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11月14日,毛主席的结发妻子杨开慧于浏阳门外识字岭英勇就义,年仅29岁。
一个月之后,消息传到井冈山,毛主席极度悲伤,他在给杨老夫人及其亲属的信中这样写道:“开慧之死,百身莫赎”。
除此之外,毛主席还专门寄款为杨开慧在板仓老家修墓立碑。按照中国人的习俗,杨开慧牺牲之后,应该葬入毛家的祖坟才对,为什么毛主席却让自己的结发妻子葬在了板仓呢?
今天我就为大家来讲一讲这背后的故事。
一、初遇骄杨
杨开慧的父亲杨昌济是中国赫赫有名的教育学家,杨昌济先后留学日本、英国,1913年归国,并于湖南公立第一师范学校任教。
他思想进步,支持新文化运动,宣传《新青年》,主张民主与科学,这令杨昌济的身边很快就汇集了一大批思想进步的学生,其中就包括蔡和森、萧子升以及年轻的毛主席。
青年时代的毛主席非常好学,他经常与好友一起前往杨昌济的住所求教,这一来二去便与杨开慧相识。
后来,杨昌济接受了北京大学的任教邀请,举家迁往北京,杨开慧与毛主席也因此短暂地分离了一段时间。
然而,缘分这种东西冥冥之中自有天意,毛主席后来为赴法勤工俭学的同学们募捐,也来到了北京,由于他在北京没有什么亲戚,就只好暂住在恩师杨昌济的家里。
在此期间,毛主席与杨开慧在长期的相处中渐渐产生感情,一段美好的姻缘就此展开。
二、终成眷属
然而,世事无常,1920年1月17日,杨昌济病逝于北京德国医院。
临终前,他致信好友章士钊,向他推荐毛主席和蔡和森,信中这样写道:“吾郑重语君,二子海内人才,前程远大,君不言救国则已,救国必先重二子。”
从这封信我也不难看出,杨昌济是对自己的这两位弟子给予了厚望的。
由于杨昌济的去世,杨开慧和她的母亲、弟弟没有了经济来源,只好回到了湖南长沙。
在长沙,杨昌济的生前好友李肖聃慷慨解囊,令他们度过了最为艰难的时刻,杨开慧也进入长沙福湘女中选修班读书。
与此同时,毛主席在长沙创办了文化书社,但是由于资金短缺,前期运作十分困难。
杨开慧得知后,动员母亲将父亲去世时,他的生前好友所赠的祭奠金拿出一部分来,用于支持毛主席的工作,同时杨开慧也加入了文化书社。
那会儿的中国正是新旧思想对抗最为激烈的时刻,杨开慧也接触到了男女平等的思想,她认为女性也应该与男性一样,拥有相同的教育机会。
毛主席对杨开慧的这一思想很是支持,在他的鼓励下,杨开慧与其他5位女同学一起,毅然加入了岳云男子中学,成为了当时湖南省进入男子学校就读的第一批女学生,这一举动深深地触动了那些旧式文人脆弱的内心,很快就在湖南教育界掀起了轩然大波。
但是毛主席坚定地与杨开慧站在一起,他连发好几篇文章抨击男女不平等的教育问题,成为了杨开慧最坚实的后盾!
在这样的情况下,二人的革命感情更加深厚,1920年冬,杨开慧与毛主席结为革命夫妻。
杨开慧是伟大的妇女解放运动先驱,她的婚礼也一改旧式文化的做法,一不坐花轿,二不要嫁妆,三不要媒妁之言,以自由的意志与毛主席在一起,“不作俗人之举”!
结婚之后,毛主席与杨开慧的感情非常稳定,生活也非常幸福,二人育有毛岸英、毛岸青、毛岸龙三个儿子。
三、革命岁月
在与杨开慧结婚之后,毛主席的工作也越来越多。
1921年夏,毛主席与何叔衡一起共赴上海,参加中共一大,10月湖南的党支部成立,同年杨开慧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入党之后,杨开慧奋力工作学习,逐渐成为毛主席的得力助手,在她的帮助下,毛主席的革命工作得以有条不紊地展开。
1927年初,毛主席对湖南农民运动进行考察,杨开慧把大量的调查材料进行分类整理,工整地抄写下来,毛主席夸奖她是自己的“好秘书”。
3月,毛主席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在中共湖南区委机关报《战士》上首次刊登,随后又被苏共的机关报转载,这是苏共第一次转载中共的文章,足可见这篇文章的分量,这里面自然也凝聚了杨开慧不少的心血。
四、骄杨凋零
在大革命失败之后,举国都被白色恐怖所笼罩,大量中共党员惨遭反动派屠杀。
为了保存革命的星星之火,毛主席毅然前往湘赣边界领导秋收起义。
杨开慧则在党组织的安排下,带着孩子秘密潜回了板仓老家,在地下继续与反动派作斗争。
1930年10月24日,杨开慧在带着孩子前去看望母亲的途中被军阀的密探发现,第二天凌晨,密探带着80余人包围了杨开慧家。
当杨开慧被捕时,年仅8岁的儿子毛岸英死死抱住母亲,他虽然年纪小,但已经拥了保护家人的勇气,没有办法的密探只好把杨开慧与毛岸英一同抓进了监狱。
在监狱中,杨开慧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誓死不屈,她大义凛然地说:“你们要打就打,要杀就杀,想要从我口中得到想要的东西,妄想!”
