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金之美
上博青铜器并铭文欣赏
钧魂分享
钧魂:青铜专业委员会会员
爱好古陶瓷/青铜器/金银器研究
热衷于古代艺术品收藏
上博古代青铜馆陈列了400余件精美的青铜器,中国商周时代,青铜器是古代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上海博物馆收藏的青铜器又以具有长篇铭文和著录的重较多为特色,新的陈列品中还有西周的晋候器和秦国早期秦公器等重要文物。
前言中国商周时代青铜器是古代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帜,它是等级森严的贵族社会崇尚礼制的特殊产物。当时用于祭神享祖、礼仪交往、宴飨宾客等活动中的青铜器称为礼器。不同身份的贵族,拥有与他们地位相称的礼器。公元前五世纪到公元前三世纪是早期铁器时代,这时青铜器的铸造仍在继续发展。在这段漫长的时间里,青铜器种类的繁多,纹饰的精美,铸造技术的完善是古人创造能力的光辉体现。商周的青铜艺术是极其灿烂的文化遗存。中国边远地区,发现了许多具有独特造型和鲜明地方风格的青铜器,这是了解古代中国各族的文化面貌和相互交融的珍贵遗物。众多的青铜器,显示了边远各族青铜艺术的成就。
萌生期青铜器(夏代 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左右,中国开始进入青铜时代。夏代晚期的二里头文化是目前考古发现中最早的青铜文化。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了青铜容器、乐器、兵器、工具和饰件,并发现铸造遗址。青铜礼器造型初具规范,器壁匀薄,陶质块范铸造技术已达熟练水平。具有兽面特征的纹饰和绿松石镶嵌工艺也已形成。这一时期的青铜器显示中国业已步入文明社会。
育成期青铜器(商代早期、中期 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3世纪)商代早期和中期是中国青铜艺术趋于成熟的发展时期。以酒器为主的礼器体制初步建立,兵器种类增多。普遍装饰兽面纹样,构图渐趋繁密,线条峻深劲利。分铸技术的应用已较娴熟,制范、合范技巧相当进步。这一时期的青铜器在黄河、长江的中游地区多有发现,奠定了青铜艺术鼎盛发展的基础。
鼎盛期青铜器(商代晚期 西周早期 公元前13世纪——公元前11世纪)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青铜艺术辉煌灿烂。商代礼器的重酒体制臻于完善,满布器身的纹饰大量采用浮雕和平雕相结合的方法,精美绝伦。运用夸张、象征手法表现动物神怪的兽面纹空前发达,既庄严神秘又富有生气。纪事体铭文在商末出现。周初礼器沿袭商制,并出现了向重食体制转变的端倪。铸记长篇铭文是西周青铜礼器的重要特点。
鲁侯尊
又称明公簋,西周早期青铜器。内有铭文二十二字:唯王令明公遣三族伐东或(国),才(在)[邀?],鲁侯又(有)[咼?]工(功),用作旅彝。这里的王是武王之子周成王姬诵。明公是周公姬旦次子君陈,也就是继任周公。因周公旦尚在,则以君陈采邑称明保,尊称明公。鲁侯是初封于鲁的周公旦长子伯禽,也就是明公的兄长。武王克商后,东方诸国的反对力量尚在。这也是分封齐鲁,营建成周的一大原因。鲁侯尊的铭文反映了周成王时东方徐戎、淮夷作乱,周公次子君陈率军平叛的历史事件。
大克鼎 西周孝王
高93.1厘米,口径75.6厘米
重量:201.5千克
捐赠人:潘达于女士
光绪中期陕西省扶风县法门镇任村出土
大克鼎,西周孝王(公元前10世纪末),食器,潘达于先生捐献,清光绪中期陕西扶风县法门寺任村出土。出土的还有小鼎七件,盨(xǔ)二件,钟六件,镈(bó)一件,都是膳夫克所作之器,因此称为大克鼎、小克鼎,为祭祀祖父而造。本器物为上海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大克鼎,高93.1厘米,口径75.6厘米,重201.5公斤,口部微敛,唇方沿宽,雄浑厚重。它是周孝王时大贵族克为颂扬国君、祭祀祖父所铸,距今有2800多年。鼎腹内壁亦铸有铭文2段,共28行,290字,字体工整,笔势圆润,堪称西周中晚期青铜器铭文的典范。其内容一是歌颂祖父佐助周室的功绩,记述自己由此蒙受余荫,被周孝王任命为大臣;二是记载其受赏赐的物品,其中有服饰、田地和大量的奴隶。现藏上海博物馆。大克鼎腹内有铭文二百九十字,字体工整,笔势圆润,是西周中晚期青铜器铭文典范。
