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学词经历------夏承焘

文史江楠 2025-04-11 17:40:05

夏承焘先生,浙江温州人,(1900—1986)字瞿禅,晚年改字瞿髯,别号谢邻、梦栩生,室名月轮楼、天风阁、玉邻堂、朝阳楼。是我国著名词学专家。现代词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主要著作有《唐宋词人年谱》、《唐宋词论丛》、《月轮山词论集》等。胡乔木赞其“一代词宗”、“词学宗师”。

关于我的学词经历以及学词心得,六十年代初,曾经在杭州大学语言文学研究室,向研究生们介绍过。我是个天资很低的人,从事教育、文化工作,六十余年间,如果说在学词方面还取得了某些成绩的话,那就是依靠一个“笨”字。我曾经告诉一位朋友:"‘笨’字从‘本’,笨是我治学的本钱。"因此,提起治学经历,还得从这个“笨”字说起。

我十四岁那年,考进温州师范学校①。师校开设课目十几门,我却很早就偏科,对于英、算等学科,常常是临时抱佛脚,采取应付的态度,绝大部分自修时间,都用于读经、读诗文集子。因为自己觉得“笨”,那就必须勤奋。从十五岁到二十岁,是我读书很努力的时期。当时,一部《十三经》②,除了其中的《尔雅》以外,我都一卷一卷地背过。

① 温州师范学校:1933年由温州近代著名爱国爱乡人士黄溯初先生创办。1987年温州师范学校升格为温州师范学院。2006年,温州师范学院和原温州大学(专科)合并组建新的温州大学。

② 《十三经》:儒家十三部经典著作,历经多个朝代逐渐形成。其具体包括:《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易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记得有一次,背得太疲倦了,从椅子上摔倒在地。我在求学阶段,举凡经、史、子、集,乃至小说、笔记,只要弄得到书,我都贪婪地看。我体会到:如果不刻苦读书,就谈不上治学,谈不上什么科学研究。

二十岁在师校毕业后,我到北京、西安等地谋职,花费了五、六年时间,进行做学问的尝试。我曾经对王阳明①、颜习斋②的学说发生了兴趣,在西北大学讲授章学诚③的《文史通义》,准备治小学④。后来,我又想改治《宋史》,看了不少有关资料。那时的兴趣很广泛,计划也很庞大,甚至还对古都长安进行了一些实地考察的工

① 王阳明:即王守仁(1472年-1529年),字伯安,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心学的集大成者,主张“知行合一”,与孔子、孟子、朱熹并称为孔、孟、朱、王。有《王阳明全集》、《传习录》、《大学问》等。

② 颜习斋:颜元(1635~1704),明末清初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教育家,字易直,又字浑然,号习斋,直隶博野县(今属河北省)人。主张“习动”“实学”“习行”“致用”几方面并重,提倡培养文武兼备、经世致用的人才。颜李学派创始人,主要教育著作有《总论诸儒讲学》、《上太仓陆桴亭先生书》、《性理评》、《漳南书院记》等。

③章学诚:(1738年-1801年),字实斋,号少岩,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清代杰出的史学家、思想家,中国古典史学的终结者、方志学奠基人。著有《文史通义》《校雠通义》等作品。提出“六经皆史”的著名观点,在中国文化史上继孔子的"春秋笔法"之后,又提出了"笔削之义"的重要理论。梁启超称其为方志圣人。

④ 《小学》:中国传统语文学,包括分析字形的文字学,研究字音的音韵学,解释字义的训诂学,围绕阐释和解读先秦典籍来展开研究,因此又被称为经学的附庸。

作。二十五岁时,我回到温州,那时瑞安孙仲容①先生的“玉海楼”藏书及黄仲弢②先生的“萋绥阁⑨”藏书已移藏于温州图书馆,我将家移至图书馆附近,天天去借书看。二十五岁至二十九岁,我在严州第九中学任教。严州第九中学原来是座州府书院。我到学校,拿了钥匙,一个房间、一个房间打开看,发现一个藏书楼,里头尽是古书,真是喜出望外。尤其是,其中有涵芬楼④影印二十四史、浙局三通啸园丛书⑤,在严州得此,如获一宝藏!课余时间,我就在此地扎扎实实地读了几年书。有关唐宋词人行迹的笔记、小说以及有关方志,我几乎全看了。就这样,天天读书,天天将读书心得札入日记,直到三十岁前后,才逐渐试做专门学问。

