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氏是余姚慈溪最早登上历史舞台的世家大族。
两汉之际,虞竟①自东郡(今河南、山东两省交界处)南迁至会稽余姚(今浙江余姚、慈溪部分区域)。至东汉末年,此家族骤然崛起,凭借道德之范、事功之绩、学术之精以及强盛的宗族与雄厚的经济实力,巧妙周旋于各方势力之间,一举成为“江左豪族”。
在东汉末至唐中叶近乎四五百年的漫长岁月里,该家族之势力经久不衰。先后有二十余人载入《三国志》等国史正传,加之见于其他历史典籍的五十余人,总计七十余人在各类主流历史文献中留名。其中封侯者达七人,官至三公九卿者有十余人之多,一时风头无两,被郭沫若先生列为会稽世族之首。
这个虞氏家族分为西虞与东虞两支。西虞定居于余姚城西南的罗壁山区,东虞后来主要聚居在杜湖山虞家湾(今慈溪市观海卫镇鸣鹤杜岙村)一带。因唐开元二十六年(738)以前的数百年间,鸣鹤杜岙村地域隶属会稽郡余姚县,故而当时两地皆称会稽虞氏或余姚虞氏,而依当下之说法,则西虞为余姚虞氏,东虞为慈溪虞氏或鸣鹤虞氏。
鸣鹤虞氏居地分析
虞光
西虞一支乃日南太守虞国之后,东虞一支为其兄零陵太守虞光之后。光绪《余姚县志》载:“虞国墅,在罗壁山,汉虞季鸿(虞国之字)之别墅也。至晋而郗愔卜居之,有郗家池。谢灵云《山居赋》所云郗氏岙是也。虞国宅在绪山南,郦道元云宅为百官仓,即双雁送国归处,号西虞,以国兄零陵太守光居县东称东虞。”
北魏郦道元《水注经》载:“(姚)江水又东径赭山南,虞翻尝登此山四望,诫子孙可居江北,世有禄位,居江南则不昌也。然住江北者,相继代兴,时在江南者辄多沦替,仲翔之言为有征矣。江水又经官仓,仓即日南太守虞国旧宅,号曰西虞,以其兄光居县东故也,是地即其双雁送故处。江水又东径余姚县故城南,县城是吴将朱然所筑,南临江津,北背巨海,夫子所谓沧海浩浩,万里之渊也。县西去会稽百四十里,因句余山以名县。山在余姚之南,句章之北也。江水又东径穴湖塘,湖水沃其一县,并为良畴矣。江水又东注于海,是所谓三江者也。”《水经注》对于姚江东流入海的沿岸地理之描述,与今日之状况全然吻合。
文中提及西虞虞国宅在姚江旁,《县志》又载虞国宅在绪山南,虞国别墅在城南十五里之罗壁山上,表述皆甚为明晰。而对于东虞之虞光,却仅言“居县东”,便再无下文,且于《余姚县志》中亦难觅其他记载。须知余姚虞氏,以虞光东虞一支最为昌盛。自平舆令虞成、日南太守虞歆至名士虞翻、天文学家虞耸、虞喜、经史学家虞预,直至五绝名臣虞世南,名人辈出,本应大力宣扬,却言辞简略,着实令人费解。
故而可以断定虞光一支并非居于余姚县城之东部,而是居于余姚县之东部,即穴湖以东,姚江之北之区域。从穴湖、横河、原慈溪陆埠、车厩、丈亭等地出土的汉唐虞氏砖甓观之,东虞一支约在东汉晚期渐次往东迁徙,魏晋南北朝时期,已有分支定居于《句章摭逸》所载之杜湖山虞家湾。也唯有如此,方可解释缘何《余姚县志》寻觅不得的虞氏居地、遗迹会现于《慈溪县志》中。杜湖山虞家湾,处杜湖南部,于东汉初建武年间,杜湖已然形成,湖北为海,有埠头可通海而出。此地风光旖旎,交通便捷,适宜家族居住与休养生息。
虞翻
