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叛、失信、残忍、自私,那些乱世之中,平民百姓的生存法则

历史控 2021-02-19 23:46:11

有句俗话说“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说的是验证一个人是否具备能力,光嘴说是不行的,只有放到相应的现实环境中才能验证。在很多文学影视作品中,我们经常看到乱世中,多数平民百姓经常能以民族大义为重,舍己为公。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今天要说的,就是真实发生在古代乱世中的一段故事。看看古代的平民百姓,在面对外族侵略,朝不保夕的环境下,是如何表现的。

五胡十六国时期是中国古代一段著名的乱世,同样也是一段民族苦难史。十六国前期,司马氏的西晋王朝刚刚灭蜀、平吴,一统天下,结束了汉末乱世。但西晋王朝的大一统局面并没有维持太久。由于晋武帝司马炎对后事的安排出现重大失误,自其死后,便爆发了无休止的政变,皇朝权柄在外戚和司马氏诸王间流转。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八王之乱。八王之乱断断续续持续了十六年。起初,这场乱局只限于王朝的统治阶层,并不祸及百姓。但随着政变规模的扩大,从都城洛阳的百姓开始,灾祸逐步波及了全国百姓。这场动乱极大打击了晋朝的政治、经济和统治基础,严重消耗了晋朝的军事实力和对边疆的控制力。于是八王之乱后期,公元304年,匈奴族领袖刘渊在左国城(山西离石县北)称王。同年,军阀李雄在益州割据称王。于此同时,晋朝周边的杂胡纷纷起兵反叛晋朝。这些少数民族长期受到汉族统治者的压迫剥削,积怨已久,所以趁乱起兵,大肆屠杀汉族百姓。中原大地烽烟四起,无数黄河以北的汉族士人百姓、豪门大族,举家南迁,这就是著名的衣冠南渡。而那些无力南迁,或者来不及南迁的汉族百姓自然就身处在朝不保夕的险境中。

没能南迁的汉族百姓也自然不可能坐以待毙,坐等着胡人乱军来劫掠屠杀。他们为了自保,自然而然团结起来,有的组成“乞活军”,由一个有能力的流民领导,占据一城或者一地,在乱世中谋求生机。而有的流民则依附在某个豪强或地主周围,修筑“坞堡”以自保。“乞活军”和“坞堡”这些带有军事性质的组织成了穿插在胡人统治区的汉人聚集地。照理说,这些“沦陷区”的汉人百姓应当是痛恨胡人侵略者的,应当是盼着南方的东晋朝廷北伐光复故土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公元317年,五十一岁的名将祖逖仅仅率领几百人的军队北渡黄河,开始北伐。那些盘踞在河南的“坞堡主”和“乞活军”领袖很自私,并没有给祖逖提供帮助。祖逖进驻淮阴后,只能自己招募军士,冶炼兵器。待祖逖准备妥当,准备发兵攻打后赵石勒时,那些沦陷区的“平民百姓”自私和反叛的一面便突出表现出来了。

坞堡主人张平、樊雅担心祖逖进军侵占己方利益,于是发兵阻拦祖逖。张平、樊雅只是北方沦陷区流民的一个缩影,他们名义上受东晋朝廷任命,但完全不受约束,毫无信义,随时会反叛。祖逖派人劝降不成,于是发兵攻打张平、樊雅,经过艰苦的攻坚战和巧施计谋后,祖逖终于打败张平、樊雅,在豫州站住脚。正当祖逖在豫州且战且耕,扩大战果的时候,他又见识了流民“失信”和“残忍”的一面。

当时祖逖下属有一只“乞活军”,这只乞活军的领袖名叫陈川,他曾经投降石勒,又曾经接受东晋朝廷任命。陈川见祖逖实力有限,于是背信弃义,带军队投奔石勒。祖逖得知后立即带兵追赶。陈川叛归石勒路上,他手下一名将领为祖逖说了一句好话,立即遭到陈川残忍杀害。后来祖逖截获陈川军队,并将之打败。

纵观祖逖北伐初期遇到的困难,并不是来自异族敌人,反而来自沦陷区,由汉族平民百姓组成的友军。换一个角度看,古话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这些身处乱世,朝不保夕的“乞活军”、“坞堡主”们,性命尚且难以保全,自然无法做到守信守礼、以大义为重。所以张平、樊雅、陈川等人的行径也就可以理解了。

0 阅读:7
历史控

历史控

读书先读史,读史读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