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告别》:一堂关于衰老与死亡的人生必修课

笔墨之林 2024-03-27 14:23:13

我们很少去深入探讨关乎生老病死的问题,尤其是死亡,更多的时候都在刻意回避。但对于每个人来讲,死亡终究是无法回避的,就像出生是无法选择一样。

——题记

生老病死是一个我们每个人都会去思考,但可能又会极力去回避的话题,因为太沉重了,大家还是都喜欢聊一些更轻松的话题。但有些事情的确又是我们不得不去面对的,比如人终有一死,只是时间的问题。阅读《最好的告别》这本书,可以帮助我们提前理解生老病死,接纳生老病死,对自己的人生做最好的规划和安排。

这本书的作者阿图·葛文德是一位医生,他从一个医生的视角,就结合自己过往的工作经历,对衰老、疾病和死亡这三个话题进行了阐述和分析,在最后的部分又反思了生的意义,也就是思考死亡是为了活得更好。

我想从我过去这些年的一些思考,以及结合阅读这本书的感受,跟大家分享以下四部分内容:

一个话题:

你有认真地思考过死亡这件事情吗?

有一个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调查统计,在人们感到最恐惧的事情当中,演讲排第一,死亡排第二。

我们恐惧死亡,于是不敢去触碰、思考甚至探讨。

很多人都听说过抑郁症,但很少有人知道死亡恐惧症。我以前写过几篇关于这个症状的文章,比如《或许,一切皆源于我对死亡的恐惧》《原来我一直患有死亡恐惧症》《生而为人》等。后来便陆陆续续地有八九个人找到了我,同我倾诉他们的经历以及当下的状态,有人因此一个夏天暴瘦20斤,还有人有自杀的倾向,大家的情绪都跌落到了谷底,仿佛被淹没在大片的黑暗中,无法摆脱。

周围的人也都无法感同身受,不能理解。

我和他们每一个人分享了自己过去十几年的心路历程,把总结下来的方法和心得同他们一一细讲,告诉他们,我们是幸运的,是被开启了生命觉醒的一批人,它让我们意识到生命有多么宝贵。不要抗拒它,相反要接纳它,学会与它相处共存。

幸运的是,最后他们都走了出来。

当有一天,你同死亡有过近距离的“亲密接触”之后,便会发现:人生是不可逆的,在这条标注了起点和终点的单行道上,我们都需要去精简自己的行程,给自己更合理、更有明确的人生规划和安排,让自己去爱应该爱的人,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去向家人朋友表达自己的情感,去为了人生理想而奋斗不息。

一个问题:

为什么我们不去正视父母的晚年问题?

我相信我们这个年龄阶段的大多数人,可能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去考虑父母的晚年了,或多或少地都会去想一下。但我们要说的晚年问题真得到来时,它的复杂程度可能是我们无法想象的。书里给出来了很多实例,都是作者亲历过的一些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我们可以去尝试着想一下,当一个人年老的时候,他的生理和精神两个方面会发生什么变化?

首先,从生理上,老年人的身体肯定是日益衰败的。器官功能出现退化,甚至丧失一些功能,进而引发一些疾病,比如我们常见的视力下降,比如腿脚不好,会导致偶尔摔倒,再比如身体某些方面出现一些恶性病变,长出肿瘤或者癌症之类的。这些都会开始影响老人的正常生活,甚至大小便不方便等问题。从独立自主的生活,到丧失独立,什么都要依靠别人,子女或者护工。

其次,从精神上,老年人会抗拒拒衰老这件事情的发生。不服老,从心理上不认为自己老了,觉得自己身体还很硬朗,甚至我们也会觉得他们还很年轻,话里话外,也会给到他们一些暗示:比如越活越年轻,你看上去一点也不像六十或七十岁的样子。老年人肯定也都特别喜欢听这样的话。但是,抛开心理暗示带来的积极作用之外,有一个很客观的问题是,衰老它确实正在发生,就在当下,就在我们跟爷爷奶奶说说笑笑的时候,就在我们跟父母坐在一起吃晚饭或者闲聊的时候,就在我们又一次坐着火车、汽车、飞机离开家乡的时候,甚至就在我们分享这本书的时候,我们的父母、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他们又比昨天衰老了一些。

我以前就从来没有正视过这个问题,不是不敢,是根本没有意识到,而这个问题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已经变成了一个很严肃、很严重、也很紧急的事情了。

农村有句老话,叫养儿防老。

但大多时候,都是父母已经老了,我们做子女的还没有意识到去养老;可能等有一天他们或者医生打电话给我们,说他们已经离不开其他人的照顾了,那个时候留给我们的时间和空间又还剩多少呢?