当敌人威胁要将她砍头时,杨开慧这样说道:“砍头只像风吹过!死,只能吓胆小鬼,吓不住共产党人!”
当敌人逼迫她与毛主席脱离夫妻关系时,杨开慧斩钉截铁地说:“要我和润之脱离关系,除非海枯石烂!”
杨开慧的坚贞不屈极大地震慑了敌人,无可奈何之下,他们只好对其用尽酷刑,但是杨开慧至始至终都没有说出任何信息。
没有办法的敌人只好判处杨开慧死刑,在得知消息后,杨开慧说:“我死不足惜,只愿润之革命早日成功!”
之后杨开慧对年幼的毛岸英留下了最后的遗言:“孩子,我没有别的话说。如果你以后见到爸爸,就说妈妈没有做对不起他的事,说妈妈非常想念爸爸,我不能帮他了,请他多多保重!”
1930年11月14日,杨开慧于浏阳门外识字岭英勇就义,年仅29岁。当天夜里,杨开慧的生前好友冒死潜入识字岭,找到了她的遗体,然后将她运回了板仓老家,埋葬在棉花坡之上。
五、毛主席决定将杨开慧遗体留在板仓
在杨开慧牺牲之时,毛主席正在井冈山指挥工农红军战斗,由于敌人的重重封锁,这一消息直到一个月之后才传到井冈山。
毛主席得知后悲痛欲绝,于是给杨开慧的母亲及亲属写信,说道:“开慧之死,百身莫赎”。
此信后来通过地下党员被交到了杨老夫人的手中,能得到女婿的信件,可是说是杨老夫人在悲痛之中最大的慰藉。
考虑到女儿一人孤零零地葬在棉花坡上,杨母想让女儿在死后能有个归宿,于是修书一封,询问毛主席是否可以将女儿的遗体移葬至毛家的祖坟。
毛主席在收到这封信后,思索良久,最终回了一封信说道:“还是葬在板仓好。”,并且还托人寄去了给杨开慧修墓立碑的费用。
为什么毛主席不让妻子葬入毛家祖坟呢?
其实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不安全,由于旧式军阀非常迷信,在毛主席带领工农红军起义之后,他们曾经多次去韶山破坏毛家祖坟,他们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来断了毛主席的“气运”与“福荫”。
为了能够让妻子在身后获得安宁,毛主席只好拒绝了将其遗体移葬入毛家祖坟的请求。
虽然杨开慧最终未能葬入毛家祖坟,但是毛主席对杨开慧的爱与思念却从未消失。
1957年5月11日,毛主席为表达对夫人杨开慧烈士的无限深情,以及对亲密战友柳直荀烈士的缅怀,他在给烈士遗孀李淑一写的回信中赠送了她这样一首词: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此词后来收入于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12月版的《毛泽东诗词》,题目被改为《蝶恋花·答李淑一》。
如今在湖南省长沙县东乡板仓,杨开慧的陵墓经过多次修缮与扩建,更加庄严肃穆。
陵园占地1.3公顷,墓地坐西北朝东南,墓冢前有花岗岩石台阶,墓前有杨开慧汉白玉塑像。
墓顶由磨光汉白玉安砌成长方体,墓穴为混凝土结构,墓碑体由红砖安砌,磨光全黑大理石砌面,碑面用金色字体镌刻着毛主席手书《蝶恋花·答李淑一》。
墓地广场为花岗岩条石铺面,整洁美观,周围苍松挺拔,兰桂馥郁。
时光荏苒,杨开慧烈士的生命虽然早已逝去,但是她那不朽的精神始终在勉励着每一个中华儿女砥砺前行。
我们只有努力奋斗,为祖国、为人民发光发热,贡献出自己的全部力量,这才能不负那无数为国捐躯的英烈忠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