光绪《慈溪县志》有载:光为诩之后,《嘉靖志•虞翻传》云:“翻,诩之后,自上阳(今河南省三门峡市)徙宅句章(慈溪古称句章)。”言虞光是径直自河南迁至慈溪。王伯厚《四明七观》引《九域志》则曰:“鸣鹤之岫,二虞喜、荔兆焉”。谓鸣鹤风水甚佳,故而涌现虞喜、虞荔这般人才。《宋书•虞啸父传》:帝从容问曰:“卿在门下,初不闻有所献替,何耶?”啸父家近海,谓帝有所求,对曰:“天时尚温,鯯鱼鰕鲊未可致。寻,当有所上献。”言虞啸父居海滨,擅烹饪海鲜。《晋书•孙晷传》:“会稽虞喜隐居海隅,晷钦其德,聘喜弟预女为妻。喜戒女弃华尚素,与晷同志,人号为梁鸿夫妇。”言虞喜隐居于海边。虞喜因挟藏户口之故,遭县令山遐追捕,唯有逃至山北海边,方不易为人所寻。虞啸父、虞喜之家在海边,唯鸣鹤契合此条件。
光绪《慈溪县志》亦载若干位于鸣鹤的虞氏家族之遗迹,诸如虞都尉讲舍、孙定太夫人养堂、测天楼、虞徵士宅、东中郎宅、虞学士宅、虞鸣鹤宅等,不管是彼时所建抑或后人纪念性质之建筑,皆可表明虞氏确曾居于此地。虞翻实乃一位非凡之人,登绪山诫子孙宜居江北,想必是察见了姚江以北地广人稀之巨大发展空间,或许亦窥得近海可渔可航可进可退之地利优势。四百载后,伴随瓷业之兴起,鸣鹤杜湖边之埠头崭露头角,成为三北一带之重要码头与越窑青瓷集散中心——西埠头,而东虞一支于鸣鹤相继兴盛,亦印证了虞翻“居江北,世有禄位” 之预言。
鸣鹤虞氏的兴起与衰落
鸣鹤虞氏于东汉时始涉足政坛,然多任郡县长吏,其社会地位未臻高位。曹操征孙吴时,为策反江东士族,命陈琳作《檄吴将校部曲文》,虞光曾孙虞歆位列其中,足见当时虞氏之地位已受关注。然而,真正令虞氏家族声名大振者,乃虞光之玄孙虞翻。虞翻具谋略、胆魄与学识,乃文武双全之才,原系会稽太守王朗之功曹(郡守之主要佐吏,除掌人事外,亦参预一郡政务)。降孙策后,仍为功曹,然孙策“待以交友之礼”,虞翻对孙氏家族亦忠心耿耿,竭尽心力。曾劝诫孙策勿轻出微行,以防意外;逢险境时,护孙策于前开路;劝降华歆,孙策将其比作辅佐刘邦取天下之萧何,恩宠可见一斑。
建安五年(200)四月,孙策遇刺身亡,孙暠欲借机攻取会稽,与孙权争夺继承权。虞翻立场坚定,予以反对,终迫孙暠知难而退,为孙吴最高统治权之平稳过渡立下赫赫之功。但孙权继位后,虞翻因忠直之性格,始终未获重用,反倒屡屡遭贬,最终被发配至交州。直至虞翻身故,孙权方念及其忠心,擢升其诸子为官。虞翻有十一子,四子虞汜,因于拥立孙休时立功,获封散骑中常侍。散骑中常侍皆由高才英儒充任,入宫规谏过失,以备皇帝顾问,出宫骑马散从,职位显要,与皇帝关系紧密,已跻身政治权力核心。
其后虞汜因平定交趾、日南、九真、扶严等地,屡次升迁,被封为交州刺史、冠军将军、余姚侯。五子虞忠官任宜都太守,娶孙权族孙女为妻。六子虞耸,于吴国时任越骑校尉、河间太守,入晋后,封为河间相。八子虞昺,原为吴黄门郎,因善于应对,擢升为尚书侍中,地位尊崇。归晋后任济阴太守。此外,此支虞氏子弟于孙吴为官者尚有征虏将军虞察。
自虞翻获谴、家族发展陷入低谷,至重新振兴,虞氏于孙氏江东化之进程中历经波折。入晋后,鉴于当时优待世族之“中正”官吏选拔等制度,为虞氏家族发展提供了迅速崛起之土壤,鸣鹤虞氏人才辈出,族资门望大幅提升。在东、西晋至梁侯景之乱的约三百载间,此间诞生之官宦约占总数八成以上。史籍记载依“中正”官吏选拔制度入仕者有:虞潭,州辟从事主簿,举秀才;虞喜,诸葛恢临郡,屈为功曹,察孝廉、州举秀才、司徒辟皆不就;虞预,各有朋党宗人共荐(虞)预为县功曹;虞悰,州辟主簿,建平王参军等。虞荔还出任过东扬、扬州两州大中正之官职,而虞仡、虞啸父等则凭祖荫获职。其中之虞潭,外柔内刚,清正贞洁且有操守,实乃非凡人物。齐王司马冏任大司马掌政时,请其为祭酒,成为国子学之主管,后又出任