今年是疫情三年来我第一次回家,过去的整整三个念头,我都是在北京过的。防疫政策是主要原因,但内心里不想回去的成分也是有的。但今年回去之后,有了很多新的感悟。

第一个是关于年味儿的。以前我们总说年味儿越来越淡了,我们也会吐槽每年回家都觉得没意思,邻居也都说不上话,一起长大的发小或者以前的初中高中的老同学,也没什么共同话题,都是在家里窝着,觉得挺没劲的。过完春节就会匆匆忙忙地返回工作所在地。但我想说的是,其实年味儿从来都没变过,变得是我们自己对过年这件事情的感知和反应,我们可能在外面见识了很多家乡没有的东西,但家乡里还是有很多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的人和事的。

第二个是关于父子关系的。之前也跟大家分享过,中国的家庭里,好像父亲和儿子的关系普遍都没有那么好,疏离、没话说的居多,过去我们兄弟跟我爸的关系也是这样。但今年过年,我忽然发现,有些过去很多年沉积的矛盾、问题都在这个春节里被解除了,释怀了很多东西,也原谅了很多东西。我开始关注父母的生活,关注他们所生活的场所,客厅、卧室、厨房、庭院、村道、农田等所有留下过他们足迹的地方,关注他们的需求,不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或明或暗地去探知他们内心里想要却又从没有开口提过的种种。

上一个十年里,我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自己身上,关注自己的学习成长,关注自己的喜好和需求,很少去考虑父母;但下一个十年,我给自己的要求是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都留给父母,多带他们出去走走转转,去尝试一些活了大半辈子都没有经历过的事情。

第三个是关于兄弟关系的。以前每年过年,我们家都会闹得不愉快,不是A跟B生气,就是B跟C生气,总之就是很不和谐。但今年的感觉就明显不一样了,大家其乐融融,打麻将,喝酒聊天,再加上我弟结婚,总算过了一个非常圆满的年,每个人都很开心。可能也是时间的原因吧,大家都成长了。

一个矛盾:

大限将至,是继续治疗,还是选择放手?

当父母的大限将至时,我们会选择怎么办?我相信,99%的人一定是选择继续治疗,尽可能地希望医生可以延长父母的生命,甚至希望有奇迹出现,病会好了,人没事了,极少数的人才会选择放弃治疗。这是不分国内国外的,在哪里都一样。

但现实是什么呢?这个病可能根本就治不了了,像晚期的癌症,老人一天比一天痛苦,化疗的痛苦,大小便失禁的痛苦,失去对自己人生和生活掌控权的痛苦,面对子女觉得没有尊严的痛苦。这个时候的我们根本不会关心这些问题,也不会去问老人的真实感受和想法,比如到了这个阶段,他自己是怎么想的,他还有什么想要做的事情,我们还在竭尽全力地去做无用功,甚至搞得老人的痛苦翻倍,因为有些时候为了延续时间,是要在病人的身体上插上各种管子的。

这个问题给到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如果那一天真的到来时,我们其实是可以选择放弃的,去在最后的时间里给老人最好的照顾和安排,而不是一味地去让老人跟死神赛跑。

一个思考:

三杯恒河水,思考死亡是为了活得更好

生时愉悦,死时坦然。

在衰老、疾病以及死亡面前,我们或许是无能为力的。但我们依然有不让自己和家人后悔的权利,那就是在活着的时候去做更多合理的选择。

对于父母,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在父母身体还硬朗的阶段做什么?在父母身体开始变差的时候做什么?在父母大限将至的时候做什么?我们需要给自己机会,去和他们做最好的告别。

对于自己,人生应该怎么规划?去选择什么样的工作?去为家人和朋友做什么事情?去为社会和国家做什么贡献?是选择庸庸碌碌地消磨时光,还是选择斗志昂扬地努力奋斗?

我相信,在阅读完这本《最好的告别》之后,你会给自己一个满意的答案。

1 阅读:19

笔墨之林

简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做最好的自己,过美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