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帝师,张居正是如何教育的?一边授课,一边改革,却适得其反

闲来唠史 2025-01-02 14:18:23

明穆宗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五月二十六日,已经病危的明穆宗给内阁首辅高拱、内阁次辅张居正、大学士高仪交代遗命之后,在北京紫禁城的乾清宫驾崩,年仅三十六岁。

关于明穆宗的死因,明末史学家谈迁在《国榷》一书当中记载,公元1572年闰三月,明穆宗和后宫嫔妃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的纵欲,并且服用了大量春药,导致精疲力尽。

直到两个月之后,在满朝文武大臣的强烈要求之下,明穆宗强撑着虚弱的身体,踉踉跄跄地来到朝堂听政。

然而,就在明穆宗倾听满朝文武大臣汇报工作的时候,他突然歪倒在了龙椅之上。

经过宫里御医的诊断,明穆宗患上了中风,没过几天病情加重,直到五月二十六日驾崩。

明穆宗驾崩之后,按照他临死之前的遗命,年仅十岁的太子朱翊钧于六月十日继承皇位,改国号为“万历”,史称明神宗。

根据明朝当时的规定:“天子立,尊先皇后为皇太后,若另有生母称太后则加徽号以别之”。

明穆宗在位时的皇后是陈皇后,明神宗的生母是李彩凤只是贵妃,按照规矩,明神宗继承皇位之后,应当尊陈皇后为皇太后,但他却想把自己的生母尊为皇太后。

司礼监秉笔太监冯保为了取媚于李贵妃,便向张居正提议“实施两太后并尊”,这样既不破坏明朝的规矩,又能够让明神宗心里满意。

于是,在张居正的运作之下,明神宗同意“实施两太后并尊”,尊陈皇后为仁圣皇太后,尊自己的生母李贵妃为慈圣皇太后。

由于明神宗年纪尚小,无法独自处理朝政,李皇后以“看护明神宗起居”为名,搬到了乾清宫居住,并且暂时代替明神宗垂帘朝政。

尽管已经垂帘听政,但此时的李太后只有二十七岁。

然而,李太后还是表现出了极大的忧虑,她担心明神宗的皇位不稳,担心明神宗教育问题做不好。

就在这个时候,冯保揣摩出了李太后的心思,就对李太后说:“太后,我可以给推荐一个全天下最好的老师,让这个老师来教皇上的话,皇上的教育一定没有问题的!”

李太后一听,顿时来了兴趣,便询问道:“这个老师是谁呀?”

冯保马上回答出了一个人的名字:“大学士张居正!”

冯保之所以会推荐张居正当明神宗的老师,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明神宗从一出生就是在冯保的陪伴之下长大的,明神宗从来不直呼他的名字,只是称呼“大伴”。

因此,冯保跟明神宗的关系非常密切,他也真心想要给明神宗找一位天下最好的老师,而这个最好的老师就在自己身边。

把张居正推荐给明神宗当老师,明神宗日后必定不会忘记冯保的功劳。

第二,根据《明史·列传》当中的记载,明穆宗在临死之前,要求以高拱为首的内阁和以冯保为首的司礼监共同处理朝政,但是他们两人之间却是水火不容,矛盾很深。

既然跟高拱之间存在很深的矛盾,那么冯保只有跟内阁次辅张居正搞好关系,他跟张居正还结为了一种政治盟友关系。

所以,在帮助明神宗选择老师的问题上,冯保当然会优先选择自己的政治盟友。

冯保刚一提起张居正的名字,李太后立马想起了这个人。

原来,早在明穆宗还没有当上皇帝之前,李太后在裕王府里当妃子的时候,就曾经见过张居正,但只是一面之缘,并没有说话。

于是,李太后马上吩咐冯保把张居正请来,并且跟他进行一番深入的交谈。

就在李太后最为无助的时候,在跟张居正的一番交谈过后,让她看到了信心和希望,于是她才放心把明神宗托付给张居正。

从此以后,张居正在对明神宗的教育问题上,李太后一向都是无条件给予支持,完美做到了一个家长对于老师教育孩子的充分信任。

在一些野史上,还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二十七岁的李太后爱上了已经四十八岁的张居正,最后还发展成为了秘密的情人关系,所以她才会时刻在张居正面前表现出一副善解人意、全力支持教育明神宗的态度。

当然,这只是一种民间流传的说法,缺乏有力的证据来证实。

在李太后的鼎力支持之下,张居正全心全意教导明神宗的学习,还亲自帮助明神宗筹划好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

每次给明神宗上课的时候,张居正都会提前半个时辰来到课堂做好充分的准备,他不敢有一丝一毫的马虎,不仅要把明神宗教育好,也要回报李太后的器重和信任。

有一次,内阁首辅高拱看到年仅十岁的明神宗,不禁为国家的前途深感忧虑,他甚至忍不住痛哭流涕,不由得感叹道:“十岁的皇上,如何治理天下!”

