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名志愿军战俘选择去台湾始末

峻辉聊过去 2025-04-22 15:39:09

二战结束后,美国一直妄图控制我国台湾省与南、北朝鲜以此增强他们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影响力。

然而让美国和李承晚没料的是,“联合国军”居然在朝鲜战争中惨败。

战争结束后,美国依旧不消停,他们强逼着一万四千名志愿军战俘“自愿”赴台。

旷日持久的谈判

朝鲜战争开始后,“联合国军”与中朝一直是边打边谈判。

美军和南朝鲜军起先非常自信,因为军事实力的巨大差距让他们有十足把握取得胜利。

在古战场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例子不胜枚举,“联合国军”的轻敌注定他们要在战场上吃亏。

战争持续一年后,原本胸有成竹的美军还是看不见胜利的希望。

美军在志愿军的顽强抵抗下难以前进,志愿军在美军的进攻下伤亡惨重,双方都希望通过谈判来结束这场战争。

在谈判时,中朝方面认为美军能依照日内瓦公约,释放并遣返全部战俘,而美方则坚决不同意。

美方以“保护战俘的人权”为由,提出“自愿遣返”,中朝方面与“联合国军”在释放战俘问题上难以达成一致,谈判就此陷入僵局。美国不愿意释放战俘与保护人权无关,完全是为了他们自己的利益。

美军陆军心理战的官员曾提出利用“自愿遣返”来打心理战。

让被俘的志愿军“自愿遣返”台湾省,向未来的的投降的背叛者放出信号,哪怕是投降也不会有被遣返大陆的风险。

这样一来,就会有不少意志不坚定的人投降美国。

杜鲁门起先完全不同意“全部遣返战俘”,但考虑到联合国军与南朝鲜军战俘的遣返问题及中朝方面的坚决态度,他表示可以一对一交换战俘。如果双方最后无法在战俘交换问题上达成一致,美国可以同意全部遣返。

美方对待停战谈判毫无诚意,他们费劲心思想要在保全“联合国军”利益的基础上,实现他们所谓的“自愿遣返”。

在进行战俘资料交换时,美方提供的战俘数字多次变动,有时是11万人,有时又变成6万人。

从1951年10月开始到1952年11月,谈判进行了一年多的时间,却依旧毫无进展。

中朝方面俘获的联合国军有1.15万人,而美国和南朝鲜俘获了两万多名志愿军,1.11万朝鲜人民军,他们所谓的一对一交换完全违背了日内瓦公约。

既然双方在谈判桌上意见无法达成一致,就只能在战场上分胜负。

“我军与朝鲜人民军发起对敌反击作战,重创美军。”

不久后,美军开始攻打上甘岭,然而6万多的兵力加上300门火炮、两百门坦克,3000架飞机依旧没有拿下上甘岭。

1952年11月,印度向联合国提出由中立国来解决朝鲜战争中的战俘问题,联合国同意了印度的提案。

1953年3月,双方同意交换了伤兵战俘,4月、1000多名志愿军战俘回国。

美国认为这些伤员是包袱,所以同意全部遣返他们,然而对于其他的健康战俘,美国依旧不愿按照日内瓦公约全部遣返。

5月,志愿军再度发起攻势,志愿军恐怖如斯的实力让美国不得不重新将谈判提上日程。

7月双方签订停战协议,协议规定双方应将收容的战俘分批直接遣返,未能直接遣返的交给中立国遣返委员会。

美军最初逼迫志愿军“自愿遣返”时,就有不少志愿军战俘在战俘营中展开斗争,坚决要求返回祖国,不去台湾省。

然而战俘营中背叛信仰的战俘却暗中和看守战俘的美军联系,将战俘争取生存权力的斗争污蔑成“暴动”。

志愿军想返回祖国的的坚定信念让美军震惊又愤怒,他们联系退据台湾省的国民党,让他们派特务来瓦解志愿军战俘。

被迫“自愿”

美军和别有用心的特务想让志愿军战俘成为他们的傀儡,他们收买背叛革命背叛信仰的战俘,迫害意志坚定的战俘。

这些被收买的叛徒丧心病狂,宣传反动言论,殴打想回国的战俘,然而他们用尽手段也改变不了志愿军战俘想回到祖国的心。

1952年4月,特务和叛徒在美军的支持下,对坚持回国的战俘展开大规模杀戮,与此同时,“联合国军”的战俘还穿着新衣服在战俘营里看演出、看电影,甚至他们还能举行运动会。