祁乡县令、醴陵县令。太安二年(303),张昌叛乱,虞潭独自起兵平乱。此后十多年,四处征战,相继平定陈敏、杜弢之乱,以军功受爵都亭侯、东乡侯,任庐陵太守、南康太守、丞相军咨祭酒,琅玡国中尉等。入东晋任屯骑校尉,又迁任右卫将军、宗正卿,掌管皇族事务。在其60岁后,协助平定王敦、苏峻之乱,事后历任尚书、右卫将军、散骑常侍、镇军将军、吴国内史等,封武昌县侯。晚年又任侍中、卫将军,改拜为右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七十九岁时去世,朝廷追赠左光禄大夫,谥号孝烈。
侍中是两汉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文武大臣加上侍中之类名号可入禁中受事,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卫将军掌握禁兵,预闻政务。开府仪同三司的意思是设置的府邸和进出仪式都跟三司一样。凭藉虞潭,虞氏奠定了在东晋的地位。虞潭子仡,官至右将军司马。兄子虞马斐(马斐 为一个字),历吴兴太守、金紫光禄大夫。王导尝谓虞马斐日:“孔愉有公才而无公望。丁潭有公望而无公才,兼之者,其在卿乎!”对其寄予极高的期望。子虞谷,位至吴国内史。其他还有伏波将军虞瑶,散骑常侍虞胄,历任会稽郡主簿、散骑常侍、著作郎等职,并在参与平定苏峻之乱后进爵平康县侯的虞预等,均居高官显位。
鸣鹤虞氏延续至此,以拥有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声望而论,已到达顶点。而且随着家族规模的扩大和经济实力的增强,开始对地方行政产生较大影响。如虞喜以藏户之罪应当执行死刑,但在虞氏家族的干预下,县令山遐反而免官。
因为虞氏早在东晋立国之初,就与龙亢桓氏建立了较为密切的联系,所以在桓玄执掌朝政乃至篡夺帝位期间(402—404),虞啸父得以历任护军将军、会稽内史等要职。惟其如此,当晋安帝元兴三年(404)五月刘裕起兵攻灭桓玄,虞啸父被就地免职。在刘裕当政之后,鉴于东晋“治纲大驰,权门并兼,强弱相陵,百姓流离”的现状,“大示轨则,豪强肃然,远近知禁”,虞氏家族也受到排挤与压制。晋安帝义熙七年(412),身为“权门”“豪强”的虞亮因“葳匿亡命千余人”而被诛杀,严酷的情形为六朝诸多士族所未见。这次家族打击之大以至于在刘宋一代中,虞氏竟然无一列入正史。
在历经四十余年的沉寂之后,虞啸父之子虞秀之,通过曲意奉迎吏部尚书庾炳之,得以仕为黄门郎。之后,虞氏家族因为支持萧氏篡宋建齐,又重新获得政治发展空间。如虞秀之之子虞悰,“初,世祖(即齐武帝萧赜)始从官,家尚贫薄。悰推国士之眷,数相分与;每行,必呼上同载。上甚德之。(宋顺帝)升明中,世祖为中军,引悰为谘议参军。……(齐武帝永明八年)上以悰布衣之旧,从容谓悰曰:‘我当令卿复祖业。’转侍中,朝廷咸惊其美拜。迁祠部尚书。出为冠军将军,车骑长史,转度支尚书,领步兵校尉。郁林王即位,改领右军将军,扬州大中正。兼大匠卿。齐明帝时为给事中,光禄大夫,寻加正员常侍。”
至粱代,鸣鹤虞氏家族入仕为官的数量明显下降,而且逐渐被政治边缘化。虞悰一支到此时已寂然无闻,而虞权一支继起,力量也较为单薄。虞权曾任梁朝的廷尉卿和永嘉太守;其子虞检,为平北始兴王谘议参军;其孙虞荔为士林学士,迁通直散骑侍郎,兼中书舍人;虞寄起家梁宣城王国左常侍。除虞权外,这些官职其政治角色和社会身份主要是御用的经师或文人,大多职微权轻,因此也不足以庇护家乡的宗族乡党,使后者不得不竭力巴结地方官,与晋成帝咸康初年山遐因冒犯虞氏家族而被迫去职的情形,不啻有天壤之别。