然而,高拱的这句话传到了冯保的耳朵里,却被曲解成为了:“十岁的孩子,如何作为人主!”

经过口口相传,一时间在朝廷当中引起了巨大的震动。

李太后和明神宗得知以后,不禁大感惊慌,对于朝堂之上的局势感到忧虑。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稳定朝堂的局势,李太后连夜把张居正诏进宫里。

面对这次非同寻常的深夜召见,张居正预感到了事态的严重性,他马上穿上官服,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走进宫门,脑海里联想着几十种可能发生的结果。

刚一走进李太后的寝宫,张居正看到她的神色焦急,眼中里面带着忧虑的光芒。

李太后开门见山地说道:“张学士,朝堂目前的情况你也看在眼里,皇上的年纪尚小,朝中的权臣横行,你有什么高见可以帮助皇上渡过难关?”

听完这句话,张居正认为,这是一次施展自身才华的千载难逢的机会。

张居正思考了一下,说道:“太后,目前朝中权臣当道,确实是国之痼疾,臣倒是有一计,首先需要清除朝中的奸佞小人,恢复朝堂的清明,然后才能稳步推行新政,重振朝纲。”

张居正的话恰好说到了李太后的心里,她仿佛找到了救命稻草。

这天夜里,李太后与张居正进行了一夜长谈,直到天亮,详细探讨了明朝必须要实施新政的原因,以及明朝的改革方向和改革策略。

张居正利用自己非凡的政治智慧,让李太后看到了他的才能和魄力,从而更加赢得了李太后的欣赏。

经过这次的彻夜长谈,李太后做出一个决定:让张居正取代高拱当内阁首辅,成为内阁的第一把手。

除此之外,李太后还决定重用冯保,让他担任司礼监掌印太监,成为司礼监的第一把手。

从这个时候开始,张居正登上了政治生涯的最高峰,尽管他成为了内阁的实权派人物,改写了他的人生命运,但是也为他日后被明神宗抄家埋下了隐患。

纵观张居正的一生,他只在两件事情上面付出过全部的心血,一件是明朝的“张居正变法运动”,另一件就是教育明神宗。

在教育明神宗的事情上,张居正可谓是煞费苦心,每天都在想尽办法怎么能够教好明神宗。

张居正不愧为一个好老师,他的教学方式总能与众不同之处。

例如,古代的皇帝在继承皇位的时候,通常都会学习一门《古代皇帝治国策略》的课程,由于明神宗的年纪尚小,许多知识无法理解透彻,于是张居正就利用连环画的方式向他授课。

书上的每一幅连环画,全部都是张居正亲自画的,使得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激发了明神宗的学习兴趣。

明神宗看到这些连环画之后,有助于他对于知识的理解,史料当中记载是“翻得很勤快”,他对此爱不释手。

在张居正的心里,也一直把明神宗视为“自己教过的最好的学生”。

而明神宗也非常懂得尊师重教,虽然他跟张居正是君臣关系,但他却把师生关系放在首位。无论是在朝堂上,还是在幕后,他从来不会直呼张居正的名字,而是称呼为“先生”。

就连在奏折中的批文里面,明神宗也都是称呼张居正为“先生”。

在跟随张居正学习的过程中,明神宗最喜欢的一门课程就是书法课,他在书法方面拥有很高的天分,但却引起了张居正的忧虑。

有一次,在上书法课的时候,明神宗写了几个大字,然后得意洋洋的拿给张居正观看,并且说道:“先生,你看我写的这几个字怎么样?”

看到明神宗一脸得意的样子,张居正首先对他的字夸赞了一番。

随后,张居正话锋一转,说道:“作为一个皇帝,有一些爱好是可以的,但是不应该在书法艺术领域有太大的偏好。一旦你沉迷于书法艺术,就不会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治国理政当中了,当年宋徽宗的书法独步天下,却成为了亡国之君。”

听完这番话,让年幼的明神宗感触颇深,并且做了一番深刻的反思。

到了第二天,明神宗就做出了一个决定,他宣布取消书法课,不再在书法艺术领域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

在李太后的支持之下,张居正除了教育明神宗以外,还在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至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期间,搞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万历新政”,史称“张居正变法运动”。

正式由于这场“张居正变法运动”,张居正也被视为“继北宋的王安石之后,又一位伟大的改革家”。

那么,“张居正变法运动”给明朝带来了怎样的变化呢?