153年7月,经过旷日持久的谈判与战争,我们终于在板门店接回了第一批志愿军战俘。

美军在志愿军战俘遣返途中依旧不安分,他们拒绝给饥肠辘辘的战俘提供食物,还扔毒气弹试图伤害他们。

交换战俘时,志愿军战俘浑身是伤、骨瘦如柴、衣衫褴褛,而联合国军队战俘则红光满面,他们在离开时还向管理人员告别。

回国后的战俘见到祖国代表时泪流满面,放声痛哭。

历经千辛万苦,他们终于从惨无人道的战俘营踏上了了回国之路。

美方直接遣返了五千六百余名志愿军战俘,然而还有一万四千余名战俘被他们扣押在战俘营,按照停战协议的规定,他们应尽快将这些未能直接遣返的战俘交给中立国,然而美国方面却一拖再拖。

美国利用李承晚的特务及台湾省国民党派来的特务在战俘营里大肆传播谣言,阻止他们回国,他们不断拖延将战俘交给中立国的时间。

对于这些不能直接遣返回归的战俘,双方最终决定采取“自愿遣返”原则,双方各自派派代表进行为期三个月的解释工作开始后,美方又开始拖延解释时间,向中立国印度施压。

协议规定解释是不能采取胁迫手段,而美方却频频威胁志愿军战俘,给他们制造恐慌。在美方的阻挠下,我方的解释工作晚了半个多月才开始。

在对方的破坏下,我方的解释工作进行的非常困难。两个多月过去了,我国的解释工作只进行了10天。

在美方的威胁下,不少志愿军战俘冒着生命危险穿越封锁线想要返回祖国,看到志愿军回国的心如此坚决,美方居然单方面中断我方的解释工作。

最终,“美方扣押的七千六百余名朝鲜人民军战俘被送往李承晚的新兵补充站,一万四千余名志愿军战俘被“自愿”送往台湾,只有六百余名志愿军战俘顺利回国。”

一生之痛

百废待兴的国家打赢了世界头号强国,这是举世震惊的事。

这场战争证明中华民族不再是任由列强欺压的民族,而美国也并非不可战胜的大国。

在战场上丢了面子的美国和南朝鲜想在谈判桌上找回他们可怜的面子,把释放战俘当做“生意”来谈。

他们所谓的“自愿遣返”、“一对一交换原则”就是逼迫大批志愿军战俘去台湾省补充蒋介石集团的兵力。

为了达到他们不可告人的目的,他们在战俘营中对战俘进行精神和肉体的双层伤害,这种伤害是战俘的一生之痛。

在中华民族封建古军队文化中,一直有“为君尽忠”、“杀身成仁”的思想。

这种落后思想以“皇帝”为主,将战士完全当作战争工具,不考虑战士的人权。

志愿军被俘后一直深受这种思想的困扰,他们认为被俘虏就相当于变节,他们已经无颜再面对江东父老。

被俘虏的志愿军意志消沉、情绪低迷,美方看管人员还常常虐待他们,这使他们一个个变得面黄肌瘦、骨瘦如柴。

据志愿军战俘回忆,美军和李承晚及蒋介石的特务不断摧毁战俘的尊严,让他们的精神陷入绝望,从而放弃返回大陆。

当时的军队普遍受教育程度较低,意志不坚定,还有部分战俘来自原国民党军队,未改造成功就上战场作战。

这部分战俘轻信特务的谎言,放弃做人的尊严,甘愿当美方的“狗”。

这些叛徒在战俘营中挥刀砍向自己的同胞,已经完全丧失了人性。

美方一开始进行甄别时并未明确说明要送志愿军去台湾省,只问他们要不要返回大陆。

战俘们都以为自己会被送回国,没想到会被他们送到台湾当傀儡。

战俘们想回家的渴望让他们的甄别变成了大规模的恐吓和杀戮,不少坚持回家的战俘营当众被杀。

在经历惨无人道的对待后,战俘们不得不放弃回到故乡,和家人团聚。

美军、李承晚集团及蒋介石集团对志愿军战俘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

这些战俘怀着对故土的思念被迫踏上去往台湾省的路,也许他们一生都未能回到他们日思夜想的故乡。

结语:

在美军杀戮、虐待我们最可爱的志愿军时,我们在履行《日内瓦战俘公约》,优待“联合国军”战俘。

我们的军队在战争中不断进步、强大,而他们的军队仍旧抱着帝国主义的侵略思想,虽然当时他们的武器装备远远强于我们,但他们的思想是落后的,这种差距导致了他们的失败。

参考资料:

战俘,共和国的特殊群体(红色文化网)

朝鲜战争“自愿遣返”原则下志愿军战俘去台问题研究(参考网)

周恩来与朝鲜战争战俘遣返问题(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入朝志愿军讲述在战俘营的经历(光明网)

揭秘志愿军战俘的漫漫回乡路:背负着原罪(人民网)

0 阅读:14
峻辉聊过去

峻辉聊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