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邬思道跟胤禛说国库利弊时,胤禛为何打哈欠不听?

闻学天史 2024-09-28 20:38:31

《雍正王朝》中,邬思道本是麒麟之才,但因种种原因,身陷囹圄,成了“刑余之人”,而且腿脚不利索,出狱以后无力重返官场,所以只能隐于幕后做师爷,胤禛白天还行拜师礼让邬思道当世子的老师,晚上就去请教追比国库欠款的差事,这段对话耐人寻味,是以两个高手互相试探内心的戏份,表现得淋漓尽致,而邬思道讲得正兴时,胤禛却突然打了“哈欠”并随之离开。

邬思道初次给胤禛出谋划策

胤禛和邬思道第一次交谈,邬思道过于“推心置腹”了,他直接切入主题为胤禛分析追缴户部欠款的难题,并一针见血指出欠国库银两的三类人,分析轻车熟路,头头是道,但不难看出,邬思道初次的表现有点“操之过急”。

在分析的过程中,胤禛虽一言不发,目不转睛地听着邬思道分析,但实际上,也是在考量邬思道这个人,毕竟胤禛邀请邬思道,并不仅仅只是做弘时弘历的老师,真正的目的是想做自己的幕后军师,日后为他出谋划策。

可以说,四阿哥胤禛在找到邬思道之前,就对邬思道这个人做了一番调查和研究,从拜读邬思道的诗,到后来带着全家人行拜师礼,这都是为了笼络邬思道而做的铺垫。

邬思道从进入府邸,胤禛对邬思道足够敬重,使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感动,但是胤禛为了近距离考量其的真实水平,以及处事谋略,所以在晚上抛出追比敏感的问题给邬思道。

这时,邬思道泪眼汪汪的举杯喝酒,说自己只不过是个“刑余之人”,难得有四爷的赏识,追比国库欠款是件吃力不讨好的差事,随后邬思道又给胤禛提出了借款的”三类人”之说。

第一类是不得为之。这类都是基层的官员,俸禄不高,为了快速升迁,用银两疏通关系,逼不得已才借国库钱,这些人追比起来很困难。

第二类是不安分而借之。这类大多是与康熙出入生死的功臣,为朝廷出了很多力,有康熙出面的干预,动不得。

第三类是贪得无厌而为之。这类是唯利是图的皇亲国戚,身份高贵,更是动不得。

接着又说,这追比国库欠款差事,既是得罪人的,又追不回银子,言外之意,就是这个差事接或不接,都不会有什么好结果的。

胤禛在听取邬先生分析意见时候,十分专注,目光全部聚集在邬思道的脸上,毕竟邬思道是“刑余之人,不居庙堂”,却对天下大势了然于胸,究竟是真的有过人之处,还是随口说说敷衍他自己的。

所以胤禛说道:“依先生所言,这个差使不能接咯?”胤禛早有自己的打算,就是举棋不定,对邬思道所说的进行试探。

此时,四阿哥胤禛的小心思早就被邬思道看透了,立马回复胤禛:“接,一定要接,如果王爷不接,皇上就没有一个儿子愿意为他分忧了。”

这段对话看似简单,实则包含着玄机,首先邬思道是看出胤禛的小心思的,所以罗列出这差事的种种坏处,引起胤禛的思考;然后说出自己的意见,先抑后扬,引胤禛入局,因为邬思道迫切想知道四爷真正的想法。

四爷也不傻,前戏听得仔细,后戏等到邬思道亮出底牌,胤禛就很警惕,加上邬思道的一句“愿意为皇上分忧的儿子”十分敏感,准确击中了四爷胤禛最心底的想法。

邬思道这个建议,其实很难让四阿哥胤禛不置可否,毕竟邬思道跟他说的都是台面以下的事情,讲的是帝王心术。毕竟四阿哥胤禛和邬思道是初次交谈,他的内心也是矛盾的,一方面从情感上,他愿意为父分忧,但又怕吃力不讨好,得罪那些王公大臣,给自己找麻烦;另一方面不想过于直白表忠心,过早在邬思道面前暴露自己的真实意图。

