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中医药大学,中医才能更好的继承和发展

鸿朗说健康 2024-11-25 14:40:41

我们建中医药大学的目的是什么?是培养中医人才的,是继承与发扬传统中医技术为人民健康保驾护航的。可是我们的目的达到了吗?我们古代几千年没有中医药大学,可是中医人才却代代辈出,从汉代“医圣”张仲景到隋代“辨析病因第一人”写成《诸病源候论》的巢元方;从唐代的“药王”孙思邈到宋代扁鹊医派的传人,发明的麻醉方药,是中医唯一流传至今的麻醉方法,被认为是中医麻醉学的始祖的窦材;从“金元四大家”到明代开创温补学派的张景岳;从清代温病学派的叶天士、吴鞠通到民国时期的中西医汇通学派的代表人物张锡纯,再到“京城四大名医”等等。我们哪一代没有名医?我们哪一代不是中医人才辈出?哪一代我们中医不是“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现在有了中医药大学,虽然所谓的中医专家、教授满天飞,可是能用中医看病的又有几人?

我们来看现在中医药大学的教育现状吧。现在振兴中医成了一项国策,可是人才匮乏,欲兴乏力。表面上来,中国有中医药大学几十所,每年毕业的大学生、研究生、博士有10万之多,几十年下来,也应该有几百万了吧,可事实上,今天真正从事中医行业的人只有80万,而能够临床的只有30万,而水平不错的恐怕只有3万。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医药大学一直都没有培养出多少合格的人才。

旧时一位中医郎中被老百姓接受并认可基本上都是靠口碑。他们一般是先给亲戚朋友、左邻右里看小病,效果不错,总结经验,不断提升医学水平,接着就有人找看疑难杂症,慢慢地医名传播,由近及远,由本村本地传播到外乡外地,最终成为有口皆碑的老中医。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看一个医生的本事,其实很简单,就是看他治病的疗效。

国医大师裘沛然曾说过:“国内中医院校培养不出来合格的中医,培养出来的简直就是废品,连庸医的水平都达不到;庸医也懂一些中医的汤药方剂的。可现在培养出来的学生,对中医的理法方药根本不懂,这是中医教育很大的失败,中医教育已走入歧途。”

全国著名老中医李今庸说:“中医药学的生命是临床疗效。一些人以牺牲中医临床疗效为代价,来换取对中医药学发展毫无裨益的动物实验结果,培养的博士生不能用中医思路看病,因而不愿看病,还名之曰‘研究型人才’。”目前学院制的西化教育,被九旬高龄的国医大师邓铁涛指为一只“病鸡”,“病鸡如何能生出健康的鸡蛋?中医教育就是这只母鸡,不中不西,怎能培养出纯正的中医接班人呢?”

广东省中医院的一位师承弟子难过地说:“前些日子,别人委托我看了一些博士生答辩的论文,我说不出话来。我只能说这些毕业出来的博士没有几个能看病的。这是铁一样的现实!中医的教育是失败的。”

国医大师张灿玾教授也曾痛苦地说:“我们这些老中医私下里在一起聊天时常说:‘我们是一代完人’,也就是说,我们是一代完蛋的人。”过去几千年来,中医的培养主要是师承和自学,虽然没有专业化的培训,但代代出名医,朝朝有发展。而现在中医开始采用大学模式来培养中医,中医则是一代不如一代。

中医在现代的院校教育,本意是好的,我们多数人对于它的期望也很高,渴望借此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中医师,熟练灵活的运用中医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但实际上来看,这个期望过于理想了,河南国医医学研究院表示,中医高校毕业的本科生甚至是寒窗苦读了十余年的博士生,还是未能入中医的门,不会看病,那么中医现代化的教育到底失败在哪?其实,院校时期的理论教育,还是使得学生知道了阴阳五行、藏府经络,知道了四诊方法,知道了将近十种的辨证理论,知道了常用中药的作用和历代经典方剂等知识的,这些也是中医人成长的必备基础之一,这类中医学术框架的通识教育,是可以大规模复制的。所以说从这一点上来看,中医院校的教育还是起到了普及作用的。

