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钱币——先秦刀币的起源与发展,有的市场价值相差千万倍

小木爱收藏 2024-05-28 21:40:39

大家好,我是木子说收藏,传播收藏知识,感谢关注。

先秦四大货币体系,布币、刀币、圜钱,以及蚁鼻钱。在往期介绍先秦货币的文章里,给大家介绍了由农具演变而来的布币以及其发展,经过千年的发展演变,形成了独立的货币体系,虽种类繁多,但其发展脉络清晰,互有归属。

本章开始给大家讲讲管仲治国的利器——刀币,这刀币可是管仲帮助齐桓公成为春秋首霸的关键之一。

刀币的起源和布币一样,都是由生产工具演变而来的交易货币。相较于布币,刀币的流通使用范围较窄,主要是东部的齐国、北方的燕、赵等国使用,这些国家多为渔猎、狩猎民族,而刀削是他们日常的主要生产工具之一,刀币便是由其演变而来的货币。

刀币可分为4部分,刀首、刀身、刀柄,以及刀环。根据其形状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北部燕国、齐国的刀币,形制较小,但种类较多;二是东部齐国刀币,制作精整,形制较大,数量较少。

咱们先来讲讲燕国刀币。

公元前1044年,周武王灭商后,封支族姬奭为燕召公,燕国至此成立,在经过822年后亡于秦国。燕国的刀币从形制上可大致可分为三类,针首刀、尖首刀,以及明刀。

在以往的考古发掘中发现,针首刀曾与贝币、空首布埋葬在一起,从中说明其在殷商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应是刀币的始祖。这似乎也能说明燕国使用刀币的时间应该比赵国、齐国要早。

针首刀因刀尖锐如针而得名,又因曾在古代匈奴故地有出土过,而又有称之为匈奴刀。针首刀呈弧背凹刃状,刀尖细长,刀身虽薄却有弹性,刀身一般在140-150mm,重5-6g。

针首刀虽多见素面,但发现有纹者却极复杂多变,有些是单字,如五、六、共、日有些是近似甲骨文,亦或是从象形图案演变而来,如鱼、鸟等图饰。

尖首刀和针首刀的形制相似,也可以说尖首刀是由针首刀沿革转变而来的。细长尖锐的针首刀在流通使用过程中极容易折断,在不断发展中开始慢慢地减短加宽,直到晚期的针首部与最终形态的尖首刀已颇为相似,有点甚至难以分辨。

尖首刀主要出土于河北的北部、中部,以及辽宁西部地区。如今常见出土的尖首刀通长138-180mm,宽在18-26mm,重14.7-16.5g,其中又有大、中型之分。尖首刀的币上多有铭文,多见勺、工、非、丁、土、王等单字,钱文的书法介于甲骨文与大篆之间,而象形文字在尖首刀上已经不再出现。

明刀因币上钱文“明”字而被称为明刀,是由尖首刀演变而来,主要的变化在于其刀尖变钝、刀身变窄、刀脊弧度变小。明刀除了有多种书体的“明”字钱文外,还有背多种面文,有单字或多字,极为复杂。如下图这枚齐明刀莒冶亚,长约138mm,在2018年4月曾以31.05万元成交过,而一些常见的钱文,上美品相,如今的市价在中百数左右。

明刀铸行流通时间大概在公元前4世纪末到公元前3世纪,当时正是燕国战乱之际,所需的铸币量较大,也因此其是如今先秦刀币中出土数量最多的一种货币,据统计如今燕明刀的数量已超20万枚,且出土的范围也极广,甚至是在境外的日本、朝鲜也有发现。

就目前所发现的明刀,大多长140-170mm,宽在13-22mm,重15-18g。从其发展历程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若是从其刀身的曲折度来看,可分为方折刀和圆折刀两种。

早期的明刀形体较大,类尖首刀;中期的形体比早期略小,后又进行过币制改革,晚期的刀身上下等宽,刀背较直,柄向内屈曲明显,呈方折,铸工较为粗糙,数量稀少,但市场价值并没有太高,如上图这枚,GBCA 古-美品85分,价值在大百数左右,常见的铭文市场成交价格似乎并不高。

赵国刀币

赵国与燕国、齐国相邻,原是铸行布币,在战国中期因与邻国商业贸易需要,便开始铸行刀币,也因不是本国主流货币,因此其也是先秦刀币中存量最少的一种。赵国刀币的刀形较直,刀刃、刀背皆略带弧形,刀首平斜或圆钝,币上的钱文相对简单。

根据其形制大小,赵国刀币可分为两种。一是长在12.4-14mm,宽约2mm,重4.5-12g,这一类的刀币刀身微曲,圆环,钱文为“甘丹”(赵国都城邯郸)或是“白人”(即柏人),而赵国刀币也主要是这两种;但因减重严重,铸造出来的质量参差不齐,大小也较大。

第二种是长约11mm,宽1-2mm,币面有铸钱文“蔺”字,铸造极为精美,推测其有可能使用的是石范所铸,数量极少。就上图这枚赵国蔺直刀,长118mm,上美品,曾在2018年国内一拍卖会上以28.75万元成交。

此外,早年间还发现有一种“成白”刀,常与甘丹、白人刀币相伴出土,因此早期人们把其归为赵国刀币一列。但后在河北平山灵寿的故城遗址中发行了大量成白刀,以及其刀范,后证明其应属于中山国所铸,而非赵国铸币。

本章内容先给大家介绍到这,下期再给大家着重介绍齐刀。

0 阅读:12

小木爱收藏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