所以胤禛不愿意马上跟邬思道交底,担心自己会被邬思道吃透,如果邬思道真的是才华过人,心思又如此缜密,之后不好驾驭,毕竟自己才是主子,这也是胤禛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恐惧。

四爷以打“哈欠”打断邬思道的言论

于是,就在邬思道说正兴时,四爷胤禛打了个“哈欠”,对邬先生说“夜深了,先生安息了吧!”掐断了邬思道进一步的言论,因为邬思道虽然名声在外,但毕竟是“刑余之人”,尤其是精于权谋,长于见识的读书人,如果初次见面就交浅言深,后续势必为对方所控制也说不定。

所以这时候,胤禛一定是听出了邬先生的这个“意思”,于是当机立断掐断了他的话,就此作罢!如果第一次密商,就对表现自己“言听计从”,那就显得太没有主见了,毫无驾驭手段,久而久之,后续将形成依赖。

所以胤禛一面在暗示邬思道,我只需要你为我分析,不需要为我做决定;一面是保持主子的身份,他的不置可否,是因为当时他不善于表现自己情绪,他跟邬思道还没有到无话不谈的程度,况且这是一件谋权的秘密事情,胤禛当然不会急于表态了。

邬思道也非等闲之人,看见四爷的这一举止,马上反应过来,收敛起锋芒,并没有继续说下去,而之前自己分析的三类人,和暗示此事没有结果,所以胤禛需要好好理一下思路,并且验证过后,才能选择信服。

胤禛是以另一种方式“言听计从”

随后,胤禛的行为确是按照邬先生所说而做,第二天,他主动请缨接手追比国库欠款的差事。果不其然,康熙大为感动,并要求他做一个真正的“孤臣”,此后康熙对胤禛也刮目相待。

所以在追比国库欠款的时候,胤禛验证了有邬思道所说的三类人,事情也正如邬思道所料,而且这差事不仅办砸了,还逼死了老臣魏东亭,最后以失败收场,最终康熙不得不出面收始这烂摊子。

其实不仅胤禛不相信追缴户部欠款能成功,就连康熙帝也不相信,康熙之所以安排这个差事,实际上,就是为了验证谁有勇气打破这个格局,为国分担,为父分忧。

所以,胤禛这时才彻底相信邬思道果真有过人之处,绝不是空口就说出来的。所以此后在彻查“宰白鸭”案件的时候,邬思道阻止胤禛,但得知胤禛主动申请接此案件,邬思道气得直跺脚,大喊“言不听,计不从”,收拾包袱准备离开潜邸。

其实,胤禛这时候已经“言听计从”了,胤禛只不过是换另一个方式采纳邬思道的意见,他真实目的就是引八阿哥胤禩入局,然后来一场“冰火两重天”,把自己弄生病,一个月下不了床,而彻查“宰白鸭”案件,也就顺理成章推给胤禩。

后来,邬思道知道胤禛真正的用意后,心里不禁赞叹,自己提的意见不但被采纳,还被运用的更好,所以从此事后,邬思道决意要尽心尽力为既有魄力,又有手段的主子出谋划策。

结语

邬思道分析“愿意为皇上分忧的儿子”很关键,分明是在暗示“太子之位”,这也是邬思,到潜邸后的终极目标,其实,胤禛是听出邬思道的这个意思了,所以当机立断打断邬思道,因为不想过早暴露自己意图,所以只能以打“哈欠”就此作罢,但随后,胤禛的行为确实是按照邬先生所讲的而做,所谓“言听计从”,最终大功告成!

—End—

0 阅读:1

闻学天史

简介:放他三千裘马去,不寄俗生,唯贪我三枕黄粱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