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张震两次请求退休,邓小平却说:协助江泽民再干3年

雅旋谈社会 2023-01-20 07:58:00

1985年,年近七旬的张震将军本打算退休,没想到中央却让他牵头创办国防大学。张震没有任何推辞,挑起了重担。

就这样,张震在国防大学担任了7年校长,在他任职期间,完善了军事教育课程体系,为国家源源不断地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

1992年,张震已经78岁高龄,自己的搭档、国防大学政委李德生被组织批准退休,张震也向组织提出了退休申请。

然而出乎他意料的是,邓小平在党的十四大之前竟然亲自找他谈话,让他进入中央军委担任领导职务,并且恳切地嘱托他:协助江泽民同志再干三年,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抓好。

邓小平的嘱托让张震颇感意外,自己年龄大了,精力有限,万一完不成任务,岂不辜负了党组织的重托?

然而,思虑再三,张震还是毅然挑起了重任,出任军委副主席。

那么,邓小平为什么要给年近8旬的张震压担子?在革命道路上,他们之间又有怎样深厚的革命情谊?

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张震将军传奇的戎马一生。

在战火中成长

张震是湖南平江县人,1914年10月出生。小时候家庭贫困,当红军队伍来到家乡,年仅15岁的他就毅然加入了红军队伍,开始了革命生涯。

由于年龄小,张震最初在红军部队中担任宣传员,当时正值国民党发动对红军的围剿行动,在炮火硝烟中,他经受住了考验,逐渐走上前线和敌人战斗。

1930年8月,张震因为作战勇敢,奋勇杀敌,在阵地上火线入党,正式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张振虽然没有上过学,但在炮火硝烟中凭借聪明才智掌握了熟练的战斗技能,加上他善于思考,善于总结,很快在历次战斗中脱颖而出。

1934年,已经成为营长的张震在应对敌人第五次围剿作战中,没有贸然进攻,而是派出联络员和敌人谈判,最终和敌人达成了“穷苦人不打穷苦人”的共识。

不仅如此,在张震的努力劝说下,在国民党军队内部还发展了几个内线,每当有敌情时,对方都会提前发出暗号通知。

有一次,虽然内线及时做出提醒,但国民党派出的兵力实在太多了,张震率领的红军营陷入包围圈中。

危急时刻,张震率领战士们和敌人殊死搏斗,打退了敌人多次进攻,直至最后弹尽粮绝。

就在张震准备和敌人拼刺刀肉搏时,接到了上级撤出战斗的命令。没想到在撤退途中再一次遭遇敌人,张震毫不畏惧,组织部队英勇作战,最终打退了敌人。

可是在战斗中,张震英勇负伤,不得不转移到后方医院救治。

那次战斗中,张震率领的部队成功吸引了敌人主力部队,为红军大部队转移赢得了时间。他的英勇精神获得了黄克诚的高度肯定。张震伤好痊愈后,黄克诚把他调到红十团担任作战参谋。

1934年10月,张震开始随部队一起走上了长征之路。长征途中,张震被任命为营长。就是在此期间,他参加了载入史册的湘江战役。

当时,国民党部队在湘江部署了大量兵力围追堵截红军主力部队,关键时刻,上级让张震率领第三营担任阻击任务,掩护主力部队撤退。

作战中,张震身先士卒、誓死如归,可因为敌人火力异常猛烈,三营损失惨重,有一半战士倒在了阵地上,最终他们凭借顽强意志阻击住了敌人,为主力部队转移赢得了时间。

在反围剿作战中,张震的军事能力得到了极大磨炼,让他的意志越来越坚定,逐渐成为人民军队一名优秀将领。

抗日战争时期,张震在河南驻马店地区率领游击队深入敌后同日军作战,为抗日战争做出了突出贡献。解放战争打响后,张震已经成长为华中野战军第九纵队司令员。

也正是从解放战争时期起,张震才有了和邓小平一起并肩作战的机会,也让他能更近距离仰慕学习邓小平身上的崇高风范和个人魅力。

并肩战斗的硝烟岁月

其实,张震早在红军时期就知道邓小平的大名,只是那时候革命队伍弱小分散,一直无缘相见。

1933年3月,为了更好应对蒋介石的围剿,红军进行了一次整编,张震所在的红三军团被拆分为三个师。

每次同国民党军队战斗,红五师官兵都格外英勇,无论多么艰难的环境,他们总能取得胜利。

当营长的张震逐渐从战友的口中找到了红五师战无不胜的“致胜密码”,原来红五师是邓小平曾经领导过的百色起义部队。

邓小平治军格外严格,尤其注重军队思想教育,每名官兵作风过硬、纪律严明。

从那时起,张震就格外崇拜邓小平。然而,红军部队面临严峻形势,各部队大多天南海北各自为战,他们始终没有交集。

直到1947年夏天,张震才有机会和邓小平并肩作战。

当时,为了形成对国民党军队的的全面进攻态势,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为了给刘邓大军转移提供掩护,中央任命张震为华东野战军西兵团参谋长,让他帮助刘邓大军清除侧翼的国民党军队。