刻苦读书,积累资料,这是治学的基础。但是,究竟何时试手做专门学问较为合适呢?从前人主张,四十岁以后才可以著书立说,以为四十岁之前,“只许动手,不许开口”。这虽是做学问的谨严态度,而四十岁才开始专,却几乎太迟了。我自师校毕业后,因为家庭经济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未能继续升学,苦无名师指点,才走了一段弯路,花费了将近十年的探索时间。我想,如果有老师指导,最好二、三十岁时就当动手进行专门研究工作。要不,一个人到五十岁以后,精力日衰,才开始专,那就太晚了。我见过一些老先生,读了大量的书,知识十分渊博,但终生没有专业,这是很可惜的。因此,在刻苦读书的基础上,还必须根据自己的情性、才学,量力而行,选定主攻目标,才能学有专长。最近几年,报上经常表彰社会青年坚持自学、著书立说的事迹,我看过深受感动。我也没念过大学,在自学的道路上,可以说与这些青年同志,有着相同的甘苦和希望。

①孙仲容:孙诒让(1848年—1908年),字仲容,号籀庼(zhòu qīng),浙江瑞安人,朴学大师,晚清著名经学家、教育家、考据学家、金石学家、甲骨文研究的先驱和古文字学家。一生著述宏富,其中《周礼正义》是解释《周礼》的权威性著作;《墨子间诂》是集大成的墨学研究著作,对后世墨学研究影响深远。创办了我国最早的师范学校之一——瑞平化学堂,为近代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②黄仲弢(tāo):(1854—1908),名绍箕,字仲弢,晚清学者、官员,精通骈体文与金石字画鉴别‌,主张“词章如酒,汉学如饾饤,宋学如饭,佛学如药”,强调学问的多元互补性‌,与康有为过从甚密。

③ 蔘绥阁:黄绍箕故居原为蔘绥(shēnsuí)阁藏书楼,与孙诒让玉海楼、项氏水山亭统称为瑞安藏书三大家 。

④ 涵芬楼:商务印书馆藏书楼,1904年开始筹建,位于原上海宝山路新建编译所三楼,由戊戌维新人物、翰林出身的张元济创设。

⑤  《三通啸园丛书》:清代光绪年间浙江归安(今属湖州)人陆心源所辑的一部大型丛书。陆心源(1834 - 1894),字刚甫、刚父,号存斋,晚号潜园老人。晚清著名藏书家、金石学家。《三通啸园丛书》共收书138种,其中多为唐宋以来的笔记、说部、杂史等著作,内容涵盖了历史、地理、文学、艺术、科技等诸多领域,对于研究古代文化、社会、科技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第一、买不起书怎么办?

除了依靠图书馆,就是借和抄。因为得来不易,每一书到手,不论难易,必先计何日可完功,非迅速看完不可。同时,看过之后不是就此了事,而是坚持天天写日记。

温州师校的国文教员张震轩①先生曾对我说:“为诗学力须厚,学力厚然后性灵出。”在师校时读元遗山诗,我曾一首一首抄录下来,朝夕咏诵。以后作《白石歌曲旁谱辨》、札词例,也离不开“抄”的功夫。任何天才,都离不开后天的努力。在自学过程中,我利用各种机会抄书读书,为以后研究工作打下了基础。

第二、没有名师指点怎么办?

师校毕业时,我才十九岁。离开学校时,才更加觉得学生生涯的短促和宝贵。我多么渴望能有机会继续深造啊!

第二年,南京高等师范开办暑假学校,我和几位同学前往旁听。如胡适之②,郭秉文③等新学巨子,当时都亲自为暑假学校开课。一个多月里,听了胡适《古代哲学史》、《白话文法》,梅光迪④《近世欧美文学趋势》以及其它许多新课程,大开眼界。返回温州后,苦于失去进修机会,时时感到困惑。但是,在自学过程中,我也找到了许多老师,其中包括不会说话的老师。比如,我看了李慈铭⑤《越缦堂日记》,就以李氏为榜样,坚持写日记,

