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雨姐事件最荒诞的后续已经出现了!

趣味科技说 2024-10-25 02:09:36

1

拥有2000万粉丝的知名网络红人“东北雨姐”被处以165万的罚款,这一事件,我暂且按下不谈。

倘若从最初便缺乏真诚,口碑的反噬,或许早已在预料之中。

令人惊讶的是,“东北雨姐”的声誉受损之际,竟意外催生了一个新的潮流:

那就是模仿她的行为,并借此大获成功。

紧随其后的是“东北雨哥”的崛起。

在“东北雨姐”的负面新闻曝光后,一个名为“东北雨哥”的角色迅速在抖音上崭露头角,开始了他的网络征程。

尽管作品聚焦于相同的东北农村背景,采用了类似的拍摄手法,甚至在镜头运用上也与东北雨姐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但这部作品却巧妙地避开了被误认为仅仅是东北雨姐“复刻版”的尴尬。其独特的叙事视角与细节处理,让内容焕发了新的生命力,即便是对此一无所知的观众,也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新鲜感与差异。加之,粉丝数量的迅速增长,从默默无闻到一跃成为拥有6万忠实拥趸的创作者,这一过程本身便是对其独特魅力的一种肯定,而非简单地依赖于与前辈的相似性。

然后是“东北雨婶”。

这个账号与“东北雨姐”的相似度有多深?

背景音乐惊人地一致。

其拍摄目的也如出一辙,旨在展示真实的东北乡村风貌。

但这还远远不止。

在抖音的搜索栏键入“东北雨”,你会发现更多:

“东北雨弟”、“东北雨奶”、“东北雨爹”、“东北雨妹

仿佛东北雨姐的踪迹从未真正消逝。

网友们纷纷以戏谑的口吻回应:

难道这是雨姐在另一个维度的化身?

这届网友的命名技术实在令人堪忧,仿佛只盯着一个人不断取名字。

2 一雨落,万雨生。

从一名资深自媒体人的视角观察,我对于此类模仿能否成功持保留态度。

“东北雨姐”已然成为一个带有负面标签的形象,任何试图简单复制其名称下的策略,似乎都难以走得更远。

然而,这个世界的荒诞之处在于:

只要有流量的地方,就必定有无止境的追逐与狂欢。

这一幕何其熟悉!

你可曾记得“东方甄选”风波之后,迅速涌现的“西方甄选”吗?

可还记得郭有才成名后,那如雨后春笋般的模仿者?

今年五月,山东菏泽的一位名叫郭有才的年轻人,凭借翻唱一首经典老歌迅速爆红网络。

他一人带动了一座城市的热度,无数游客涌向菏泽南站广场,只为聆听郭有才的歌声。

随之而来的是,一夜之间全国各地涌现出众多“树哥”的翻版。

他们一律梳着锃亮的大背头,身着复古西装,深情地唱着老歌。

还有在菏泽南站广场上那些为了博取关注而丑态百出、搔首弄姿的场景。

最后,当地不得不作出决定,关闭车站广场。

流量作为一种资源,其本质是中立的。然而,若使用不当,这股如潮水般涌来的流量,或许会成为解锁未知挑战的钥匙。

那些盲目跟随与复制的行为;

那些为博取眼球而采取的浮夸姿态;

无不令人联想到一场滑稽的演出,仿佛一个舞台上孤独的小丑。

3

从何时起,我察觉到了一个微妙的变化,悄然在网络上蔓延。

“蹭热点”、“薅微利”、“割小利”,这些词汇似乎成了某些人网络世界的生存哲学。

原本应是辅助工具的流量与变现,逐渐侵蚀着道德与法律的边界。

在短视频的洪流中,一些看似平凡无奇的人,竟意外地累积起超乎想象的财富。

一条15秒的视频,一个精心打造的形象,一段触动人心的桥段,

便能轻松开启通往“财务自由”的捷径。

于是,效仿者纷至沓来,怀揣着“一夜暴富”的幻想,

渴望着“轻松获利”,不惜一切代价,只为博得关注,赚取利益。

就在今年初春,一位上海的教职女性,因“绯闻风波”意外走红网络。

令人诧异的是,她竟借此契机开启了直播生涯。

诚然,这实际上是他人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擅自使用她的身份进行直播。

其目的,无非是为了博取观众的好感与打赏,同时扩大自身的粉丝基础。

事实上,不仅她如此,还有许多其他人试图利用这股网络热潮,从中谋取一份利益。

她们伪装成教育的使者,却以虚构与夸张为伍,追求一时的关注与喝彩,不惜任何代价。

她们如同网络洪流中的贪婪捕食者。

操纵着人心的脆弱之处;

玷污了真诚与善良的本质;

腐蚀着社会正气与道德根基。

在这个数字交织的时代。

理应清明祥和的世界,不应沦为这般模样。

4

今年,似乎成为了网红形象频繁崩塌的年份。

起初,是“三只羊”的轰然倒下;

随后,云南的网红小英也遭受了质疑的浪潮;

紧接着,东北的雨姐也未能幸免。

这一系列网红的“塌房”事件,实际上都在向我们抛出一个深刻的问题:

在这个利益至上的时代,我们是否还应该坚守底线?

诚然,这是一个全民皆可拿起手机记录生活的时代;

无疑,这也是一个人人都有机会在瞬间走红,收获名利双收的时代。

然而,网络空间中充斥的种种鱼龙混杂与泥沙俱下,却时刻提醒我们:

对于那些表面的热闹与虚假的感动,我们应保持足够的距离;而真实的世界,才是我们应当靠近的彼岸。

坚守基本的道德底线,不应轻易被忽视或跨越。

当我们一味沉迷于短视频与段子所带来的即时快感;

当利益成为衡量一切的标尺,而道德却被流量所掩盖。

我们可能会逐渐失去对深刻文化、思想、艺术与底线的坚守。

《娱乐至死》中曾有一段发人深省的论述:

“人类悄无声息地成为了娱乐的附庸,对此毫无怨言,甚至心甘情愿。其最终结果是,我们或将沦为一个被娱乐至死的物种。”

因此,我们不应让自己沉溺于短暂而浅薄的快感之中,从而失去理性的判断;

我们也不应让自己在虚幻的短视频面前,丧失独立的思考能力。

同时,我们更期待相关部门能够加强网络监管的力度。

让那些仅仅为了蹭取流量而不择手段的人无处遁形,让那些毫无底线可言的人受到应有的惩罚。

在这个网络时代里,让我们都成为那个珍视内心纯净如玉的人。

因为总有些东西是无比珍贵的,我们绝不能让它们从我们的世界中消失。

文章来自互联网,不代表电脑知识网立场。发布者:电脑知识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pcxun.com/n/195974.html

0 阅读:79

趣味科技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