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是为了成名而唱歌,有些人是为了兴趣,而王菲,似乎一直只是为了唱。
一次采访中,有人问她:“如果你没走上歌手的路,会做什么?
”她想了想,答:“可能会当一名全职家庭主妇吧,反正我也没什么特别的追求。
”这回答既轻描淡写,又耐人寻味。
一个音乐界巨星的“无追求”,是否就是她能成为传奇的原因?
关于王菲的故事,或许从这里说起就对了。
从“王靖雯”到“王菲”:初入乐坛的逐梦之旅很多人不知道,王菲的第一步其实挺平凡的。
她出生在北京,成长在一个很普通的家庭。
小时候的她,和大家一样上课、写作业,但比起学业,她更喜欢唱歌。
她从小就是邓丽君的“铁杆粉丝”,还能模仿得惟妙惟肖。
14岁时,她第一次在央视的一档少儿节目里演唱,一开口,全场安静了。
那种干净又带点距离感的嗓音,注定不普通。
后来,父亲的工作让全家移居香港,这成了她人生的关键转折。
当时的王菲,还叫“王靖雯”。
为了抓住机会,她四处寻找唱片公司,最后得到了音乐教父戴思聪的赏识。
在老师的指导下,她推出了第一张歌集——但反响平平,市场似乎对这个初出茅庐的小歌手没什么兴趣。
好在她没放弃,而是继续尝试。
改变从一次尝试开始。
她翻唱了一首日本歌曲,中岛美雪的《容易受伤的女人》。
这首歌让她一炮而红,那种内敛而真实的情感表达,打动了许多听众,从此,她在香港乐坛彻底站稳了脚跟。
《容易受伤的女人》:让她站稳脚跟的经典代表作为什么是这首歌成就了王菲?
有人说,是因为歌本身的旋律抓耳,也有人说,是因为香港那时需要一个“情歌天后”。
但听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真正让《容易受伤的女人》触动人心的,是王菲的声音和唱法。
她唱得简单利落,似乎没用太多花哨的技巧,却每一句都精准到心。
当时,王菲的嗓音被称为“冷嗓”——一种不像传统粤语歌手那样情绪外露,却能让人感到情感深藏的声音。
很多人都会想起第一次听到这首歌的场景:或是在公交车上,或是在家里的收音机旁。
那种感觉,就像所有你压抑着没有说出口的情绪,被她唱了出来。
从这首歌开始,她慢慢拓展了自己的音乐方向。
大家渐渐发现,她不仅能驾驭情歌,还能驾驭更多实验性、先锋性的作品。
而她的诗意唱腔、冷艳风格和她的人生态度,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王菲现象”。
很多明星一出道,就希望塑造一个“完美偶像”的形象,但王菲的音乐和生活,从来不走标准化的路。
尤其是她的感情经历,虽复杂,但很多时候像是她音乐的影子。
比如她和窦唯的婚姻。
窦唯是个摇滚音乐人,他们的爱情故事是从音乐影响开始的。
那段时间,窦唯的音乐风格深深影响了王菲。
为了爱情,她甚至甘愿躲在小小的出租房里过日子。
尽管这段感情后来终结,但它给王菲的音乐投下了一片深深的烙印。
之后她与张亚东等音乐人的合作,进一步拓宽了她的音乐版图。
《浮躁》《寓言》这些作品,明显能感觉到,她借鉴了不少英伦和欧美的音乐元素。
这些风格在当时的华语圈是少见的,她不仅没有迎合市场的风潮,反而在音乐上做了一次次尝试。
感情上的起伏和无人能解的音乐探索,构成了王菲的“实验型歌手”定位。
或许她自己没有明确的目标,但每一个创作阶段就像一个个脚印,让她变得更有深度。
新时代的王菲:音乐创作与舞台上的初心不改即便多年后,当王菲已经成为一个被载入华语乐坛历史的名字,她依然保持了她的“懒散”态度。
她从不在镜头前“营业”,也不追赶任何潮流。
她常年处于半隐退状态,但只要开演唱会,依然一票难求。
在她复出的那些年,《传奇》《致青春》等作品再次成为热门。
台上的她依旧安静、专注,唱歌的时候仿佛进入了自己的世界。
而生活中的她,还是那个不爱多解释、不让自己迎合大家期待的王菲。
有粉丝说:“王菲的影子不在每一天,但她的音乐,一直在。
”
更令人惊叹的是,她始终在尝试不同方向的作品。
2016年的“幻乐一场”演唱会,甚至使用了前沿的VR技术。
这种对音乐的探索精神,大概只有王菲才有。
王菲的故事,其实是一个关于“做真实的自己”的典范。
她或许从未刻意说自己想成为传奇,但正是因为这种随性和不自我设计,她的音乐才更加真实动人。
传奇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王菲对梦想的一次次坚持,对生活的一次次真实表现。
今后,她还会继续吗?
没人知道,也没人想去猜测。
毕竟,王菲从来不是被期待塑造的一个符号,她就是她自己,一个在音乐中活着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