[铭文]克曰:穆穆朕文且师华父,悤襄(譲)氒心,宁静于猷,淑哲氒德。肆克龏(恭)保氒辟龏(恭)王,谏(敕)辪(乂)王家,叀(惠)于万民。(柔)远能(迩),肆克□于皇天,琐于上下,得屯亡敃(泯),易(釐)无疆,永念于氒孙辟天子,天子明(哲),显孝于申(神),巠(经)念氒圣保且师华父,(龠+力)克王服,出内(纳)王令,多易宝休。不显天子,天子其万年无强,保辥(乂)周邦,(田+允)尹四方。王才宗周,旦,王各(格)穆庙,即立(位),□季右(佑)善夫克,入门,立中廷,北嚮,王乎尹氏册令善夫克。王若曰:“克,昔余既令女出内朕令,今余唯(緟就)乃令,易女叔巿、参冋(絅)中悤。易女田于野,易女田于渒,易女井家□田于(田+允+山),以氒臣妾,易女田于康,易女田于匽,易女田于溥原,易女田于寒山,易女史小臣、霝、籥、鼓、钟,易女井、微、(勹+累)人,(收取之意)。易女丼人奔于(日+東),敬夙夜用事,勿法朕令,”克拜稽首,敢对扬天子不显鲁休,用乍文且师华父宝彝,克其万年无疆,子子孙孙永宝用。清光绪年间出土于陕西扶风法门寺任村的克鼎几经转手后被潘祖荫用重金购得。潘祖荫的攀古楼收藏了百余件青铜器珍品,但他对大克鼎情有独钟,专门请人刻了一枚“宝藏第一”纪念印章。国家典籍博物馆藏
清代所拓 大克鼎拓片
子仲姜盘 春秋早期
尺寸:高18.0厘米,口径45.0厘米
叶肇夫1997年捐赠
盘内底铸铭6行32字(重文2),铭文大意是六月初吉辛亥日,大师为夫人子仲姜制作盥洗用盘,盘大且好,用以祈求长寿,后世子孙要永用为宝。
齐侯匜 春秋早期
尺寸:高24.7厘米,长48.1厘米
重量:6240克
沈同樾、顾榴、顾佛、顾笃璋、顾笃瑄、顾笃球1951年捐赠
越王者旨乌睗剑
剑体宽阔,中脊起线,双刃呈弧形于近锋处收狭。圆盘形剑首,圆茎上有两凸箍,箍饰变形兽面纹,尚残留有绿松石镶嵌痕迹。剑格两面铸双钩鸟虫书铭文,正面为:戉(越)王戉(越)王;反面为:者旨於睗。字口间镶嵌着薄如蝉翼的绿松石。者旨於睗读若“诸暨”“乌赐”之音,诸暨为越王之氏,乌赐即越王勾践之子,《史记》等文献又记其名为“鼫(shi)与”、“与夷”等,皆为音转。其在位六年间曾铸有多把宝剑,此即其一,浙江省博物馆及北京故宫博物院亦藏有同铭青铜剑。
吴王光剑 春秋晚期安徽南陵县出土此剑总长77.3厘米,茎为圆柱形,有二道环棱形箍,剑身有脊。近腊处有两行阴刻篆字铭文「攻吾王光自乍(作),用剑以战戍人」。
免簋(残底)
师虎簋西周 中期 懿王
重量:4720g
德方鼎西周 早期 成王重量:2820g
鼎的四角及每一面的中线皆出棱脊,四壁饰曲折角兽面纹,兽面纹仅有头部而无体躯,角型甚大,西周早期的兽角外缘常有华美的鳍形饰,两侧设倒置的小龙。鼎足细长,根部饰牛角兽首。腹内壁铸铭文五行二十五字,铭文大意是说某年三月,周王自镐京来到成周洛阳,为武王举行祼礼,器主德参与了此项活动。仪式结束后,王赏赐德廿朋贝,德因以作器。由于祭祀对象是武王,所以主祭者自然是成王。腹内壁铸铭文5行25字:
“惟三月,王在成周,祉武王祼自蒿,咸,王赐德二十朋。用作宝尊彝”,记载某年三月周王来到成周,为武王举行祭祀,结束后王赏赐贵族德二十朋贝,德因以作器。
颂簋盖
西周晚期(公元前9世纪上半叶—前771年)
青铜高9.2厘米,直径26.3厘米
颂鼎铭文
通高31.4、口径32.9釐米,重9.82公斤。体呈半球形,深腹,直口圜底,二立耳,窄折沿,三蹄足,口下饰二道弦纹。
颂鼎(宣王)铭文拓片
隹(唯)三年五月既死霸甲戌,王在周康卲宫。旦,王各大(格太)室,即立(位)。宰引右(佑)颂入门,立中廷。尹氏受(授)王令(命)书,王乎(呼)史虢生册令(命)颂。王曰:颂,令女(命汝)官래(司)成周贮二十家,监래(司)新(造),贮用宫御。易女(赐汝)玄衣黹屯(纯)、赤巿(韍)、朱黄(衡)、(銮)旂、攸(鋚)勒,用事。颂낏뻪(拜稽)首。受令(命)册,佩(以)出,反入堇章(返纳觐璋)。颂꽆(敢)对륽(扬)天子不(丕)显鲁休,用乍밿(作朕)皇考龏吊(龚叔)、皇母龏始(龚姒)宝(尊)鼎。用追孝,롰(祈)匃康、屯右(纯佑)、彔(通禄)、永令(命)。颂(其)万年(眉寿),릿(畯)臣天子,霝冬(灵终),子子孙孙宝用。
秦公鼎
春秋早期,高30.5厘米,口径31厘米,11.25千克铭文:秦公作铸用鼎铭文记秦公作此鼎。《史记·秦本纪》记载秦襄公因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而被封为重要诸侯国。此鼎铭文中的秦公为秦襄公或秦文公。当时的秦国在今甘肃礼县一带。本展览中的三件秦公鼎,属于同一套列鼎。
秦二世诏版
新莽诏版
本文已经获得作者授权乐艺会发布
欢迎订阅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