那么为何说院校式的毕业生,十年寒窗却百无一用呢?其实原因很简单,那就是不管中医学士、还是中医硕士甚至是中医博士,他们中间,会利用正统中医技术来看病的人,寥寥无几。因此也有一种说法叫做:民间中医看不起中医博士,虽然高学历的中医毕业生,可以在学术、科研上更有发展,但中医归根结底,还是一门看病的技术。

从中医本身的人才成长机制来讲,就决定了现代通行的院校教育模式,无法培养出合格的中医师,虽然他们有着丰富的理论基础,不过一旦到了临床实践上,就不行了。河南国医医学研究院表示,完成了通识教育后,只是具备了理论基础,和真正的临床还有很大的距离,而这两者之间的鸿沟之大,超乎想象。

古往今来,我们能够发现,名医的后代往往更容易成名医,而至于宗师级的人物,更是大多具有传承背景。没有任何医学传承背景,若想依靠自学,或者普通的高等教育,想在中医这条路上走得更远,往往难度较大。国医大师张磊曾言,学中医,有形的东西好学,因为经典的方子是一定的,而跟师学习,是学无形的东西:同样是逍遥散,量不一样,效果不同,如何辨证加减,就是要学这个。大师在这里提到的一点,是中医师承教育的关键,那就是辩证的思维模式,辩证思维的过程,就是将理论框架与实践建立互通的桥梁,这样才能填平两者之间的鸿沟。

对此《人民日报》也发表文章说《下一代中医在哪里》:据不完全统计,我国西医从业人数约550万人,而中医只有40万人左右,比20世纪50年代减少了20%。目前,我国主要是一批50岁以上的中医苦撑危局,有志于中医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中医正陷入一场前所未有的“传承危机”。

中医高等院校是中医人才的摇篮。然而,即便是在这里,中医教育也面临着西医化的命运。 学生1/3时间学西医,1/3时间学外语,1/3时间学中医,已经成为普遍现象。 一些中医经典课程不断被删减,甚至沦为选修课,而西医理论却日渐强化。 很多学生外语和计算机水平很高,中国传统文化修养却很差,有的读不懂《黄帝内经》、《伤寒论》,有的甚至连基本的药性赋、汤头歌诀也不会背诵。 更可怕的是,受教育层次越高,离中医特色越远。 很多中医研究生不在中医理论基础及临床实践上下功夫,而是按照西医的模式,研究细胞和分子,做大量的动物实验。

说是“中西医并重”,实际上是“重西轻中”。 结果,很多学生毕业后既不懂“望闻问切”,也不会开方配药,名为中医,实为西医。 一些专家尖锐地指出:“ 现代中医教育把学生变成了中医不精、西医不通的半成品,培养了一批中医的掘墓人。”话虽偏激,却不无道理。

相对于西医而言,中医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发展问题,而是生存问题。 有人断言: 如果中医不能薪火相传,随着老一代中医纷纷故去,中国将只能成为教科书上的“中医故乡”,甚至连中医人才也要从日本、韩国引进! 倘真如此,我们将愧对祖先!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古代的扁鹊华佗早已远逝,下一代的扁鹊华佗又在哪里?思古观今,谁又能不为中医的命运忧心忡忡呢?

2006年10月24日《瞭望新闻周刊》上一篇题为《中医教育培养中医的掘墓人》一文中说:据了解,我国中医院校每年招收几万名学生,但培养出的真正中医并不多,有中医科研成就者很少,名中医更是罕见。中医药战略研究课题组调查认为,这是中医院校教育严重西医化的结果,大部分老中医也持此看法。

对32所中医院校的调查显示,学生约1/3的时间学习西医,理化知识与西医理论丰富,但中医理论基本训练严重不足。英语、计算机等公共课程占了1/4。历来被中医大家所重视的中医经典学习课程不断被删减,甚至成为选修课。中医教学中掺杂“牵强附会”的西医学诠释内容越来越多,很多学生基本看不懂中医古籍。中医科学院的一位教授介绍,由于课程设置和考试关系,他的21个研究生的外文和计算机水平都很高,但却读不懂《本草纲目》的《序》。

在技能培养上,学生要做很多动物实验,但对中医的望、闻、问、切等临床功夫训练不足。毕业后,多数学生不大会用中医理念看病,大多转行西医,或名行中医实以西医为主。中医药学研究生,大都不是在中医理论基础及临床诊疗水平上提高,而是按照西医的教育模式和标准,提出硕士做到细胞水平、博士做到分子水平才能毕业。不少中医硕士、博士并不会用中医理论与技能看病。

