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周总理逝世之后,他的接班人是华国锋。
当初在接班人的问题上,周总理和毛总讨论过。
已经病重的毛总思索之后,认为华国锋是最适合的人选。
那么为什么毛总会选择他呢?
华国锋:1921年出生,他本名叫苏铸。他的一生都贡献给了党,贡献给了人民。
他不是富裕家庭出身,在上学的时候接触到了先进的思想,从那个时候,他就开始思考国家以后的未来。
抗战的时候,他在交城县担任秘书,同时还是抗日救国联会的农民部代表。
他在煤矿工人中深耕,在农民群体中深耕。
1938年是灰色的一年。
二月份徐州会战拉开序幕。
也是这一年,南京大屠杀刚刚结束,2月14日郑州惨案发生。
3月份日方成立了一个傀儡政权。
从五月开始,先是厦门沦陷,接着合肥沦陷,之后徐州也沦陷。
人人都在迷茫,不知道将来在何处。
在五月底的时候,《论持久战》横空出世。
向世人解释了我们的未来在哪里,并说明了战争一定会结束,还是以我们的胜出而结束。
六月,为了阻止日军继续向西挺进,蒋下令炸开了花园口,选择用水阻断日军前进的路线。
黄河水决堤确实让日军暂时停下脚步,但是同时也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当时河南安徽江苏等地,共四十多个县市受灾,淹没两千万亩的良田,满地饿殍。
这一年到处都是沦陷区,到处都是敌人。
华国锋带领着干部到游击区进行游击。
人们的生活没有保障,如果不是《论持久战》横空出世。
只怕人们的心里会更加恐慌。
华国锋的队伍没有粮食,没有装备,他们要保护当地的人民,还要努力地从敌人的手中争夺到物资。
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华国锋坚守在自己的阵地,不断壮大队伍。
解放战争时期,他在交城县的县委工作。
在这期间,他带领当地军民,共同抵抗阎锡山。
他从两个方面瓦解敌人,不仅对敌人进行武力上面的进攻,同时也对敌人进行思想上面的洗礼。
在他的努力下,成功完成了当地的解放运动。
他经常说领导要深入一线,他自己也是这样做的。
新中国成立之后,他在湖南省当任县委书记,按照他一贯的作风,到任之后立马下到一线进行考察。
1949年的10月,因为洪水泛滥,湘阴的田园被毁,雪上加霜的是,当时血吸虫灾害导致灾民增多。
这个月的下旬,华国锋到了灾区。
华国锋身边只带着一个警卫员,两人看了周围的情况之后,找到了一个的棚子。
当进入棚子之后,看到棚子里有一个人,这个人突然看到进来的两个人,先是诧异,随后询问来人是谁。
当华国锋报了姓名和来历之后,这个人赶紧站起来把座位让给华国锋。
可是,警卫员的一个举动,让华国锋没有坐在凳子上,而是直接坐在了地上。
华国锋原本要就座,但是警卫员拦住了他,然后在两人的注视之下,用袖子擦了擦凳子还用嘴吹了吹。
见到这样的做法,他气呼呼地蹲在灶前,但是警卫员又立马表示自己来干这些。
尽管华国锋表示自己不是那种人,自己和群众一样,群众能干的他也能干。
话说得很明白了,警卫员只好让出灶前的位置,让华国锋自己烧火。
华国锋直接席地而坐,和这个男子攀谈起来。
经过攀谈得知,这个男子是祖上从江西搬到这里的,现在家里只有七口人。
因为受了洪灾,现在只有这一个棚子,在这个男子的床下还养着一个小猪崽。
在聊天的过程中,华国锋把基本信息记录下来。
离开之后,华国锋教育身边的警卫员。
他表示到乡亲们的家里,乡亲们能吃的、能用的他都能用,并不是当了领导之后就比乡亲们高贵。
从这之后,华国锋规定干部下乡的规矩。
第一条就是,到乡亲们的家中不吹凳子。
还规定乡亲们做饭的时候,干部也不能闲着,要帮乡亲们烧火打下手。
最后规定在吃饭的时候不要只顾着吃饭,要和乡亲们拉家常。
这三条规定拉近了干部和群众之间的距离,增进了两个群体的感情。
华国锋对待工作更是深入贯彻哪里有危险,哪里有需要就去哪里。
1965年的10月。这个时候华国锋是湖南省委书记。
这一年,在湖南省开始修建韶山灌区,这是水利上的一大创举。
