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汤的一生犹如一部波澜壮阔的传奇史诗,从寒门学子的艰难求学到官场的跌宕起伏,再到战场的英勇杀敌,他的每一段经历都充满了戏剧性与传奇色彩。

陈汤,出生于山东兖州的一个贫寒之家,家中穷困潦倒,生活举步维艰,甚至只能靠乞讨和借贷维持生计。但即便身处如此困境,陈汤对知识的渴望却如熊熊烈火般炽热。

他日夜苦读,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对学问的执着,积累了渊博的学识,练就了一手好文章。怀着对未来的憧憬和改变命运的渴望,陈汤前往长安求职。公元前 47 年,在富平侯张博的推荐下,他似乎即将迎来人生的转机,获得官职。然而,命运却在此时给他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
他因父亲去世未回家奔丧,被以 “不守孝道” 之名逮捕下狱。在以孝道为核心社会伦理的汉朝,此举无疑触犯了众怒,成为他仕途上的一大污点。尽管数月后经人保举重新出来做官,但这次事件让他深刻认识到,在官场立足,不仅需要才华,更要深谙并遵循社会规则。

汉宣帝刘病已时期,匈奴内部陷入了激烈的权力争斗,五个单于争夺王位,局势一片混乱。呼韩邪单于和郅支单于为寻求支持,都向汉朝示好,并送儿子到汉朝做人质。但二者态度截然不同,呼韩邪单于亲自到汉朝下跪称臣,郅支单于却仅在表面上臣服,内心实则对汉朝充满怨恨与野心。他不仅眼红呼韩邪单于在汉朝扶持下势力壮大,更是做出了杀害汉朝使臣的恶劣行径,随后畏罪西逃至康居,与康居王结成亲家,妄图借助康居的力量对抗汉朝。

郅支单于在康居的支持下,不断侵扰周边国家,势力逐渐壮大,对汉朝在西域的影响力构成了严重威胁。他的存在破坏了西域地区的和平稳定,挑战了汉朝作为宗主国的权威。汉朝一直秉持着维护边境安全、稳定西域秩序的原则,郅支单于的所作所为让汉朝不得不采取行动。
公元前 36 年,陈汤跟随都护骑都尉甘延寿出使西域。他敏锐地察觉到郅支城防守虽看似严密,但实则存在诸多破绽,认为 “郅支城这个地方好打得很,我只需要略微出手,千载功业唾手可得”。然而,甘延寿为人谨慎,坚持要先获得朝廷批准才能行动。陈汤深知朝廷决策过程繁琐,可能会错失战机,于是在甘延寿生病之际,果断伪造诏令,征调西域各国军队,准备对郅支单于发动攻击。

甘延寿得知陈汤的行动后,虽大吃一惊,但最终选择加入。汉军与西域属国军共计 4 万多人,兵分六路,向郅支城进发。在行军途中,他们遭遇康居骑兵抢夺乌孙百姓和牲畜,果断出击,不仅夺回被抢物资,还为军队补充了给养。抵达郅支城后,双方展开激烈战斗。郅支单于亲自披甲上城督战,却被汉军射中鼻子,士气大挫。
最终,联军攻破城池,郅支单于和 100 多人躲在内室被烧死,军侯代理丞杜勋砍下郅支单于的首级。此役,汉军共斩杀 1581 人,活捉 145 人,1000 多人投降。陈汤以果敢的决策和出色的军事指挥,成功消除了郅支单于对汉朝的威胁,那句 “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更是成为彰显汉朝国威的千古名言。

陈汤凯旋后,朝廷内部对于是否奖赏他产生了巨大争议。丞相御史大夫认为他假传圣旨,是大不敬之罪,不应给予奖赏。汉元帝虽内心赞赏陈汤和甘延寿的功绩,但面对匡衡、石显等人的反对,一时难以决断。好在刘向站出来为陈汤辩护,列举汉武帝时期李广利远征大宛的事例,指出陈汤此次不费汉朝一兵一卒,解决了大麻烦,是不世之功,且认错态度诚恳,应该重赏。最终,陈汤被封为关内侯,获得食邑三百户和黄金一百斤。

然而,陈汤并非完美之人。他在为官期间,被指做事没有规矩、贪财,攻打康居时抢夺的财物未如数上交,还谎告康居王送来的王子是假的,因此被汉成帝以欺君之罪逮捕入狱,差点被处以死刑。虽经太常大夫谷永辩护,最终仅被削去爵位,贬为普通士兵,但他的声誉已严重受损。
此后,陈汤虽凭借对西域局势的了解,在西域都护段会宗被乌孙围攻时,准确预测乌孙军队会自行散去,得到王凤的欣赏并重新任职,但他依旧没能改掉贪财的毛病,收取贿赂,还提出一些不靠谱的建议。

陈汤
最终,他相继被发配到敦煌、安定,受尽屈辱。直到临死前,才被允许回到长安。后来王莽上台执政,追封陈汤为破胡壮侯,他的儿子陈勋世袭为破胡侯,算是给陈汤跌宕起伏的一生画上了一个迟来的句号。
文章来源:直男文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