调查显示,现行中医院校的教育模式正在把学生培养成中医不精、西医不通的半成品,成为中医的“掘墓人”。他们利用一知半解的中医和西医知识,否定中医的科学性;或利用一些时髦的标签语言来阐释并未真正理解的中医理论。而中医院校将中医、中药、针灸等设为相对独立的专业,医不识药,药不懂医,如此割裂水乳交融的中医医学和药学,结果造成学生知识结构上的“残废”,中医、中药、针灸的作用都难以充分发挥,甚至很难维持原有水平。

我们国家花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来办中医药大学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继承和发扬中医,是为了用中医来解除人民病痛,为人们的健康保健护航的,可是我们的这个目的达到了吗?没有!中医药大学不仅没有培养出合格的中医,反而是培养出大量的中医掘墓人,很多莘莘学子报着很大的希望来中医药大学学习,他们花了几年功夫来学习,结果连个治感冒的方子都开不好,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反思吗?

我们不得不正视的是,当前的中医教育似乎走入了一个误区。正如郝万山教授所言,中医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能够治病的医者。然而,现今的中医药大学中,中西医知识的比例分配似乎并不合理,学生在短短四年的时间内需要同时学习大量的中西医知识,且实习地点又多是西化严重的中医院,这无疑加大了学生的学习压力,也削弱了中医教育的纯粹性。

此外,中医教育中的导向问题也亟待解决。中医药大学应当培养的是能够灵活运用中医理论进行临床治疗的医者,而非空谈理论或沉迷于西医课程的学生。然而,现实却是,许多中医学子在学习的过程中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临床实践的重要性。他们追求的往往是职称地位,而非真正的临床治病能力。

那么,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该如何解决呢?我认为,回归传统,重视临床实践,是中医教育走出困境的关键所在。传统的中医教育注重实践,学生在学习的初期便开始接触临床,通过跟随老师抄方、观察治疗过程等方式,逐步熟悉并掌握中医的诊疗技巧。这样的教育方式,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医理论,更能够培养他们的临床实践能力,使他们真正成为能够治病的医者。

当然,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还需要对中医教育进行一系列的改革。首先,我们需要调整中西医知识的比例,让中医教育更加纯粹和专注。其次,我们需要加强临床实践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最后,我们还需要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引导他们将学习的重心放在临床治病上,而非仅仅追求职称地位。

中医有其精髓所在,在古时候都是师徒值传承,传内不传外,这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在这种模式下,徒弟会学的很专,而且能够继承师傅的衣钵,理论体系、临床经验都会比较丰富。而这样的模式,也是中医无法大面积发展的原因。而现在呢?虽然大学普及,但大多数的大学教育却都是放养式教育,真正学到精髓的,也只有那百分之二,甚至是千分之二。

中医药大学该不该取消,国医大师邓铁涛早就说了“学院派中医是中医的掘墓人”,著名中医关庆维说:每次和大学生去开会,他们都会带我们去展览室参观。讲解员一提到中医中药,就是降血脂的,这让我感到很可怕。

现在教育出来的药学家,基本都是用分子生物学的概念去引领中医中药学发展。从这个体育当中,你看着所有的学子们都朝着这方向走的时候,你确确实实感受到了中医中药的消亡。

教育不能他读了很多书,但是你也不能说他的理论就学的如何好。其实现在孩子学习中医的时候的整个课程设置,2/3都在学西医和外语,1/3的时间其实才学中医。

中医里要对经典著作的教育,还有学子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背景的疏离和陌生,导致中国文化的价值取向都不了解。去了这个背景以后,再学中医,其实是很难学成的。所以这么多年来,中医中药其实是处于一种停滞和消亡的状态。

国家建立了那么多所大学,然后那么多学子苦苦的学,学完了以后自己对中医中药都不信了。而且向那个植物药学,向西医文化价值取向去妥协。西医在降血脂,他也降血脂,西医在降血压,他也在降血压,西医在扩张血管,他也学利尿去。这种思维模式怎么能成为中医呢?