①   张震轩:张棡(1860--1942),字震轩,号真侠,瑞安市汀田人。自清末至民国,从事教育工作长达五十余年。与孙仲容、朱自清、周予同、柳诒徵均有交往,词学家夏承焘、戏曲学家王季思,寄生虫学家洪式闾,教育家王晓梅、陈叔平和陈仲陶兄弟、李锐夫等都出自先生门下。著作有《杜隐园日记》。

② 胡适之:胡适(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字适之。籍贯安徽省绩溪县,生于今上海市浦东新区。师从美国"实验主义"大师约翰·杜威,中国现代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景星学社社员,以倡导"白话文"、领导新文化运动闻名于世,与陈独秀同为新文化运动领袖。提倡学术研究要"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的治学方法。著作有、中国哲学史大纲》、《白话文学史》、《四十自述》、《中国章回小说考证》、《胡适之禅宗考论》等。

③ 郭秉文:(1880年-1969年),字鸿声,江苏南京市浦口人,国立东南大学校长,是中国著名教育家,中国现代高等教育事业先驱者,被称为"中国现代大学之父"。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教育学博士毕业。推行“通才与专才平衡、人文与科学平衡、师资与设备平衡、国内与国际平衡”的办学理念。

④ 梅光迪:(1890年~1945年),字迪生、觐庄,号觐斋,安徽宣城人,学衡派创始人 ,是中国首位留美文学博士,师从白璧德,近现代著名的学者、诗人、教育家。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为反对白话文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与胡适、陈独秀等人展开激烈论战,坚持文言文的价值和传统学术的意义。学贯中西,著有《梅光迪文录》等。

⑤ 李慈铭:(1830年~1894年),初名模,字式侯,后更名慈铭,字爱伯,号莼客,室名越缦堂,浙江绍兴人,晚清著名文史学家。其学识渊博,承乾嘉汉学之余绪,治经学、史学,蔚然可观,被称为“旧文学的殿军”。其日记《越缦堂日记》被誉为“晚清四大日记之冠”。

锻炼自己的意志力;又比如,读《龙川文集》,便为陈亮①平生抱天下志的大丈夫气概而感动,着意效法。同时,经常与同学朋友一起探讨,也大受其益。在温州任教期间,我先后参加了当时的诗社组织--慎社、瓯社②。社友中如刘次饶、林鹍翔、刘景晨、梅雨清、李仲骞等,于诗学都有甚高造诣,经常与他们在一起谈论诗词,收获很大。我的诗词习作也开始在《慎社》杂志上刊载。

为了争取名师指点,一九二九年(三十岁)冬,由龙榆生③介绍,我开始与近代词学大师朱彊村④老人通信。彊村老人对后进尽力栽培。我寄去的论词文稿,他都细心审阅,给我的鼓励极大。我的第一本专著《白石道人歌曲考证》,彊村老人亲为题签。彊村老人并约我“相访”。能有机会得到彊村老人的教诲,对于我这个由自学入门的词学爱好者说来,实在难得。那期间,直到彊村老人病逝为止,我们通了八、九回信,也见了面。我去求教时,老人十分诚恳地给予开导。老人博大、虚心,态度和蔼,这对于培养年青人做学问的兴趣,关系极大。至今这位老人仍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① 陈亮:(1143年10月16日-1194年),原名陈汝能,字同甫,号龙川,称龙川先生。婺州永康(今浙江省永康市)人。南宋时期思想家、文学家,永康学派创始人。才气超迈、喜谈兵事,反对和议,力主抗金,宋理宗时,追谥“文毅”。著作有《龙川文集》、《龙川词》。

② 慎社、瓯社:1920年由梅冷生作为主要发起人,与薛钟斗、夏承焘等人结合一批词友,参照南社宗旨在温州组织的文学团体。

③ 龙榆生:(1902年-1966年),名沐勋,后更名榆生,号忍寒,江西万载人,中国现代词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声韵师黄侃、诗师陈衍、词师朱祖谋其词学成就与夏承焘、唐圭璋并称,是20世纪最负盛名的词学大师之一。著有《唐宋名家词选》《近三百年名家词选》《词学十讲》等。

④ 朱彊村:朱孝臧(1857年—1931年),原名祖谋,字古微,又作古薇,号彊村,又号沤尹,浙江吴兴人。近代著名词人、学者。光绪九年(1883年)进士,官至礼部右侍郎,工倚声,为晚清四大词家之一,著作丰富。书法合颜、柳于一炉。写人物、梅花多饶逸趣。有《彊村词》《彊村丛书》等。其词取径吴文英,上窥周邦彦,旁及宋词各大家,打破浙西、常州两派藩篱,自成一家。