虞世南
入陈之后,虞荔兄弟虽分别官至太子中庶子、中书侍郎,然历时短促,权位不重。任职于陈氏政权的其他虞氏族人,诸如虞荔之子虞世基、世南兄弟,虞孝曾、虞绰父子以及仪同三司虞仲卿等,皆莫不如是。他们对于时政几无影响力可言,对于已然衰败的族势亦无力重振。至于聚居在故里的乡族亲党,历经侯景之乱等一系列社会动乱的摧残,致使族人大量迁徙,家族组织或许就此分崩离析。
隋朝统一南北,曾任职于陈氏政权的虞氏族人在历经仕途不畅与家境贫困的短暂煎熬后,随着隋炀帝的即位及其大力提携江南士人政策的出台与贯彻,得以在大业年间任职。在此期间,或如虞世基被委以重任,“顾遇弥隆”;或如虞绰与虞世南“常居禁中,以文翰待诏,恩盼隆洽”。至唐初,虞世南更是深得唐太宗的嘉许与进用,被誉为德行、忠直、博学、词藻、书翰“五绝”兼具者。死后赐东园秘器,陪葬昭陵,赠礼部尚书,谥曰文懿。虞世南长子虞昶,官至工部侍郎,娶司空房玄龄之女。女虞秀姚,嫁梁昭明太子五世孙萧鉴,萧鉴曾任唐太子(李承乾)的太子右监门率府长史,后袭封为兰陵县公。虞世基之孙虞逊为唐简州刺史。
这段时期,虞氏家族虞仲卿一支亦在悄然向上发展,虞仲卿子虞荷为银青光禄大夫,绵州刺史;孙虞哲,为通议大夫,醴陵县令;虞玄操为鄜州长史;曾孙虞照乘为云梦令;虞思隐为蔡州司户;玄孙虞从道为南平郡司马。而虞从道之子虞当,为沔州刺史,还是唐朝名臣第五琦的女婿。虞当子虞九皋,字鸣鹤。于唐贞元中(785 - 805)举进士后卒于长安。柳宗元为其作诔,称其为“传袭儒风,彪炳文史,克恭以孝,惟礼是履”,相与谥曰“恭甫”。其乡因此得名“鸣鹤”。
总体而言,除却虞世基,隋末唐初游宦京城的虞氏族人皆未获重用,即便与唐太宗颇为相契的虞世南,亦是终身徒负崇位而未掌实权。而且因虞世基等人仅以个人仕途为念,未曾用心于荐拔宗族乡党,或许亦由于当时政治体制、政权支撑力等外在环境的剧变,鸣鹤虞氏,不但未因个别族人的显达而于隋唐时期复兴,且在虞九皋之后,虞氏家族迅速衰落,于史籍中再难觅半点讯息,仅留存了一些传说与“鸣鹤”这一地名。
鸣鹤虞氏的家风与家学
鸣鹤虞氏的家风是允文允武,道德、事功、学术并重。
虞翻
首先论及道德。虞氏子弟大多秉性忠直,以德为本,不为外界力量所屈折,具“古之遗直”的风范。譬如虞翻“有高气”“亮直”“性疏直”;虞忠“贞固干事”;虞耸“进退以礼”;虞潭“清贞有检操”;虞喜“洁静其操,岁寒不移。研精坟典,居今行古。其志操足以激励世俗,博学足以阐明道义”;虞悰“性情敦实,与人交往,必定相互存问探访,亲疏关系皆有始终,世人因此称赞他”;虞荔于梁武帝时兼任中书舍人,“当时左右之任,多参与权要之事,内外机务,相互兼管,唯有虞荔与顾协淡然退隐,居于西省,仅凭借文史被知晓,当时号称清白”;其弟虞寄“年少时笃行仁德,即便仓促行事也必定出于仁厚,即便对待僮仆也未曾加以声色,至于临危守节,则言辞气概凛然,不惧怕白刃”;虞世南“博闻、德行、书翰、词藻、忠直,集于一身,兼具这五种美德”;
虞世基之子虞熙、虞柔、虞晦“等到危难发生,兄弟竞相请求先死”;虞九皋“传承儒风,在文史方面大放光彩,能够恭敬孝顺,遵循礼仪”。虞氏积累善行树立德行,深受儒家忠义思想影响的优良家风维系了家族的长久兴盛而不衰败。