其实是变成了一个西医文化的一个附庸了。所以真正的中医文化没得到弘扬和发展。

现在的孩子在学校学的都是在怎么样治病,而且很多教材里边和书本里都在以病统证。所以孩子最初走向临床的时候,都是在给人治病。然后也受那个化验单的左右,知道吧,那个实验室物理诊断,化验诊断是帮你诊断出什么病,然后我们用中药怎么样去治这个病,这个病恢复有几个证型,然后我们拿几个证型的方子怎么样套这个病。

其实这个对病的认识,其实是西医的一个角度,病原体或者是组织器官的实体改变,然后药物治不好,其实就割除的这这么一种战争模式。

然后呢很多人也在用中药去在人体实施战争,然后去对抗疾病,对抗病灶。所以很多人在用重要的功法之品去跟病毒啊病体啊去战争,去克敌,这是一个第一个层次要跨越。

然后这个跨越时间其实是很长的,如果要没有一些比较高层次老师指点,很多人一生都在这个体系当中跨越不出来。

南怀瑾大师曾说过:凡欲为大医……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并须精熟,如此乃得为大医。若不尔者,如无目夜游,动致颠殒。……又须涉猎群书,何者?若不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不读三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读诸子,睹事则不能默而识之;不读《内典》,则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不读《庄》《老》,不能任运体真,则吉凶拘忌,触涂而生。至于五行休王、七耀天文,并须探赜。若能具而学之,则于医道无所滞碍,尽善尽美矣!

中医学是根植于中华文化这一沃土并孕育、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它是形象思维的产物,讲究天人合一;而西医学是以古希腊的科学、哲学为基础产生的一门学科,深受逻辑思维的影响,重实体而轻功能,两者大相径庭。

中医学生应该摈弃西医的思维,用传统中医的形象思维方式认识世界、认识自然,也就是需要坚持中国传统哲学为核心的中国文化,如儒家、道家、阴阳家的理论以及阴阳五行学说,坚持整体观念 、辨证论治来看病,太多的西医理论知识极不利于这一过程 。对于他们来说,传承的意义大于引进!

要求每一位中医学工作者熟练掌握两套医学体系去从事临床工作是不现实的,这样很可能会造成“中不中、西不西”,并且很容易使得中医医师在临床丢失中医学的基本特色 。

古之习医学者,必以《灵枢》《素问》,《内》《难》二经为其初基,再次而研习《伤寒》《金匮》《本草》《脉诀》,然后博通群籍,融会诸学,方可以言医。

多年来 ,中医教育中的问题还在于课程设置有很大的问题 ,没有严格遵照中医药学的知识结构体系来设置课程,古代很多半路出家的名医,都是学富五车的大儒,然后熟读医典,方有大成。

所以扎实的古文学基本功是必不可少的。中医学生必须泛读中国古代史 、古代哲 学 、古文 、道家儒家学术、易经等,尤其对《易》学不可不精!不通“易”则不可能精通中医,现在的学院派,虽然有文凭有资质,但是连“神”都不信其有者,是摸不到中医的门的。

有人说,现在的中医高等院校的中医教育名存实亡,已严重西化,大学中医中药专业教育,培养出来的是一批又一批的中医掘墓人!

现代高等教育体制下中医中药专业的教育内容的设置,完全不符合传统中医中药的实际,变成了严重的水土不服。中医高等教育的课程安排,完全背弃了传统中医大量熟读经典、坚持长期实践、系统辨证论治等等方面的内在本质。

从宏观角度来讲,修习中医其实是进入一个修行境界的开始。李时珍在《奇经八脉考》中有:“内景隧道,唯返观内视者能照察之”。古人对经络和气的体验,包括对药性的了解以及气味归经,都是通过内证内观和直观体验记录下来的经典。如果没有修行的能量和智慧境界,是不可能成为高明的中医师的。

很多有名的针灸师,都有对自身经络气血的体认,对气血的运行了然于胸,这是从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的重要一步,反观目前的中医院校的毕业生空有文凭,没有基本的学术修养和感性认识,甚至内心里根本就抵触中医理论,如何能治好病呢?