难度很大,计划引涟水进入到宁乡,但是要通过皂林冲隧洞,这个地方的地质很差劲,极其容易塌方。
一天,华国锋到这个地方考察,遇上了塌方事件。
原本好好的,突然,一号井大面积塌方,在洞顶的山坡上出现了几道裂缝。
地面下沉,洞内的支撑板有的被压坏,技术员看到这一情况,立马提出改道。
但是问题是,他们要保证在第二年的三月份全线通水,为了完成任务,他们开始用的办法是挖一个竖井和两条斜井。
但是现在一号斜井成了这个样子,究竟是改道还是不改道,他们拿不定主意。
第二天,华国锋到达这个地方,在车上他已经了解现在的情况,一下车就要到倒塌的一号斜井进行实地勘察。
他看了地面的裂痕之后,还要进到洞里看看。
这个时候身边的人赶紧拦着他。
洞里的情况不明,所有人都没有办法保证他进去之后会不会发生意外。
但是他坚持要进去看一看,他认为只有看清楚了,才能了解到底危险到哪一步,实际情况是什么。
看过现场之后,关于改道不改道的问题,他决定听一听当地人是怎么说的。
一开始,一部分人认为不改道,但是又说不出来不改道应该怎么做。
这个时候,一位在隧道里工作的当地农民看到领导这么亲和,也就放开了顾虑,和华国锋讨论起来。
他认为现在一号井的问题一方面是因为土质不好,另一方面是重力压在一处。
他认为土质的问题就算是改道也不能避免。
他们这个地方就是这种土质,改道也是无济于事,所以重点就在于怎么把这个压力分散。
鉴于他的说法,大家展开了讨论,这个老民工提出了一个想法。
他在工作的时候就已经发现,动力大部分的压力都在斜井和隧道交接的地方。
而隧道还连接着另外几口井,只要把另外两口井工作面加固,承担一部分的重量之后,这边这个井就一边挖一边巩固,一点一点地前进。
这个方案得到了技术员的肯定,他们确定了巩固所用的材料采用钢筋混凝土。
还确定了钢筋混凝土可用的厚度。
会议按照这个方案讨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支持不改道的方案。
最后敲定了方案。
终于,在解决了六十多次塌房之后,他们完成了任务。
项目能够顺利完成,这里边少不了华国锋的指导,这也得益于他能深入基层,耐心地听取群众的意见。
这不仅是他的工作作风,也是值得干部们学习的优秀品质。
他重视群众底层的声音,这样的事例不是一个两个。
1976年唐山大地震,这个时候华国锋在党里担任着重要的职务。
哪怕是已经位居高位,依然保持着初心,经常出现在基层。
这一年的唐山大地震,他到了唐山之后,先听了地方领导的汇报,之后就直接赶到开滦。
到了灾区,他先是到一个矿区。
尽管这个地方的领头已经汇报了基本情况,他还是找了一个常年在这里工作的老矿工询问情况。
当时老矿工激动得说不出话,只顾着点头。
确定井下没有人被埋,华国锋才松了一口气。
之后他到了洗煤厂,这个时候余震还在,他坚持要到倒塌的地方再看一看。
为了他的安全着想,当时大家都在劝他不要去,可是依然没能阻挡得住,幸好他去的时候没有意外发生。
他下到基层在唐山进行深入的勘察,充分了解情况之后他才回了北京。
他人虽然回了北京,但心里依然想着唐山,分别在1977年和1978年的时候,又到了唐山。
这次他主要是看一看唐山在灾后重建恢复做得怎么样。
他的一生,贯彻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一切都是为了群众的思想。
他年轻有干劲,一心为人民,总能保持出现,没有拉帮结派,为人忠厚,忠于党忠于人民。
这也是毛总选择他的原因。
1980年,他辞去职务,从最高领导的位置上退了下来。
虽然退下来,但是他的心一直都在党的事业上面,
他从一个地方群众中间的父母官,到国家最高的领导人。
离开了权力中心之后,他以朴素的作风和忠厚被人们称赞。
他的妻子也在他退下来的那一年退休了,他的子女继续在社会上发光发热。
结语:他重视基层,他重视群众,他坚守初心一心为民,为时代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值得我们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