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年与学问》中,作者唐君毅说:学问之道,本不限于读书。德行的修养,内心的开悟,是一种学问。
当一个有学问的人,只会读书,而看谁都不顺眼,是一场灾难。
看人顺眼,是灵魂深处的修养,而最好的修养,是欣赏别人的优秀,用书中的滋养,拥有人情世务的洞达。
会读书,读好书,用书中的道理来践行生活,才是最好的修养。
看别人不顺眼,是因为读书不够唐君毅在《青年与学问》中提到:千万不要以为我们不读书,只凭我们有天赋的聪明智慧或思想能力,真可直接去读自然宇宙人生社会这部大书,而自己读书其深微广大的意义来。
对于社会这部大书来说,看起来容易,实则难懂。
有这样一个故事:
小陈在单位看谁都不顺眼,不是嫌弃小张太拖沓,就是嫌弃小李话不中听,要么是嫌弃小王只会巴结上司。
整天满腹牢骚,似乎除了他自己,谁都有问题。
因为看别人都不顺眼,也让小陈越来越愤慨,觉得别人都一身毛病,埋怨来埋怨去,最后自己跟谁关系都处不好。
很多时候,我们和小陈一样,只是看到别人的问题,而看不到自己的问题。
在心理学中小陈的这种思维就叫人格失调症,也就是把所有的问题都推给别人,而完全看不到自己有什么问题。
读书是一面镜子,可以照见别人的优点,也可以照出自己的缺点。
透过书籍,涤荡心灵之镜,通过读书增加思维的广度以及思想的深度。一个人只有走过他人已走过的路,才能走得远。
同样一个人只有思想过前人所思想,才能进步得最快,读书不止是做学问,更重要的是以心灵之镜,增加修养,透视自己。
看别人顺眼,才是最好的修养读书要活看,不要死看。做人一定是,要相信他人的话,要看别人顺眼。
一个人越是看别人顺眼,这个人越能成大器。
看别人顺眼,其实就是看自己顺眼。人眼里的东西,往往都是镜映,你眼里有什么,才会看到什么。
在《天道》中丁元英是一个很厉害的人,但他却没有一点架子,哪怕是对见利忘义的叶晓明和刘冰都很顺眼。
为了帮助叶晓明和刘冰,丁元英没有收一分钱,纯粹扶贫性质帮助他们,但这两个人却一再怀疑他的出发点,遇到一点点有损自己利益的事,立刻想要跑路走人。
换成其他人,遇到这种忘恩负义的人,都会特别生气,但丁元英表现得特别淡定,只是说:这是你们自己的事,想清楚了就好。
一点没有因遇人不淑而觉得看这些人不顺眼,这才是丁元英好的修养和大器之处。
器之大,在其能容物,人心之在,首先表现于其能信与愿信之量。
对于丁元英来说,他读了很多书,自然气度和思想跟一般人也不同,从书中悟道,再从悟道中开悟。
看别人顺眼是悟,是疑后的开,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菰蒲深处疑无地,忽有人家笑声语。
只有看别人顺眼,才能赢得尊重,才能彰显自身修养。
多读书,才会看谁都顺眼听读书阅读,不能偏废,善听者之谓耳聪,善阅读者之谓目明。
人在读书时,一点一滴的知识,都会关联成线,从蛛网,从点到面,从面到体,无论是心灵还是认知,都会逐渐广大而开阔。
你若看别人顺眼,先要反思是不是自己修养不够?这个时候不妨去多读书。因为大部分错误的思想,都在于思想与认识的不同步。
多读书的时候,才能认识到更深、更高、更远,从一个问题中发现更多潜藏的问题,从一种事物中得到隐含事物的通用道理。
从读书中获得极深,登高,知远的能力,个人修养也会日益提升。
常读书,读好书,就能觉悟。觉是觉悟,是知,是效法,是行。读书最大的作用就是由未知到已知,从混沌到觉悟。
无论是思维,思维,还是科学,文化和历史,离不开文字,读书可以从人之性理,性情到个人修养,都会有一种超自然生存之道,再到平天下,治天下。
一来成就自己,提升修养,二来开拓文化,祛除骄傲、傲慢以及个人的浮躁心理。尤其是在流量时代,大部分人都容易焦虑,有种看谁都不顺眼的愤慨。
这时不妨多读读书,将精神归向朴厚,当我们真诚相信一个人的时候,就能忘掉自己狭隘的认知,从而具备真正的智慧,看待别人。
当我们读过了很多书,学会了更多知识,才知道人生所遭遇的命运,想要的个人价值都需要自己去赋予。
读书,做学问,将学问变成自己的能量场,这才是一个人在读书中的自我修养,也是理想与感情自生之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