张震深感肩上责任重大,因此他“凡事参谋,每出妙计”,有效清除了刘邓大军附近的骚扰力量,确保中央的战略目标完美实现。

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区后,各个野战军基本完成对国民党的进攻战略部署。一年时间里,解放军先后取得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胜利,由被动转为主动。

1948年11月,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开始全面进攻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仅用不到2个月的时间,就全歼了国民党黄维、邱清泉两大兵团。

截止次月中旬,只剩杜聿明集团在顽固抵抗。为了迅速取得全面胜利,淮海战役总前委召开了一次战役形势研判会,商讨下一步军事部署。

当时,张震担任华东野战军副参谋长,会议地点就在华东野战军司令部所在的蔡洼村。在这次会议上,张震再次有机会见到了邓小平。

担任总前委书记的邓小平在会上深刻剖析了当前所面临的的敌我形势。不仅如此,还睿智的分析了淮海战役胜利后渡江战役需要做的准备工作。

邓小平的高瞻远瞩让张震钦佩不已,又让他多了一分尊敬。

这次会议,张震有一个非常大的遗憾。当时会议结束后,邓小平、刘伯承等领帅拉着众人合影留念,但张震考虑自己职位不高,便没有往前凑。

事后,张震后悔不已,这是淮海战役胜利前最后一次重要会议,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纪念意义。

会议结束后,解放军于1949年1月6日,全面向杜聿明集团发起猛烈进攻,仅用4天时间就全歼了杜聿明集团,并且活捉了杜聿明。

2个月后,解放军开始全面筹划渡江战役,因为第三野战军司令员粟裕因为伤病临时离开岗位去济南治疗,所以担任参谋长的张震全面负责第三野战军。

渡江战役发起前,张震去向邓小平汇报作战行动方案,正是从那时起,张震才有了近距离和邓小平接触的机会。

在汇报沟通中,张震深刻感受到邓小平身上干脆利索的行事风格和果决判断的睿智。这让张震感触颇深,并决心向邓小平学习。

在邓小平和刘伯承等将帅的指挥下,解放军在极短时间内取得了渡江战役胜利,迅速占领蒋介石的南京总统府。

随后,解放军更是势如破竹解放了上海和西南地区。1949年,新中国成立,解放战争全面胜利。

新中国成立后,张震先后负责解放台湾各项准备工作,后来又被派到朝鲜战场。在此期间他和邓小平没有太多交集,但他时刻以邓小平为学习楷模,不断磨炼提升自己的能力素质。

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后,张震于1954年年底进入南京军事学院学习。那时,刘伯承担任院长,张震有了和老首长的亲密接触的机会。

一次闲谈中,他们谈到了邓小平。刘伯承启发张震,问他为什么邓小平从来没有进入军事学院学习过,为什么指挥作战那么果决睿智?

张震面对这一问题陷入深思,片刻之后,他回答说,邓小平同志指挥作战总是能做到知己知彼,根据战场形势变化,精准安排部署兵力。

刘伯承对张震的回答表示肯定,并且进一步启发他说,邓小平不仅能做到知己知彼,更重要的是他能运用辩证法,灵活机动用兵,这才是取胜的关键所在。

张震听了后恍然大悟,深以为然,更加深了他对邓小平的敬佩。

数次被点将担当重任

张震怎么也没想到,在此后的多个重要时机,邓小平都对他给予厚望,并且把重要职位交给他,让他担当重任。

1957年,张震在南京军事学院学习3年后,留下来直接担任副院长,协助做好学院管理工作。在副院长岗位上,张震一干就是五年时间。

5年后,1962年9月,上级任命他为院长。期间,张震始终高度重视向学院传授毛泽东军事思想,并且多次亲自上台为学院授课。

不仅如此,张震始终致力于推进院校教育改革,让军事学院更加正规化、现代化,为军队输送了大批优秀军事干部。

1970年,他出任武汉军区副司令员。正是在此期间,张震牵头负责了一项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工程,这就是举世瞩目的葛洲坝水利枢纽。