在词学研究过程中,除了利用书信的形式各处求教,我还曾特地外出访师问友。近代文坛先辈吴梅①、夏敬观②、冒广生③、蔡嵩云④、陈匪石⑤、马一浮⑥等,我都登门拜访。对于词学同行,我都尽量争取向他们求教。当我闻

①吴梅:(1884年 - 1939年)字瞿安,号霜厓,江苏苏州人,南社成员,近代著名戏曲理论家和教育家、诗词曲作家、学者。度曲谱曲极为精通,被誉为“近代著、度、演、藏各色俱全之曲学大师”,著有《顾曲麈谈》《曲学通论》等。

②夏敬观:(1875年-1953年),字剑丞、盥(guàn)人,号决庵,江西新建人,近代著名诗人、学者、书画家。晚清宋诗派重要诗人,诗风初宗梅尧臣、王安石,后取法杨万里,书法工篆、隶、行、楷,绘画以山水见长。著有《忍古楼诗》《忍古楼词》《诗经世本古义》等。

③冒广生:(1873年~1959年),字鹤亭,号疚斋,江苏如皋人,冒辟疆之后。近代著名学者、诗人、藏书家,晚清宋诗派的重要诗人。“著有《小三吾亭词话》《四声钩沉》等。

④蔡嵩云:(1891—1950年后),名桢,字嵩云,号柯亭词人,江西上犹人。著有《柯亭长短句》《乐府指迷笺释》《作法集评唐宋名家词选》等。值得注意的是,蔡嵩云在河南大学执教时编著的《作法集评唐宋名家词选》,以时代编次所选唐五代两宋词人词作二百余首,每篇词作后附其“柯亭词评”,体现独到词学见解。

⑤陈匪石:陈世宜(1884年~1959年),号匪石,又号倦鹤,别署匪庵,江苏南京人。近代词人、学者。南社成员,追随黄兴参加民主革命活动。精词学,著有《宋词举》《旧时月色斋诗》《倦鹤近体乐府》等。

⑥   马一浮:(1883年-1967年),名浮,字一浮,又字一佛,号湛翁,别署蠲(juān)翁、蠲叟、蠲戏老人,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思想家、诗人、书法家、国学大师,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与梁漱溟、熊十力合称“现代三圣”(或“新儒家三圣”)。是引进马克思《资本论》德文版、英文版的中华第一人,学贯中西,会通儒、释、道诸家,梁漱溟誉为“千年国粹,一代儒宗”。创办复性书院并任主讲,著有《泰和会语》《宜山会语》《复性书院讲录》《蠲戏斋诗集》《尔雅台答问》等,又精于书法,合章草、汉隶于一体,自成一家。

知江都任中敏①、南京唐圭璋②于词学素有研究,就马上与他们取得联系,共同探讨问题。

师友间相互切磋,对于研究工作帮助极大。有一次,龙榆生来信说,我作词专从气象方面落笔,琢句稍欠婉丽,或习性使然,建议多读清真③词以药之。这段话引起了我的深省。记得我二十岁时,作诗苦无元龙④百尺楼气概,那时,我曾作六绝句以自警,其一日:

落笔长鲸跋浪开,生无豪意岂高才。

作诗也似人修道,第一工夫养气来。

三十岁时,我认为中国词中,风花雪月,滴粉搓酥之辞太多,词风卑糜尘下,只有东坡⑤之大,白石⑥之高,稼轩

① 任中敏:(1897年~1991年),原名讷,又名二北、半塘,笔名有牧村、藤影、龙沐勋等,江苏扬州人,中国著名的戏曲学家、敦煌学家、文学家。早年师从词曲学家吴梅,毕生致力于中国古代戏曲、唐代音乐文艺的研究,成绩卓著。主要著作有《唐戏弄》《教坊记笺订》《优语集》《唐声诗》《敦煌歌辞总编》等。

