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二十九的寒冬,四姑站在家门外,薄棉袄无法御寒,泥水渍满小布鞋,手里紧紧攥着破旧的布袋。口气虽平静,眼神却透露出复杂的忐忑与艰难。
我母亲见状,即刻跑下台阶,将她迎进屋里。那时,四姑的家境艰苦得难以想象,她的手显得尤为刺目,冻得通红,抱着微薄的希望,但说话间却总是低头,小声得近乎喃喃:“二姐,这次过来……是想麻烦你们了。”
母亲和父亲默契地没有表现出丝毫的不快,母亲甚至热情地翻出锅里的馒头,递给她。父亲则从房间里拿出积攒的十块钱,轻声说:“拿着吧,这钱先救急。”四姑接过后眼泪盈眶,感叹一句:“你们家也不容易……”话没说完已哽咽。
那年除夕,家中虽显清贫,但四姑和小香带来的低调谢意却让整个屋子温暖起来。很久以后,我才知道那十块钱是父母省下好几顿饭钱凑的,但父母却从未在我们面前抱怨什么。
善意,无需高调,但足以点亮一生
一年年过去,四姑家的日子渐渐好转。后来,有时母亲甚至还会感慨:“那时候,虽然穷得揭不开锅,但看到她们母女生活逐渐有了起色,我也算安心了。”
多年后,四姑毫不避讳地提起当年借钱的情景:“当年,你二姐是真帮了我一把。我家熬过最难的时候,真是托了她的福。”
即便后来四姑家的日子逐渐越过越好,她每年仍旧坚持带着礼物来看望我们,哪怕只是一只鸡、一袋白面,也是真心装着满满的感激。
其实,善意从未需要大张旗鼓,但它拥有改变一生的力量。那个腊月底的寒冬,一盏微光却点燃了希望。四姑的感恩,孩子的成长,家庭的转折,都深深印证了人性中最温暖的那一部分:及时伸出援手,便是最大的不留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