看得出,对于湘云称呼宝玉的小名,宝姐姐的内心有多酸,酸的当着长辈的面就内涵史湘云了……
说回正题,贾母不赞成用小名称呼一个人女孩子,可她却说过这样的话:
且说湘云 住了两日,便要回去,贾母因说:“等过了你宝姐姐的生日,看了戏,再回去。”
事出反常必有妖,你宝姐姐,这就是贾母揶揄薛家人的典型提示,想和她凤凰孙子匹配的宝姐姐,究竟有没有能力和教养做一个豪门的少奶奶?
贾母那就干脆让宝钗独自应付一个豪门场面,给宝钗一个展示的机会,如果宝钗真的有能力,借这一次机会就能展露头角;
如果宝钗没有能力,这一次机会也能让众人都看清楚宝姑娘是个怎样的人。
李纨、王熙凤,都有独立组织大场面的能力。就连小女孩林黛玉,那也有独立应付大场面的能力。林黛玉进荣国府,王夫人给她挖的坑和礼仪陷阱那太多了,可林黛玉一个一个从容应对,展现了她通身的气派和风度。
薛宝钗行吗?读者借着贾母给薛宝钗过15岁生日这个不大不小的场面就能看得出。
其实薛宝钗应付她15岁生日这个场面并不难,她只需要奉承好的长辈,再招待好小姐妹就行了,她的生日宴流程甚至都不用她亲自去掌握,早有荣国府和凤姐给安排好了……
可宝姑娘的表现呢?
在奉承、应酬长辈方面,宝姑娘确实积极表现:
宝钗深知贾母年老之人,喜热闹戏文,爱吃甜烂之物,便总依贾母素喜者说了一遍。
吃了饭,点戏时,贾母一面先叫宝钗点,宝钗推让一遍,无法,只得点了一出《西游记》。贾母自是喜欢。
可薛宝钗揣度的贾母的心思准吗,贾母真的喜爱热闹戏文爱吃甜的吗?
如果读者抠小说中的细节,会发现答案是否定的。
如果宝姑娘揣度刘姥姥爱看《西游记》,这大概率是准确的,可如果她用这种心思揣度贾母,那就是她的眼界不够太看低贾母了。贾母有着高雅的审美和不入俗流的生活态度,这才是贾母的审美:
叫芳官唱一出《寻梦》,只提琴至管萧合,笙笛一概不用。
贾母道:“也有,只是像方才《西楼·楚江晴》一支,多有小生吹萧和的。这大套的实在少,这也在主人讲究不讲究罢了。这算什么出奇?”
贾母听戏看的从来不是看热闹,人家从来都是站在艺术欣赏的角度去听的,人家听的也是音律和嗓音的完美配合……
而宝姑娘实在是高估自己低估贾母了,宝姑娘只以为自己才懂得戏曲中词藻和韵律的美妙,以她浅薄的见识是真看不到贾母的层次。
此时贾母和宝钗没有利益冲突,因此贾母完全可以包容和宽恕宝钗这位小晚辈;
可此时如果宝钗是在代表荣国府,应对的是与荣国府颇有敌意的贵妇,那时恐怕那位贵妇会勃然大怒,认为荣国府和宝姑娘瞧不起她。
宝姑娘的傲慢从来都体现在不知不觉间,而就是这种不知不觉的傲慢,不仅让人无法接受还会得罪人。
以宝钗的个人能力,是完全应对不了真正豪门贵族和尊长的。
那应酬小姐妹呢?
恐怕以宝钗的个人能力也不行,贾母留下湘云时用了你宝姐姐这个称呼,而在宝钗的生日宴上就是这云姑娘湘云语出惊人,这时候这时候读者会惊叹作者对小说的精妙布局:
凤姐笑道:“这个孩子扮上,活像一个人,你们再看不出来。”宝钗心里知道,便只一笑,不肯说。宝玉也猜着了,亦不敢说。史湘云接着笑道:“倒像林妹妹的模样。”
史湘云说像林妹妹的,是一个小戏子。在当时的那个时代,不存在人人平等,戏子地位卑贱,像史湘云一样拿自己的表姐林黛玉去比戏子,是极为无礼的、让人不能接受的行为。
当然我没有过分批评史湘云的意思,这云姑娘本来就小而且又娇憨,她还不明白自己究竟错在哪里了。
当史湘云在薛宝钗的生日宴上说出这样的话的时候,这个时候就立刻需要有人打圆场,否则众人都会尴尬到坐不下去,那薛宝钗的生日宴就只能草草结束。
这个时间点正是薛宝钗展现自己能力的时候,那是宝姑娘的主场,她就应该来为小妹妹史湘云说的话来打圆场。
顺便说一句,如果此时是王熙凤的主场,那凤姐早就拿出主意将大家哄开心了!
