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王朝的兴衰往往被赋予复杂的解读,其中不乏将王朝的衰落归咎于女性,而把兴盛全然归功于男性的片面观点,如唐朝初年的贞观之治,人们提及这一伟大时代,首先想到的多是千古一帝唐太宗李世民及其麾下的文臣武将。
然而,在这盛世的背后,有一位女性不应被忽视,她便是被唐太宗誉为 “良佐佳耦” 的大唐文德皇后长孙氏。

长孙氏出身于钟鸣鼎食之家,自幼对读书有着浓厚的兴趣,展现出对知识的热切追求。
13岁时,她嫁给年长一岁的李世民,自此开启了与李世民相知相伴、恩爱携手的一生。

在她去世后,李世民悲痛万分,此后再未立后,甚至要求死后与她同穴而眠。李世民对她如此情深义重,源于长孙氏的知性智慧与贤良淑德,她以母仪天下的风范,成功辅助唐太宗成就了大唐的开局盛世 —— 贞观之治。
长孙氏为鲜卑人,其曾祖父于隋、南北朝时期随西魏的宇文泰进入陕西关中,而后落户长安,故史书称她为长安人。受父亲长孙晟的影响,她自幼饱读诗书,精通文史。自13岁与李世民成婚,她始终陪伴在李世民身边,为其生下七个子女,直至 36 岁离世。

长孙氏在处理与唐太宗的关系,以及与朝廷大臣和朝中政治的关系时,展现出非凡的智慧。与其他皇后不同,她谨守妇道,不轻易干预政事,但总能在关键时刻巧妙化解难题。
例如,魏征直言顶撞唐太宗,致使唐太宗下朝后气愤不已,扬言要杀了魏征这个 “乡巴佬”。此时,长孙氏并未直接劝说盛怒中的唐太宗,而是立即身着只有在隆重礼仪场合才穿的朝服,向唐太宗躬身行礼并表示祝贺,称只有开明的君主才能拥有直言进谏的臣子。
这一巧妙的做法,间接称赞了唐太宗的开明,使其不仅消了气,还转怒为喜。又如,唐太宗心爱的骏马突然无故死去,他迁怒于养马的宫人,欲将其处死。
长孙氏没有直接为宫人求情,而是向唐太宗讲述了齐景公因马死欲杀人,晏子列举养马人三条 “罪过”,从而使齐景公赦免养马人的故事,随后提醒唐太宗曾读过此事。
唐太宗听后,心领神会,养马的宫人因此获免。即便对皇宫内院地位卑微的养马人,长孙氏也能以仁慈智慧关怀他们,不因身份地位而轻视其性命安危。
正因有这样一位宽和明理的后宫主母,唐朝初年后宫得以稳定,呈现出宽明祥和的氛围。
长孙氏不仅能恰当处理与唐太宗及朝臣的关系,还善待宫人,对唐太宗的众多妃嫔心存仁爱,将李世民的后宫打理得井井有条。

李世民的后宫堪称传奇,其中既有前朝公主大杨妃、妖娆妩媚的弟媳妇小杨妃,也有后来的一代女皇武则天,以及五个月能说话、四岁便会写文章的神童徐慧。

杨妃
管理这样复杂的后宫,仅有贤良淑德远远不够,还需智慧与手腕,而长孙氏凭借自身能力出色地完成了这一挑战,解除了李世民的后顾之忧。
事实上,长孙氏的才能与胆识早有体现。当年李氏家族在晋阳起兵,她在后方运筹帷幄,积极参与并做了大量工作。
唐朝建立后,储位之争日益激烈,面对父皇的猜忌和太子李建成的步步紧逼,李世民焦虑万分,长孙氏则润物无声地抚慰丈夫,积极化解各方矛盾。
她出钱购置礼物送给公公的妃嫔,从中斡旋,为李世民赢得宝贵时间。
玄武门之变前夜,她深知这是一场生死之战,于是从李世民身后走向众人面前,以温柔且坚定的目光抚慰将士们的心,从容鼓舞士气,将士们无不为其勇气所折服。最终,玄武门之变奠定乾坤。

长孙氏不仅是母仪天下的后宫典范,更是上马能助力战事、下马可辅佐治国的女中豪杰。她贤良、有才能、具智慧,在历代皇后中出类拔萃。她还精通文史,富有远见。
其兄长孙无忌为唐太宗立下大功,位列凌烟阁功臣之首,唐太宗屡次想提拔他,却遭到长孙氏的强烈反对。她不希望家族势力遍布朝廷,认为此举既能防止外戚干政,保证李唐皇室长治久安,又能保全宗族子孙。因此,在长孙氏在世时,长孙无忌一直处于闲置状态。
可惜她去世后,长孙无忌迅速被唐太宗提拔重用,在高宗一朝权倾朝野,最终落得自缢而亡、家族覆灭的下场。

长孙氏对家族命运的看法,联系到日后的结局,足见其非凡的远见卓识。
此外,长孙氏对唐太宗的忠贞令人动容。唐太宗登基后曾身患重病,长期无法康复,长孙氏悉心照料,昼夜不离左右。
见唐太宗久病不愈,她心急如焚,将一包毒药系在腰间,决心若丈夫离世,自己绝不独活。
《资治通鉴》记载:
“上(唐太宗)尝得疾,累年不愈,后(长孙皇后)侍奉,昼夜不离侧。常系毒药于衣带,曰:‘若有不讳,义不独生。’”
公元 636 年 7 月 28 日,长孙皇后病逝于长安立政殿,年仅 36 岁。
她临终前遗言薄葬,唐太宗遵照其遗愿,将她葬入昭陵,所用器物皆为瓦器,不用金银。
13 年后,唐太宗也葬入昭陵,最终与她同穴而眠。

长孙氏与太宗从少年结发,相互扶持走过 23 年,伉俪情深,在政治上亦相辅相成,真正践行了 “一与之齐,终身不改” 的誓言。
文本内容源自@小璐歌的视频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