关于“张居正变法运动”所取得的具体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在明神宗继位之前的时候,明朝的财政每年亏损将近三百万两白银,而张居正实施改革两年之后,国库每年的盈余就达到了将近三百万两白银。

到了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张居正去世的时候,不算地方的库银,仅仅朝廷的国库就有白银一千两百五十万两,储备的粮食更是足以使用十年。

第二个方面:当时的土地兼并问题十分严重,一些地主豪强大肆购买土地,导致民间百姓没有田地可种,生活过得贫苦不堪。

针对这个问题,张居正断然推行了一条鞭法,那就是“改革税制,清丈田亩”,重新丈量和清理土地,根据土地的多少进行交税。

到了万历八年(公元1580年),张居正清查出来的耕田亩数为七百多万顷,把这些土地分给百姓进行耕种。

第三个方面:当时的明朝千疮百孔,危机四伏,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暴动频发,东南地区的倭寇横行,西北和东北两线还要面临蒙古铁蹄的侵犯。

张居正实施改革之后,狠抓国防建设,起用戚继光、俞大猷等将领平定了东南沿海的倭寇,又让殷正茂平息了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暴动,并且又利用“反间计”瓦解了蒙古的俺答。

在张居正实施“张居正变法运动”的十年时间里,给明朝攒下了一份厚实的家底,充实了明朝的国力,把明朝从泥潭之中拉了出来。

因此,清代地理学家刘献廷在《广阳杂记》一书当中记述:“明朝只有一相,张居正是也!”

根据史料记载,明朝从公元1368年明太祖称帝建国开始,到公元1644年崇祯帝自缢身亡,期间存在二百七十六年的时间,先后共有167位内阁大臣,唯有张居正称得上“有本事,有成就”的宰相。

有人认为,张居正在公元1582年去世,明朝又生存了八十二年时间,也都是依靠他在改革期间的功劳,才得以让明朝延续八十二年。

然而,张居正刚一去世,明神宗就开始撕破脸皮,对曾经这位“敬爱的先生”实施清算。

明神宗不仅把张居正的家里搞得家破人亡,甚至还要把张居正的尸体从棺材里拉出来鞭打。

看到明神宗的种种行为,一向对于儿子管教严格的李太后也不再管,任由他肆意霍霍“张居正变法运动”留下的一切成果,同时也为明朝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随着张居正的去世,明神宗又对张居正翻脸不认人,明朝算是开始走向了一条不归之路。

然而,明神宗为何会翻脸不认人呢?或许可以从张居正教育他的过程当中寻找线索。

有一次,十岁的明神宗在睡懒觉,李太后直接派了两个人把他架起来,强行给他穿上衣服,送去上课。

临走之前,李太后还会对明神宗说:“你一定要听从张先生的教导,冯公公(冯保)会在一旁陪着你!”

明神宗毕竟还是一个孩子,上课难免会有走神的时候,冯保发现后就会在一旁提醒他:“皇上,要听先生的话!”

听完李太后说这句话,又听冯保说这句话,难免会让明神宗产生抵触心理,并且把这种怨恨记在张居正的身上。

根据《明通鉴》当中的记载,有一次上课,一位老师给明神宗讲《论语》,张居正则在一侧旁听,在讲到“色勃如也”一句的时候,明神宗把其中的“勃”读成了bei。

见此情景,张居正突然大喊一声,应当读作bo。

张居正这一声喊叫,顿时把明神宗吓得浑身哆嗦,立马站了起来认错,这种事情难免会给他年幼的心灵当中留下阴影,致使他对张居正的怨恨更深。

对于这件事情,明代文学家文征明的玄孙文秉后来在《定陵注略》一书当中这样评价说:

“张居正已经到权高震主的地步,将来必将因此而引来祸端。”

在《明神宗实录》当中还记载一件事情,万历九年(公元1581年),此时的明神宗已经十九岁,他在一次喝醉酒之后,竟然动手打了人。

于是,冯保连忙把“明神宗动手打人”的事情汇报给了李太后和张居正。

张居正得知以后,气愤不已,直接向李太后上奏批评明神宗,指责明神宗的生活作风太不像话。

看完张居正的奏折,李太后也是非常生气,甚至扬言要“废掉明神宗,改立明神宗的弟弟潞王朱翊镠为帝”。

最终,在明神宗的苦苦哀求之下,李太后虽然没有将他废掉,但还是被迫写了一份《罪己诏》,书写清楚自己的过错,并且还要向全天下人发布出去。

在这件事情发生以后,明神宗的心里就开始对张居正产生了一颗仇恨的种子,逐渐对张居正渐渐疏远。

而明神宗最为喜欢的一个郑贵妃,逐渐开始替代他的母亲李太后,成为了他心灵上的情感支柱。

不可否认的是,张居正是一位优秀的老师,更是一位优秀的改革家,他想要通过对明神宗的教育,把明神宗培养成自己的接班人,来延续辉煌的“张居正变法运动”。

然而,俗话说“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张居正的强势教育,反而让明神宗表现出了强烈的叛逆心理。

0 阅读:20
闲来唠史

闲来唠史

感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