然而,到了1975年7月,张震突然接到中央命令,让他赶赴北京接受组织谈话。负责和他谈话的正是老首长、中央军委委员粟裕将军。

一番热烈的寒暄过后,粟裕突然严肃的告诉张震,中央军委准备让他担任总后勤部部长。这让张震颇感意外,因为自己在一线部队工作时间更长,很少有后勤工作经验。

可是粟裕接下来的话让他深感责任重大。粟裕告诉他,调他到后勤部是邓小平同志亲自点的将。

原来,邓小平考虑更加深远,国内虽无重大战事,但军队现代化建设急需加速推进,否则和西方国家的差距会越来越大。尤其是后勤现代化建设更加重要,急需有魄力、有思想的将领牵头。

关键时刻,邓小平想起了文武兼备的张震,因此把他从武汉军区调到中央军委,出任总后勤部长。

张震得知邓小平的深谋远虑,马上表示服从组织决定,坚决不辱使命。

在此后的数年间,张震在后勤部长岗位上,深入基层、偏远部队调研,认真听取专家建议,之后统一官兵思想,大刀阔斧的推进改革。积极学习国外先进经验,结合国家实际,制定解放军现代化后勤建设指导思想、任务目标。

经过五年努力,张震没有辜负邓小平的期望,在他扎实的工作下,解放军后勤编制体制、工资制度、战时保障制度等都得到进一步优化,极大开创了后勤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1980年初,邓小平看到张震卓有成效的工作,再次重用他,让他担任副总参谋长,抓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工作。

再次被寄予厚望,张震干劲十足。担任副总参谋长期间,他筹划组织了一次华北大演习,全面检验锤炼部队战斗力。

随后,召开全军参谋长会议,提出了推进军事训练改革和加强院校改革等诸多新举措。

在工作中,张震感到,军队现代化建设最急需的就是人才。因此,他向军委提出建议恢复军事院校教育,着力培养现代化军事人才。

他的提议受到邓小平高度重视。邓小平开始筹划一个重大军事领域规划,那就是筹办一所高等军事院校,并且想把这一重要任务交给张震。

可此时,已经年过七旬的张震身体开始出现了状况,尤其是战争年代留下的创伤开始复发,因此他几次表达想要退休的念头。

就在这时,邓小平再次点将,让他负责筹办国防大学。

当杨尚昆找张震谈话时,张震很为难。在他看来,军事学院政委萧克和政治学院院长兼政委的刘志来更适合担负新的国防大学筹办任务。

可是,杨尚昆直截了当告诉张震,中央决心已下,看中的就是他以往军事院校工作经验和超强的统筹协调能力。

张震思虑再三,再次答应了这次重要任务。很快,中央军委就下发正式命令,让张震全面负责国防大学筹建任务。

然而,在完成筹建任务后,本来想解甲归田的张震,却直接被任命为国防大学校长,而且一干就是七年。

七年里,张震持续推动教学课程改革,让军事教育和国际接轨,更加适应现代化战争形势发展,而且,注重培养学院一专多能军事素养,着力为基层军队培养更多复合型人才。

1992年,张震已经78岁高龄,他再次萌生退休想法,想把岗位空出来让更年轻的同志去担当重任。

于是在4月份召开的军委扩大会上,张震正式提交退休报告。

然而,这一次,邓小平再次点将,让他担任更加重要职务。

老将再出马

1992年党的十四大召开,这是党和国家的重大会议,不仅关乎改革开放持续推进问题,同时也将诞生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

会议召开前,邓小平对相关工作做了周密安排部署,其中重要一项就是中央军委副主席人选安排,而年近80的张震就是重要人选之一。

经过邓小平的推荐,张震顺利当选为军委副主席。做出这样的安排,邓小平有着更深远的思考,会议结束后,还专门亲自找张震谈话。

谈话中,邓小平亲切的问张震多大了,并且开玩笑说“你比我小十岁,还可以再干一届。”

接下来,邓小平恳切的嘱托张震,让他协助好江泽民同志抓好军队现代化建设,争取用3年时间,把各军领导班子建设好。

邓小平的殷切嘱托让张震格外感动,更深感责任重大。

晚年时,张震回忆当时情景:“小平同志深谋远虑、字字千钧,使我深切领悟到自己肩负的使命重大。为了不辱使命,我给自己立定了‘干实事,少出面,不越权’的‘约法三章’。其后5年间一直以此为诫。”

就这样,已经78岁高龄的张震再次抖擞精神,奔赴新岗位,勇担新使命。

在实际工作中,张震始终紧跟中央步伐,认真贯彻江泽民提出的军事战略方针。他从不独断专行,而是积极听取有关专家和基层意见,确保高标准落实好中央决策。对此江泽民给予高度肯定。

几年时间里,张震把精力放在提高军队现代化、信息化建设上,指导部队把作战力量、战场空间、时间和作战手段等制胜因素有机结合起来,发挥整体威力,切实提高人民军现代化作战能力。