② 唐圭璋:(1901年-1990年),字季特,江苏南京人,中国当代词学大师、中国词学史上的集大成者、著名的文史学家、教育家、词人。师从词曲学家吴梅,毕生致力于词学研究与教学,成绩卓著。著作有《全宋词》《全金元词》《词话丛编》《宋词三百首笺注》等,其中《词话丛编》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部汇辑历代词话的总集,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③ 清真:周邦彦(1056年-1121年或1058年-1123年),字美成,号清真居士,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文学家、音乐家、官员,宋词“婉约派”的代表词人之一。词论家称他为“词家之冠”,近人王国维称其为“词中老杜”。有《清真居士集》,已佚,今存《片玉集》。

④ 元龙:陈登(163—201),字元龙,下邳淮浦(今江苏涟水西)人。东汉末年将领、官员。为人爽朗,性格沈静,智谋过人,少年时有扶世济民之志,并且博览群书,学识渊博。

⑤ 东坡: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北宋中期文坛领袖。与苏洵、苏辙并称“三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宋四家”;著作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寒食帖》《潇湘竹石图》《枯木怪石图》等。

⑥ 白石:姜夔(约1155-1221),字尧章,一字石帚,别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波阳县)人。南宋著名诗词作家、南宋唯一词调曲谱传世的杰出音乐家,工诗词,长书法,精律吕。著作有《白石道人歌曲》《白石诗集》《续书谱》。

①之豪,才是词中胜境。平时作诗词,专喜豪亢一派。经过几番探索,目审才性,觉得自己似乎宜于七古诗而不宜于词。我想,好驱使豪语,断不能效苏、辛,纵成就亦不过中下之才,如龙洲(刘过)②、竹山(蒋捷)③而已。但是,对于清真词,风云月露,甚觉厌人。因而,我觉得,此后为词,不可不另辟新境,即熔稼轩、白石(姜夔)、草窗(周

① 稼轩:辛弃疾(1140年-1207年),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②刘过:(1154年-1206年),字改之,号龙洲道人,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县)人。南宋豪放派词人,以词闻名,其词多抒发抗金抱负,风格与辛弃疾相近,有纵横奔放的气势。著有《龙洲集》《龙洲词》。

③蒋捷:(约1245~1305后),字胜欲,号竹山,南宋词人, 宋末元初常州府阳羡(今江苏省宜兴市)人。南宋覆灭,深怀亡国之痛,隐居不仕,人称“竹山先生”、“樱桃进士”,其气节为时人所重。有蒋捷词全集《竹山词》传世。

密)①、竹山为一炉。这就成为我几十年来作词的努力方向。

几十年来,我在学词方面如果说取得了点滴成就,这与师友间的互相启发,也是分不开的。

此外,在具体研究工作中。既要多读书,又要力忌贪多不精。怕书多,读不了,是一个错误的想法。章学诚《文史通义》里有一篇文章,题目叫《假年》(“假年”是用孔子“假我数年以学易"这句话),文章说:有人认为古代书少,后来书一代多一代,后人要把所有的书读完,就要有古代人几倍的年龄。章学诚批评这种人说,读书犹如饮食,如果有人要多住几十年吃光天下的好食物,这不是很狂妄可笑的吗?怕书多的,实是对学问没有入门的人。我们读文学作品,若是为了欣赏,、并不要读许多书,若做专业研究工作,就是很大的图书馆,也只怕书太少。

①周密 (1232年-1298年或1308年) ,字公谨,号草窗,又号霄斋、苹洲、萧斋,晚年号弁阳老人、四水潜夫、华不注山人。祖籍济南,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宋末元初词人,文学家,书画鉴赏家。与吴文英(号梦窗)齐名,时人称为"二窗"。 著述繁富,留传诗词有《草窗旧事》《萍洲渔笛谱》《云烟过眼录》《浩然斋雅谈》等。

专家作研究工作怕书太少,而一般初学却不要贪多。近代扬州有一位《文选》①学家李详,少年时家贫无书,却读熟了一部《文选》。古人说:“案头书要少,心头书要多。”其实这两句话是有因果关系的。案头书少,所以心头会多起来;案头书多,不能专精,心头的书便多不起来。但是,心头的书,乃是平时于案头积累起来的。看问题不可持片面观点。

