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应该看透两个真相,早看明白早通透

百合读书 2022-04-20 14:22:56

所谓人生

就是尽可能在生命结束那一刻,减少一些遗憾

对自己的遗憾,就是对别人的遗憾,还有别人对你的遗憾。

这是作家止庵在《怀沙集》中写的一句话。这本书是他为怀念父亲沙鸥而写的,在他看来,好的人生就是不让自己遗憾,尽可能过好每一天。

这本书分为三辑,第一辑是怀念父亲,第二辑是对生死的感悟,第三辑是读书带来的通透与澄澈。

不留遗憾,才是最好的人生

止庵跟生病的父亲有过这样一次对话,他问父亲一生为何总是不开心,父亲回答说他也不知道。

然后止庵就没有再问父亲,第二天父亲就去世了,这让他觉得很懊悔,懊悔自己没有更多时间去了解父亲的内心世界。

让父亲带着孤独和遗憾离开了人间,这时的止庵才明白,所谓的父子感情,多呆一分钟,多了解一点点,都是真正拥有的时光。

可惜,人生却没有卖后悔药的,而想要去了解父亲的内心时,已经没有机会了,这才了有对于人生的唏嘘与感慨。

但他记得跟父亲曾在一个漆黑的夜晚,听着父亲断断续续挣扎的声音,从父亲说的诗句中,他听懂了父亲的孤独与对生命的依恋。

尽管如此,止庵还是没有走进父亲的内心,没有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抚慰他孤独的心。

当听到父亲过去的朋友评价他:

我痛苦地悼念的沙鸥是一个一生完整的沙鸥,他被我们不公平地冷淡过,不简直是遗弃”过。

看到这些,止庵更难过了,也很自责自己没有在父亲生前更多去了解他,安慰他,没有去试着去深入父亲内心,去读懂父亲。

从某种意义上说,错过的时光,就是悲剧,而且是不可挽回的。

看透两个真相,才是清醒

止庵怀着对父亲的愧疚,看透了生的意义,与死的归宿。在《怀沙集》中,他这样说:

从根本上讲,我把死理解为不再可能,生意味着总有机会,甭管它是好是坏,实现的概率有多大,总归是有这个可能性,死则是所有可能性的终结。

尽管死是一件残酷的事,但很多时候“天无绝人之路”,这是对生与死的接纳,也是生命的真相。

第一个真相是,生的时候,要学会珍惜。就像止庵对于父亲一样,如果当时能多一点关心,如果能试图多了解一点,就不会有那么多的遗憾与自责;

第二个真相是:死后学会释怀。无论是凭借着记忆或是青史留名,这些看起来是一种慰藉,但表象的东西都是徒劳的。

更多时候,死者是无知的,对确定与不确定度无法再感知。生与死是对立的,又是矛盾的。

很多时候人之所以厌恶生,是因为生的不如意而已,死正是为了要结束痛苦,这样痛苦地活着,死也是解脱。

这是生与死之间的大彻大悟,也是看透生死真相后的人间清醒。

以书读人,方显百味人生

无论是对于生的眷恋,对父亲的缅怀,还是对于死的看透,在止庵的笔下,都有着对书的痴爱。

读书就是读人,就是读世间万千。无论是对于父亲的思念与愧疚中,那一幕幕温馨或沮丧的回忆,无论是跟父亲一起吟诗谈书时的温馨,还是从书中得到的滋养。

这些细碎的片段,都成为止庵内心的美好与忧伤。

这是读别人的故事,带给自己的成长。很多时候我们读书,不过是通过读别人的故事,来启发自己,然后再从书中得到一些知识,来作为指导人生的参考。

岁月长河里,有人喜欢宣泄,有人爱好沉静,有人习惯缄默,人和人之间并无高低之分,这些都是人类感情的表现方式。

无论是感情不够,还是感情强烈,无论是表现,还是内涵,这些既是看透人生之后的醒悟,也是对于自我负责的表现。

人生就是一个从无到有,从浅薄到深沉的过程,更是一个人从混沌走向清晰的历程,在这个历程中,活着,活好,活明白。

努力过,就没有遗憾,用心过,就没有后悔,奋斗过,就没有失落。

在活着的过程中,我们已经用尽了全力,这就是对生命的承诺,对于亲情最好的安放,也是对通透人生的回答。

就像止庵说《怀沙集》收入什么文章并不重要,单单为的是这个题目,怀念父亲沙欧,这是对于父亲亏欠的弥补,也是悦纳自己后的释然。

生活就是这样,既有着素朴之心,也有着思念之感,更有对人生的清醒认识,人生总是不能嚣张,要悠着点,哪怕像止庵自嘲“荒凉里有那么一个小草棚子”,也有着看透生活真相的残忍,却依然有着热爱生活的热情。

一个人写的文章,有着他的三观以及对于一草一木的感悟,更是读书人的自我修养。

1 阅读:66
百合读书

百合读书

爱读书、爱思考、爱写作的百合,读完10000本践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