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初期,蒙古势力虽被逐出中原,但其残余力量退居漠北,形成北元政权,依旧对明朝边境构成严重威胁。
明太祖朱元璋为消除隐患,多次派兵北征,给予北元沉重打击。1388年,蓝玉在捕鱼儿海大破北元,北元元气大伤,内部陷入混乱与分裂。

此后,蒙古诸部逐渐演变为鞑靼、瓦剌和兀良哈三部。鞑靼与瓦剌长期对立、相互攻杀,但又时常联合起来,南下劫掠明朝边境。
朱棣即位后,对鞑靼和瓦剌采取招抚政策,试图以和平方式解决边境问题。
然而鞑靼部的本雅失里和阿鲁台野心勃勃,不仅拒绝归降,还杀害明朝使者郭骥,彻底激怒了朱棣,为大规模军事冲突埋下了伏笔。

1409年,朱棣派往鞑靼的使者郭骥被本雅失里和阿鲁台杀害,这一公然挑衅的行为彻底激怒了朱棣。朱棣意识到,和平招抚已无法解决问题,必须采取强硬手段,以维护明朝的尊严和边境安全。
同年7月,朱棣任命靖难功臣丘福为总兵官,佩征虏大将军印,率领十万大军北征鞑靼。丘福作战勇猛,在靖难之役中屡立战功,深受朱棣信任。然而此次出征,丘福却犯了轻敌冒进的错误。

丘福率大军进入鞑靼境内后,急于求成,抛下主力部队,仅率领千余骑兵先行。在胪朐河,他击败了一些鞑靼游骑,并抓获了一名鞑靼尚书。
这位尚书谎称鞑靼主力就在前方三十里处,丘福信以为真,不顾副将王聪、右参将李远等人的劝阻,执意率部追击。结果丘福所率骑兵陷入了鞑靼的重重包围,全军覆没,丘福及王聪、火真、王忠、李远等将领全部战死。
胪朐河之战的惨败,让明朝颜面尽失,也让朱棣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为了挽回局面,消除北方边患,朱棣决定御驾亲征。

第一次北伐:
1410年2月,朱棣亲率五十万大军从北京出发开启首次北伐。大军出居庸关,经宣府、万全向漠北挺进,纪律严明,所到之处百姓箪食壶浆。五月抵达胪朐河,朱棣将其改名为饮马河。
在此明军抓获鞑靼间谍,得知鞑靼可汗本雅失里向西、丞相阿鲁台东逃。朱棣兵分两路,亲率主力追本雅失里。

在斡难河追上后,朱棣身先士卒,明军士气大振,猛攻鞑靼军,本雅失里防线崩溃,仅率七骑逃脱,部众被歼。
朱棣乘胜东进攻阿鲁台,在阔滦海子与阿鲁台军激战。朱棣识破其计谋,大败阿鲁台。阿鲁台落荒而逃,朱棣追至大兴安岭。
此次北伐,明军大获全胜,重创鞑靼主力,收复大量失地,鞑靼元气大伤,被迫称臣纳贡。朱棣威名在漠北远扬,明朝声威大振。
第二次北伐:
第一次北伐后,鞑靼元气大伤称臣,瓦剌却趁机崛起,首领马哈木野心勃勃,扣留明使、侵扰边境,严重威胁明朝边境安全。
1414年3月,朱棣决定再次亲征讨伐瓦剌。他做足准备,调集大军、备足粮草物资、精心选将。大军从北京出发,经宣府、万全向漠北进军,一路翻山越岭、穿越沙漠,抵达漠北。
六月,明军在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忽兰忽失温与瓦剌军遭遇。瓦剌军占据有利地形,欲与明军决一死战。朱棣冷静观察,制定作战计划。

战斗打响,他先派骑兵试探,诱使瓦剌军倾巢而出,随即令神机营发射火炮火枪压制,神机营火器威力巨大,瓦剌骑兵纷纷倒下。
在火力掩护下,明军骑兵、步兵冲锋,双方激烈厮杀。朱棣亲率精锐骑兵冲入敌阵,激励将士奋勇杀敌。
经过一天激战,瓦剌军溃败,朱棣乘胜追击至土剌河,斩杀瓦剌王子十余人,俘虏数千人,瓦剌元气大伤。但明军自身伤亡惨重,且深入漠北补给困难,朱棣决定班师。
第二次北伐虽重创瓦剌,却也让明朝认识到其强大实力,此后明瓦关系更紧张,边境局势依旧严峻。
第三次北伐:
在朱棣打击下,瓦剌势力暂衰,鞑靼的阿鲁台趁机恢复实力,再次侵扰明朝边境。1422 年,阿鲁台进犯兴和,杀死守将王祥,边境局势紧张。
朱棣决定第三次亲征惩戒阿鲁台。此次北伐并不顺利,阿鲁台得知朱棣亲征后,自知不敌,采取避而不战的策略,率部躲进大漠。

朱棣率大军在大漠四处搜寻阿鲁台踪迹,却一无所获。大漠辽阔、气候恶劣,明军补给困难,士兵疲惫不堪,朱棣无奈放弃寻找,决定班师回朝。
回师途中,朱棣得知兀良哈与阿鲁台勾结,便顺路打击兀良哈。明军突袭,兀良哈毫无防备,被打得大败。朱棣乘胜追击,俘虏大量部众,缴获许多牲畜和物资。
尽管明军在打击兀良哈时取得胜利,但此次北伐主要目标阿鲁台未被消灭,明朝边境威胁依旧存在。第三次北伐,朱棣未能达成预期目标,最终无功而返。
第四次北伐:
1423 年,朱棣得知阿鲁台又侵扰边境,决定第四次亲征。大军抵达漠北时,传来阿鲁台被瓦剌击败的消息。
朱棣觉得此时阿鲁台实力大减,是消灭他的好时机,便继续率军深入漠北。但明军在漠北搜寻许久,都没找到阿鲁台的踪迹。

影视剧截图
就在朱棣失望之际,蒙古王子也先土干前来归降。也先土干因与阿鲁台不和,被迫离开鞑靼,他久闻朱棣威名,便向明朝投降寻求庇护。
朱棣十分欢迎也先土干归降,封其为忠勇王,赐名金忠。金忠的归降让朱棣看到分化蒙古各部的希望,他想借金忠进一步削弱阿鲁台势力。
不过,此次北伐因未能找到阿鲁台,没取得实质性战果。尽管朱棣有些失望,但他并未放弃彻底解决蒙古问题的决心。
第五次北伐:
1424 年,阿鲁台再犯明朝边境,年事已高、身体欠佳的朱棣仍坚持第五次亲征。大军从北京向漠北进发,途中朱棣不顾身体,亲自指挥鼓舞士气。
但阿鲁台故技重施,避而不战,明军在漠北未寻到其主力。长时间行军作战,士兵疲惫,补给困难,朱棣无奈决定班师。

回师途中,朱棣病情骤重,于七月十七日在榆木川病逝,享年六十五岁,未能实现彻底解决蒙古问题的愿望。
朱棣五次北伐,虽打击蒙古势力、维护边境安全,却也耗费大量资源,对明朝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一定影响,其离世也使北伐行动告终。
北伐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蒙古势力,但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蒙古问题。蒙古地域辽阔,游牧民族机动性强,明军难以彻底消灭他们。
朱棣去世后,蒙古各部又逐渐恢复实力,继续对明朝边境构成威胁。仅仅二十五年后,就发生了 “土木堡之变”,明英宗朱祁镇被瓦剌俘虏,明朝的国势也因此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本文来源@老威观史的视频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