其次是事功方面。虞氏子弟重视实际事务,积极建树功业。例如虞翻担任富春长时,孙策去世,“诸位长吏都想要出城奔丧,虞翻说:‘恐怕邻县的山民或许会有奸邪之变,远离城郭,必定导致意外。’于是留下来穿着丧服办理丧事,各县都效仿他,都得以安宁。”而且在夺取荆州时出谋划策从而立下大功。其子虞汜“凭借讨伐扶严的功绩被任命为交州刺史、冠军将军、余姚侯”。虞昺在晋军征伐吴国时持节都督武昌及以上诸军事,在济阴太守任上“抑制豪强扶助弱小,很是彰显威风”。
虞潭多次率领军队征讨,为东晋在江东立足立下赫赫功勋。任职地方时,赈济百姓,修筑沪渎垒来防范海盗。虞马斐同时具备孔愉的才能和丁潭的声望。虞寄“在职时简化繁琐苛刻之事,务必保存大体,官署之中,整日寂静安然”。即便是虞世基,在隋初也是工作勤勉,“正在撰写敕书,每天将近百纸,没有遗漏错误。其精细审慎到了如此地步”。虞世基显贵之后,虞世南“虽然同居一处却亲身践行勤俭,不丢失平素的事业”。虞元长“长剑高歌换素衣”“新授龙韬识战机”“ 万里往来征马瘦”。在担任中央和地方职务时都展现出了卓越的吏才,这种积极投身世间的精神无疑有助于家族的发展。
最后是累世传承且长盛不衰的文化传统。鸣鹤虞氏大多勤奋好学,并凭借学问与诗文入仕为官。例如虞喜“博学好古,诸葛恢临郡时,屈任其为功曹”。虞瑶“博学且见识广博,为当时所称颂。屡次升迁至伏波将军”。虞胄“好学而不懈怠。官至散骑常侍”。虞荔“博览典籍,擅长撰写文章。初任梁西中郎行参军,不久署理法曹外兵参军,兼任丹阳诏狱正。梁武帝在城西设置士林馆,虞荔于是制作石碑上奏,皇帝命令将其刻在馆中,仍然任用虞荔为士林学士。不久担任司文郎,迁升通直散骑侍郎,兼任中书舍人。”虞寄“好学,善于撰写文章……大同年间,曾有骤雨,殿前常常出现杂色宝珠,梁武帝观看后,十分欣喜,虞寄因而呈上《瑞雨颂》。皇帝对虞寄的兄长虞荔说:此颂文典雅裁制清拔,你家的这位才俊,将如何提拔任用?
”虞绰“博学且有杰出才能,陈左卫将军傅縡声名远扬,在世间看到虞绰的词赋,感叹对人说:虞郎的文章无可超越!在陈朝为官,担任太学博士,迁任永阳王记室。”“跟随出征辽东,皇帝停留在临海顿,见到大鸟,感到奇异,诏令虞绰撰写铭文。皇帝阅览后认为很好,命令有关部门刻在海上,其文辞一并流传于世。”虞世基“博学且具高超才能”, 陈中书令孔奂见到他后说:“南方的珍贵人才,就在此人。”名重一时的文坛领袖徐陵称赞他为“当今的潘岳、陆机啊。”并且“把弟弟的女儿嫁给他。”虞世基曾受陈后主召见创作《讲武赋》,因文采出众,受到嘉奖,赏赐马匹一匹。是隋朝诗坛的代表人物和领军人物。虞世基长子虞肃,“好学且多才多艺,当时的人称其有家风。
”虞世南 “精心思考不知疲倦,善于撰写文章”,“陈朝灭亡,与虞世基一同进入长安,都有很高的名声。当时的人将他们比作陆机、陆云。”后来被李世民列为宏文馆十八学士之一,与房玄龄共同掌管文书。《唐诗品》评价虞世南的诗“在隋朝则洗去浮夸,兴寄已高远;在唐朝则文思萦绕,不缺高雅之道。大概可以说是圆融整丽,四种美德具备,治世之音,领先兴起之人。”虞九皋“年少就能写文章,孝顺友爱,被乡邻的议论所推崇。”
鸣鹤虞氏自汉代零陵太守虞光起始,即以经学传家,即便在晋代玄学、南朝文学鼎盛之际,仍未因世风变迁而摒弃经术。虞光钻研《孟氏易》,而后传予子平舆令虞成,虞成再传虞凤,虞凤传虞歆,最终传至五世孙三国时期的虞翻。虞翻历经一番拓展创新与融会贯通,终著成《周易注》《周易日月变例》《周易集林律历》《易律历》等有关《周易》的著作。虞翻乃当时著名的学者,曾开设学馆授课,学生多达数百人,开启岭南一代学风。他著述颇丰,关于经学的还有《论语注》《春秋外传国语注》《老子道德经注》《太元经释文》等。东晋虞预喜好经史。
