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越来越廉价,社会整体学历在提升这是不争的事实。毕竟入学门槛低了太多,非要和老一辈的高中生和中专生去比的确没必要,要知道那一代的中专中师生可是娇子一般的存在。其实,没什么好沮丧的,所有的婆婆都会老,所有的媳妇都会熬成婆,所有的不满都只是建立在对别人的付出不了解而已。
这情况古来有之,科举不如意的曹雪芹、蒲松龄压倒多少状元,仅有师范学历的主席指挥大批留学生所向披靡。我的老单位也曾长时间存在“中专管大专,大专管本科”的情况,还真没有任何背景操弄成分。这未必是什么怪现象,只不过学历向学习力让路,先天向后天努力让路罢了。如果你心里不服气,只能说明你不了解一个好学却止步于中学的对手可以有什么样资本。
优秀的中学生,特别是曾当过班干部、当过学霸的中学生让一般大专生望尘莫及之一是他知道老天给自己的资本已经到此为止,未来只能靠自己。能将身子沉于社会底层,去吃苦,去拼搏。不会像初出道的大学生那样在抱怨,在失落。不能总想着自己多读了几年书,也许人家搬砖得到的感悟比你上学还多得多,毕竟人行千里路,社会大学才是最终的竞技场。当大学生对上级安排的工作喋喋不休时,中学生却在尽心尽力完成,珍惜自己的每一份工作机会,他很清楚社会存在的歧视只有凭付出去解决。这种不同的工作态度产生的结果自会立见高下。
于是便出现了学霸打工,一般学生搞管理,学渣当老板的现象。其实上天很公平,真的有时候无路才是最好的路,没得选才是最好的选择。现在社会工作竞争激烈,高不成低不就自然让自己处于下风,机会留给努力的中学生也没有毛病呀。要成功,先得能负重,然后还能前行,生命不会停那儿等着你抱怨。
其二,止步于大学门口的中学生一旦走失落就天生有种学未上够的想法,学习的欲望相比自以为知天知地的大学毕业生可能更强烈。前者的后天学习尽管可能不专业,会更刻苦,但也够用。这种“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作风是很多大学生不能理解的。但事做多了、久了就自然成为专业,中学生当没有证的工程师其实很普遍,而且与办公室工程师不一样,这样的工程师是立足于现场、长期经验和思考的,不会出现不切实际的想法。在交流中,我们对设计人员出现某方面的技术压制也是很常见的,生产中大多数的技术难关也由土专家攻克,在实用知识面前得尊重。你可能只看到主席的师范生学历,却没看到他在图书馆啃书,在农村调研,在灯下思考,自然就无法理解那些神来之笔的军事思想和巨著横空出世了。
在校得到的是学历和智力,进入社会比的是学习力、思考力和人脉构造力,这才是真的生存之道。
其三,中学生思维方式比大学生更开阔。高中生磨砺多,见过的多,有一个万能的大杂烩脑爪,更善于跨行跨专业运用知识。大学生虽然有系统的培养,但书本知识本来立足基础,与时代和一线生产有时存在不少脱节。出来两眼茫然也不足为怪,而且真正能把大学专业守一辈子的又有多少呢?这样大学生和高中生的思维差距就明显出来了。从新的专业起步,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积累不如人,潜心学习力不如人,思想定力不如人。从管理上讲,高中生从基础、从班长一步步拼上来,对人的思想、事的过程细节无所不了解,处理事务不虚浮。这对习惯办公室的大学生的优势可能是压倒性的。
有专业是成事的基础,但这个社会很多时候还要比知识的全面性。
基于上述原因,你还会对高中生领导心生不平吗?现在的企业流行年轻化、高学历化的做法,以前的老中青结合扔之于脑后。对大学生可能是机遇,但千万别傲骄,学院里能学到一生的一成吗?提拔是机会,过度了就可能是捧杀。曾经有一个年轻干部,因为学历和人脉一路破格提拔,三十来岁成了副总。他认为自己确实具备了副总的能力和格局,确实是鸡中仙鹤,高度膨胀,自以为是。果然到广西新项目后被员工打了出去。所以,人贵自知。
学历偏见不只在个人,国家管理中也同样如此。自九十年代推行干部专业化以来,出现了大量体制内按级别平移的高育良教授,或什么研究员换个角色就成了某局长某书记。他们的确很专业,但只停留书本上和嘴上,相对于管理实务更长于作报告。我有个同学也如此,工业技术专业差点聘为某委书法。这专业间的差距造成的基础经验缺失哪是下几次基层就能弥补的呢?教授的确很高大上,但大多数人不知道囿于学校这样一个狭小圈子里的思想和社会层面完全不一样。知识运用灵活性明显要僵化,对社会动态人民心理理解也明显缺乏,关键是太多的圈子内斗文化会有延续。这也是近年教授让人生厌的重要原因。唉,政府的专业性提升只能说然并O,但这情况在公务员招考中还在继续,我真心希望它能向我们这些在社会上拼过几年的中学生开放。
最后,对年轻的朋友们分享在公司时流行的一句话:学历是银牌,能力是金牌,人脉是王牌。你能争取到哪个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