能主动应对尴尬,这是一个合格的豪门少奶奶的必修课:
当宝玉和黛玉陷入尴尬的时候,凤姐就这样为他们打破尴尬:
只见凤姐儿跑进来,笑道:“老太太在那里抱怨天,抱怨地,只叫我来瞧瞧你们好 了没有,我说:‘不用瞧,过不了三天,他们自己就好了。’老太太骂我,说我懒; 我来了,果然应了我的话了。也没见你们两个有些什么可拌的,三日好了, 两日恼了,越大越成了孩子了。有这会子拉着手哭的,昨儿为什么又成了‘乌眼鸡’ 似的呢?还不跟着我到老太太跟前,叫老人家也放点儿心呢。”
当宝玉和袭人晴雯吵成一团的时候,黛玉也帮他们缓解过尴尬:
大节下怎么好好地哭起来?难道是为争粽子吃争恼了不成
当贾母斥责王夫人的时候,探春亦出面缓解过她们之间的尴尬:
老太太想一想,也有大伯子要收屋里的人,小婶子如何知道?便知道,也推不知道。
无论是凤姐还是探春、黛玉,她们都能做到几句话就缓解别人的尴尬,很快调节所处现场的气氛。
可宝姑娘呢?
只有做对比才能一见高下,对比上述几位女子,宝姑娘的能力是弱爆了。
面对史湘云的话,宝钗只能尴尬的一笑,她撇清自己的速度极快,却没有任何的担当。
宝姑娘就连她自己的主场、她自己的生日宴,她也能以旁观的态度去面对众人。
史湘云说错了话,宝钗自己都不出头,这时候的众人已经坐不下去了,宝姑娘的生日宴草草收场。
以宝姑娘这样的个人能力想做豪门少奶奶,还是算了吧,她连基本的担当都没有。
第22回的情节还没有结束,此时贾母对宝姑娘再次降低要求,不需要她做主场,不需要她有担当,只考察宝钗能否应付真正的大场面,宝钗能应付得来吗?
答案还是否定的。
贵妃娘娘贾元春,在正月里组织荣国府的女眷猜灯谜,这是一个大场面,同时是一个比较好应对的大场面。
宝钗只需要奉承好了贾元春,再做一个合乎节日气氛的喜庆灯谜就可以了,那个时候没人考察宝姑娘的文字功底。
那时,贾母作了一个荔枝灯谜,荔枝红彤彤的,颇为喜庆;
贾政做了一个砚台灯谜,文房用具是书香门第家风的象征,适合正月里的节日气氛;
元春做了爆竹灯谜,爆竹正是节庆之物;
迎春做了算盘灯谜,算盘象征着聪慧;
探春做了风筝灯谜,风筝可以放出晦气带来好运,如果作者没有硬往悲剧方向去解释,他们做的灯谜都符合节日氛围。
只有做了海灯灯谜的惜春,和宝姑娘做的灯谜实在是太不吉利了,这是宝钗做的灯谜:
有眼无珠腹内空 ,荷花出水喜相逢 。梧桐叶落纷离别 ,恩爱夫妻不到冬。
荣国府喜庆上元佳节,弄出了金玉良姻这个噱头,和与宝二爷这这称呼相配的宝姑娘的宝钗,居然来了一句恩爱夫妻不到冬。
这看在贾母和贾政的眼里,他们会作何感想?
这宝姑娘太不吉利了,还是让她离荣国府的凤凰贾宝玉远一些吧,之后呢?
读者在再看这一声一声的宝姐姐,是不是荣国府之人对宝钗的揶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