其兄虞喜则“专心于经传,兼览谶纬,乃作《安天论》以驳难浑盖”,著有《毛诗略》《周官駮难》《论语赞》等,显然承袭汉代学风之余韵。南朝虞荔年仅九岁时,随从伯虞阐拜谒太常陆倕,陆倕询问《五经》相关事宜共计十件,虞荔随问即答,毫无遗漏,由此亦可窥家学渊源。
定水寺远景
此外,鸣鹤虞氏注重对天文、地理、历史、科技的探究。例如虞耸于鸣鹤构筑用以观测星象的“测天楼”,历经多年观测,得出“天形穹隆如鸡子幕”的论断,并基于此撰写成《穹天论》;虞喜发觉岁差,并创作《安天论》,在天文学的发展史上皆占据重要席位。虞翻著有《川渎记》,记录全国的河流。虞世基总检我国首部官修地方志《区宇图志》。虞预著有《晋书》《会稽典录》《诸虞传》,虞绰著有《帝王世纪音》,虞览著有《虞氏家记》,虞世南著有《史略》《帝王略论》等史学典籍。虞荔有涉及工程力学的《欹器图》。
虞世南书《汝南公主墓志》
再有虞绰、虞世南参与编纂类书《长洲玉镜》;虞世南凭借一己之力完成我国现存最早且较为完备的大型类书《北堂书钞》;虞潭有讲述游戏的《投壶经》《投壶变》;虞悰“善于调制滋味,调和与搭配皆有方法”,对菜谱、食疗、海水产品的烹饪食用进行实践探究等,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其他鸣鹤虞氏还有擅长书法的传统。如虞龢著有《论书表》;虞绰“尤其擅长草隶”;虞世基“兼擅草隶”;
虞世南为初唐书坛的领袖,唐张怀瓘《书断》评价欧阳询与虞世南的书法道:“欧仿若猛将深入,时而或有不利;虞则似行人妙选,少有失辞。虞则内蕴刚柔,欧则外显筋骨。君子藏器,以虞为优。”族子虞纂、孙虞焕皆能承继虞世南的书法。虞世南的裔孙虞元长被许浑赞颂 “旧精鸟篆谙书体,新授龙韬识战机”,既精通包括鸟虫篆在内的各类书体,又具文韬武略熟稔兵法,实乃文武双全之人。
虞世南《孔子庙堂碑》
鸣鹤虞氏实乃当之无愧的学术世家,正是凭借学术文化,虞氏得以成为累世的士族。然而纵览虞氏家族的兴起历程,尽管门风侧重崇文,却始终未曾丢弃其尚武的传统,并且虞氏子弟在政治上的每一次崛起,无不以军功战绩作为依凭。鸣鹤虞氏的衰落起始于东晋末年,在席卷江左的人文风气的浸润之下,尚武传统渐次失落。子弟“不堪治国,唯大肆读书”,有的最终竟然专注于美食,如此便埋下了祸根。其次及至隋唐,科举制取代了“九品中正制”,通过世袭与举荐能够“坐至公卿”的根基产生了动摇并分崩离析。家族的政治权势低落,家族组织涣散,而更为深层的缘由在于,唐代迁都长安,国家的政治文化中心西移,虞氏家族所在的东南地区已然远离政治文化中心,他们再也无法近距离且快速地获取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优势,于是这个家族也就无可逆转地走向了终点。
注释:
①《元和姓纂》记作虞意,而《暨阳宜仁村虞氏宗谱》和唐《虞从道墓志》皆记作虞竟。《虞从道墓志》早于《元和姓纂》数十年,其对于家族始迁祖的说法应当更为可靠,故而此处记作虞竟。本文选自 2014 年 9 月《浙东望族鸣鹤虞氏》,参考了吴建伟、商略先生的相关文章。
来源:
慈溪乡贤研究会《乡贤杂志》—— 鸣鹤古镇位于宁波慈溪市观海卫镇南部,鸣鹤乃是一个千年古镇,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慈溪市当下唯一的省级历史文化名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