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一个身着军装的年轻人站在中南海大门前,怯生生地问:"我家还在这儿吗?"
谁能想到,这位曾经被父亲提着要往楼下扔的"任性少爷",如今已是部队里的优秀战士。
而此时卧病在床的父亲,再也无法为儿子的成长欣喜鼓掌。
《从天性顽劣到痛改前非》
四岁的陈小鲁,在家人眼中就是个"小霸王",送他上幼儿园这天,他竟然玩起了"绝食"这张王牌。一顿不吃,两顿不吃,整整三天滴水未进,小脸蛋都瘦得尖尖的。
园长拿这个"迷你绝食专家"毫无办法,只好让他如愿回家,那个年代的孩子大多乖巧听话,陈小鲁这种级别的"反叛者",在整个中南海都是数一数二的。
这场"胜利"给了小霸王更大的胆量,一日中午,他赖在被窝里就是不起床。
陈毅下班回家,听闻此事,平日里温和的脸庞瞬间阴云密布。他一边上楼一边怒吼:"养这样的儿子有什么用!"话音未落,他一把将陈小鲁从被窝里拎出来,提着就要往楼下扔。
在场所有人都被这突如其来的雷霆之怒惊呆了,警卫员眼疾手快地拦住这场"意外"。这是陈小鲁人生中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见到父亲如此暴怒。
张茜的教育方式与丈夫截然不同,一年寒假,全家到广东潮汕地区,她要求儿子写一篇参观感想。
陈小鲁左磨右蹭就是不动笔,把母亲气得直拍桌子。陈毅在一旁打圆场:"慢慢来,他还是个孩子嘛!"这句话反倒引来妻子一通数落:"都是你平时惯着他!"
陈毅委屈地嘟囔着:"好吧,我不管了。"夫妻俩的这场"战争",意外地激发了陈小鲁的自觉性,他一夜之间完成了作文。
闲暇时光最令人难忘的是父子俩的围棋对弈,陈毅经常耍赖悔棋,陈小鲁有样学样,两人你悔一步我悔一步,棋盘上演着"拉锯战"。
张茜看不下去了,一把掀翻棋盘:"和儿子下棋还耍赖皮!"陈毅笑得合不拢嘴:"老了,下不过儿子了。"这一刻的欢声笑语,成了日后陈小鲁最珍贵的记忆。
《离家远行的成长磨砺》
1968年的一个春日,周总理办公室突然来电,要见陈小鲁。年轻的陈小鲁站在总理面前,听着这位长者娓娓道来:"你从小在中南海长大,没经历过普通人的苦,该去基层看看了。"
这番话像一记惊雷,击碎了陈小鲁温室里的舒适。总理的目光温和中带着坚定,他说:"你要学学你父母年轻时吃苦的精神。"
临行前的那个傍晚,张茜拿出一本存折塞给儿子,陈小鲁看着母亲布满皱纹的手,毅然摇头拒绝。
母亲还要说什么,陈毅拦住了她:"让他自己闯吧,他已经是大人了。"父亲的眼神里透着欣慰与不舍,陈小鲁背起简单的行囊,踏上了开往东北的列车。这一走,就是三年。
东北农场的生活颠覆了陈小鲁对世界的认知,零下30度的严寒,厚厚的积雪,艰苦的体力劳动,都让这个曾经娇生惯养的"中南海少爷"吃尽了苦头。
工作保密要求,他三年没给家里写过一封信,夜深人静时,看着宿舍外的皑皑白雪,思念像潮水般涌来。他暗暗发誓:一定要用优秀的表现告诉父母,他们的儿子已经长大。
1971年春天,陈小鲁揣着三张五好战士的喜报回到家中,三年不见,父母的白发又添了几分。
张茜抱着儿子痛哭,陈毅强忍泪水,一字一句地看着喜报,连声说"好"。
这一刻,陈小鲁明白了,真正的成长不在于证明自己多优秀,而在于让深爱自己的人感到欣慰。看着父亲眼中的泪光,他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围棋桌前笑声飞扬的下午。
《生命终章的最后重逢》
1972年初,寒风凛冽,连长急匆匆找到正在训练的陈小鲁:"赶紧收拾东西回家。"
这突如其来的通知,让陈小鲁心里咯噔一下,这些年,他经历过太多变故,连家是否还在原地都不敢确定。
站在中南海大门前,他怯生生地问门卫:"我们家还在这儿吗?"得到肯定答复后,他的心依然忐忑不安。
推开熟悉的房门,眼前的景象让陈小鲁瞬间红了眼眶,曾经意气风发的父亲,如今躺在病床上,面容憔悴,已是癌症晚期。
张茜伏在丈夫耳边轻声呼唤:"小羊回来了,来看你了!"她连唤数声,陈毅才有了反应。父亲吃力地转动头部,浑浊的双眼在找寻儿子的身影。
四目相对的瞬间,父亲眼中闪过一丝光芒,嘴唇翕动几下,想说什么,却发不出声音。
那一刻,往日的记忆如潮水般涌来。曾经威严的父亲要把他扔下楼,温和的父亲陪他下棋耍赖,鼓励的父亲为他的五好战士喜报开心。
时光倒流,父子之情在无言中涌动。陈小鲁握着父亲的手,感受着那份微弱的温度,泪水无声地滑落。
1972年1月6日,陈毅永远闭上了眼睛,失去父亲的陈小鲁没有沉浸在悲伤中,他记住了父亲的教诲:"走自己的路,做事靠自己。"
这些年来,他始终坚持这个信念,有人问他是否受益于父亲的显赫地位,他总是说:"正因为我是陈毅的儿子,我更要靠自己的努力,去证明自己的价值。"
这或许就是父亲给他最宝贵的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