我在治学过程中,也常出现多与少的矛盾。师校毕业后,带着一股年青人的锐气,雄心勃勃,曾发愿研究宋代历史,妄想重新编写一部《宋史》,并且花了五、六年时间,看了许多有关资料,后来知道这个巨大工程决非个人力量所能完成,方才放弃。但是,我又想编撰《宋史别录》、《宋史考异》,想著《中国学术

大事表》等等。对于如何做学问,我常处在矛盾斗争当中,早晚枕上,头绪万千:专心治何业,始能不再旁鹜呢?常苦无人为予一决。经过反复探索,我发现了自己“贪多不精”的毛病,根据平时的兴趣爱好和积累,决定专攻词学。

最后,谈谈如何做读书笔记。我依自己的体会把它概括成三字诀:“小、少、了”。

(一) 小,是说用小本子记。我从前用过大本子做笔记,读书心得和见到想到的随时记在一个案头大本子上,结果不易整理,不易携带。后来读章学诚的《章氏遗书》,其中有一段讲到做读书笔记,说读书如不即做笔记犹如雨落大海没有踪迹。我就用此意把自己的笔记簿取名为“掬沤录”。我开始改用小本子,一事写一张,便于整理,如现行的卡片。苏东坡西湖诗曰:“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创作如此,写心得体会做笔记亦当如此,有用的知识才不致任其逃走。

①《文选》:又称《昭明文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汉族诗文总集,由南朝梁武帝的长子萧统组织文人共同编选。萧统死后谥"昭明",所以他主编的这部文选称作《昭明文选》,《文选》所选作家上起先秦,下至梁初,作品则以"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为原则,没有收入经、史、子书。

(二)少,是说笔记要勤,但要记得精简些。做笔记要通过自己思考,经过咀嚼,然后才落笔。陆机《文赋》①中有两句话:“倾群言之沥液,漱六艺②之芳润。”这是说做文章。我以为做笔记也应有“倾沥液”,“漱芳润”的工夫。如果不经消化,一味抄书,抄得再多,也是徒劳。顾炎武③著《日知录》,自比采铜于山,往往数月只成数条,可见精练之功。这里,我所说笔记要记得少,是指每条的字数而言,条数却要记得多。每一个问题陆续记下许多条。孤立的一小条,看不出学问,许多条汇拢来,就可成为一个专题,为一篇论文。顾炎武的《日知录》、钱大昕④的《十驾斋养新录》、王念孙⑤的《读书杂志》,都是这样积累起来的。

①陆机:(261年-303年),字士衡,吴郡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 。西晋时期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出身吴郡陆氏,陆逊之孙、陆抗之子,与其弟陆云合称“二陆”,又与潘岳并称“潘陆”。所作《文赋》是中国文学理论发展史上第一篇系统的创作论,《平复帖》是中国古代存世最早的名人书法真迹。

②六艺:指中国周朝贵族教育体系中的六种技能,即:礼、乐、射、御、书、数。出自《周礼·地官司徒·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这就是所说的“通五经贯六艺”的“六艺”。

③顾炎武:(1613年7月15日—1682年2月15日),原名绛,字忠清,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年少时加入复社。明末清初的杰出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其学问渊博,倡导经世致用,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重要思想,认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强调社会责任感。著作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亭林诗文集》等。

④钱大昕:(1728年-1804年),字晓征,一字辛楣,号竹汀,江苏嘉定(今属上海)人,清代史学家、文学家、经学家。乾嘉学派的代表人物,在多个学术领域造诣颇深,治学严谨,被当时人誉为“一代儒宗”,著作有《二十二史考异》等。

⑤王念孙:(1744年-1832年),字怀祖,号石臞,江苏高邮人,清代著名学者、经学家、音韵学家、训诂学家。学术成就颇高,代表了乾嘉学派的最高水平著有《广雅疏证》《读书杂志》等。

(三)了,是说要透彻了解。记下一个问题,应经过多次思考,要求作彻底的了解。有时要经过漫长时间才会有接近于实际的认识。浅尝即止,半途而废,便前功尽弃。所谓“了”,就是要让所学到的东西,经过思考,在自己头脑里成为“会发酵”的知识。如果是思想懒汉,即使天天做笔记,也难有多大心得,因为那只能叫做“书抄”,叫做“知识的流水账”,严格说来,不配称为“读书笔记”。

以上所谈是我在学词方面用的“笨”办法,所下的“笨”功夫,仅供、青年朋友参考。

1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