中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其脉象 、病证都只有在临床中去体会 ,其治疗也只有在病人病情变化中去进行,离开了临床 、离开了病人很难体会中医的精髓 。

自上世纪 5O年代 以来,学校教育成了中医教育的主要形式 ,现在无论是独立设置或西医院校中的中医专业全都是按照西医模式来进行中医教育 ,这实则是忽视了中医的特点,长此以往对中医是极不利的。

事实上已经明显地反映出这种不利 ,学校教育出不了名医,更 出不了大师。不少的有识之士感到现在中医界是高学历 、 高职称的不一定看得好病 ,而看得好病的不一定有高学历 、高职称 。

现在高校中5年的学习,前4年都是在课堂里学习理论 ,完全脱离临床 ,脱离病人 ,加上部分教师本来就不熟悉临床 ,在这种情况下 ,学生能够学到多少真正的中医知识呢?试问,弦 、浮 、迟 、数等脉象是在一个五六十人的课堂中教师讲得清 ,学生体会得到的吗?内外因引起的病证是在这样的课堂里教师讲得清 ,学生体会得到的吗?等等 。第五年去医院实习 ,也只是蜻蜓点水。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家号召大办农村合作医疗,期间至少有一百五十多万赤脚医生活跃在广大的农村基层,为几亿农民群众医疗保健提供优质服务。这些赤脚医生,有相当大的部分是来自民间中医世家的传人和自学成才的中医爱好者。只经过中医和西医基本知识短期培训,然而经过二十几年的大量医疗实践,相当部分农村赤脚医生变成了中医高手,就是对医疗界最为头痛的各种疑难杂症,不少赤脚医生也是妙手回春,手到病除。

还有一些百年中医世家,子承父业,一代代传承下来,懂事开始就灌输中医理念,由老一辈手把手教,成为了隐世的高人。实践证明,“师承”这种培养方式历来证明是最适合中医的。

中医教学,呼呼保持中医学 的“纯洁性 ”,让中医学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理论有充分施展的空间,急需培养出一大批优秀人才,才能真正起到“传承传统中医”的目标,方能挖掘中医学宝藏。

日本中医为什么发展得好!是因为日本国民形成了一种传统,那就是慢性病看中医,急病看西医。由于绝大多数都为慢性病,日本人90%以上有病都是首选中医,正是有了国民的支持,日本中医药产业才借助国内市场迅速发展起来。中国的中医为什么发展得差!是因为代表着中医形象的那帮人,治病疗效强差人意,使国民觉得中医不科学,是骗子,最终抛弃了中医,没有了国民的支持,中医江河日下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对国民来说,它才不管什么中医或西医,能治好病就是好医学,治不好病都是坏医学。日本为什么几十年前开始大力发展中医,就是西医对慢性病无能为力,而中医对它们有较好的疗效!欧美各国为什么也开始重视中医,就是看到了中医治好了西医治不好的疾病。比如英国,中医第一次大发展就根源于中医治好了西医治不了的皮肤病,进而被英国主流媒体,例如《卫报》《观察家》、BBC等竞相报道,其中英国电视台BBC1收视率最高的节目EQD在黄金播放时段,用半个小时报道了中医成功治疗湿疹的事件,进而使中医在英国打开了市场。

中医在中国几千年来经久不衰,原因就在于疗效,它使中国人经受了恶劣疾病的考验,从而持久地存在下来。

西医的缺陷是显而易见的,它把病因单调地归于局部的细胞病变,其实,细胞病变根本不是病因,而是疾病的结果,因为细胞相对于它所依赖的组织液环境来说,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它之所以病变,并不是细胞的原因,而是整体的管理出了问题。不知道去恢复整体的管理,只是一味地归罪于局部的细胞,即使消除了一些表症,也是治标不治本。

与西医相比,中医对病因的认识更科学,它把疾病的外因归于人与自然的矛盾激化,疾病的内因归于不平衡引起的整体管理失控,而中医就是一门恢复人体管理的学问,因为按照中医总结的“整体决定局部”的大自然规律,我们不用看什么病名,只需要看整体不平衡的关键点在哪就行了,只要恢复了整体的平衡,整体的管理就恢复了,病变细胞就会在整体力量的控制下改邪归正。

现在我们的中医正宗不是历史上的中医,而是经过西医改造过的科学中医,病因也不是整体的管理出了问题,而是也归罪于局部的细胞,治病也不是恢复整体的管理,而是病药机械对应。如此一来,变成了西医的附属品,不用说,治病也象西医一样,不仅治标不治本,而且对待疑难杂症无能为力,中医的优势全丢了。

0 阅读:0

鸿朗说健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