为了让人民军队建设始终保持正确方向,他还积极借鉴彭德怀元帅等老一辈军事家的军事建设思想,狠抓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着重抓好爱国奉献教育、革命人生观教育、尊干爱兵教育和艰苦奋斗教育,有效确保了军队的凝聚力、战斗力。

1993年1月,中央军委召开扩大会议,会上张震着重对干部工作进行安排部署,这也是邓小平曾经交代给他的重点工作。

当初,邓小平找他谈话时,曾明确要求,要在全军范围内选拔一批40到50岁的年轻人把他们放在重要岗位磨炼,为军队现代化建设奠定人才基础。

在会议的讲话中,张震强调了三条用人标准,分别是:听党话、有能力、作风好。从那之后,这三条干部选用标准迅速在全军得以贯彻执行。

在张震的主持下,先是对各大军区领导进行调整交流,随后,补充了一批年轻有为的军级干部到各个集团军。

然而,在干部调整过程中,有很多议论声音,有的认为过分强调年轻化,有一定片面性,会引起其他老同志不满。甚至有身边的老朋友提醒张震,如果执行太急容易得罪人。

然而,张震却丝毫没有放松要求,严格按照邓小平和江泽民的规划落实。他对那些提醒他的人说,只要组织工作稳妥,思想工作细致,问题是不难解决的。

随后,各军级以下部队也全面按照中央指定的干部任用原则进行干部配备调整,一大批优秀干部得到提拔使用,让军队焕发了新活力。

和平时期建功勋

1995年,张震将军已经81岁高龄,但他却在繁忙工作之余经常到基层检查调研,看望一线官兵,了解部队建设实情。

在基层,张震有一个鲜明特点,对战士们格外和蔼,但对于领导干部格外严厉,看到问题总是当面指出缺点、毛病。

在基层调研中,张震总会在不经意间考察优秀干部,多方听取意见,做出客观准确评价。

同时,每到一处,他都反复强调要加强干部管理监督,在作风纪律上做表率。

对于基层发生的违法违纪问题,张震从不护短手软,着力维护纪律严肃性。

1996年夏天,华南地区遭遇台风灾害,不仅让基层一些装备受损严重,还带来人员伤亡。

当基层把情况呈报上来后,张震却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深入基层亲自调研,和干部战士一起查找原因,总结教训。

经过调研,张震得出结论,造成重大损失虽然有天灾原因,也有各级思想不重视、决策指挥不当的原因。

调研结束后,张震还专门向江泽民等领导专题汇报,深刻检讨基层存在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等问题,并制定了整顿改进方案。

担任副主席的5年时间里,张震几乎每年都有数个月在基层调研,很多人担心他年龄大,身体吃不消,劝他少跑一些地方。可张震始终认为,不下部队就不可能了解情况,就无法做出科学决策。

5年里,他几乎跑遍了全军部队、各个院校,甚至还多次到边境地区看望边防官兵。

在调研中,张震发现,由于军队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催生了很多贪污腐败问题。因此,他积极向中央建议对生产经营进行治理整顿。

1993年8月在江泽民的主持下,军队开始改革整顿,决定全面停止经营性生产。为了贯彻落实好军委的决策部署,张震又开始频繁到基层调研,了解情况。

在整顿全军生产经营的同时,张震积极鼓励各部队大力发展农副业生产,尽量做到自给自足。经过几年努力,基层面貌焕然一新。

在张震担任副主席期间,还完成了一件大事,那就是有力保证了香港按时回归祖国。其中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组建驻港部队。

为了确保在香港回归时,驻港部队能如期组建,张震多次去深圳考察营区建设,组织人员研究驻港部队管理规范和思想政治建设。

在他的努力下,1996年1月驻香港部队组建完成。同年6月30日进驻香港的陆军地面部队顺利地完成了防务交接,次月1日胜利完成了进驻香港的任务。

香港回归时,张震在电视机前全程观看交接仪式,看到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张震格外激动,他感慨的说道:“耄耋之年,见此盛况,不虚此生。”

1998年,85岁的张震正式退休。2001年,他专门去已经回归祖国香港和澳门参观,参观期间,还专门去驻港部队视察。

看到香港澳门的崭新面貌,张震老将军心潮澎湃,热泪盈眶。

2015年9月3日,101岁的张震将军因病在北京逝世。

张震将军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革命事业,80高龄仍不负邓小平重托,为军队建设事业立下了不朽功勋,他的丰功伟绩必将永远铭记史册。

编辑:天色渐明

责编:t

0 阅读:8

雅旋谈社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