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建立之后,匈奴在边境上屡次骚扰,为了维护边境的和平,蒙恬将军出兵镇压,将匈奴赶走之后,蒙恬望着风沙漫天的荒漠,心中思绪万千。
匈奴的生活方式主要还是以畜牧业为主,所以农业、手工业方面就有所欠缺,而这正是中原地区的强项,所以他们不断地通过掠夺的方式来获取必须得粮食以及布匹。这也一直都是历朝历代的心腹大患。
蒙恬知道,虽然这次把他们赶走了,可对方绝对不会善罢甘休,到时候只能继续迎战,这些大大小小的战争不仅劳民伤财,还解决不了问题,有什么办法能够一劳永逸呢?
蒙恬这样想着,看到远处一望无垠的大漠上有几匹马在狂奔,突然,他灵光一闪,既然匈奴擅长骑射,那何不让他们的马跑不起来,一但没有了马,那些人就像是失去了左膀右臂,再也嚣张不起来。
“可是怎么能让马跑不起来呢?”蒙恬心里想着,修建一些建筑物肯定是不可能的,太费时费力了,经过了漫长的冥思苦想,蒙恬终于决定:种植榆树。这个想法一出,下面的人都抱着怀疑的态度。
因为这里大多数都是荒漠。土地贫瘠,还经常有狂风,降水量更是有限,各种气候条件,没有一项适合种植,连一根草都活不成,更不要说种那么多树了。
“将军,在这里种树,能不能活得下来先放一边,恐怕第二天就被风吹倒了。”面对属下的质疑,蒙恬却坚定自己的想法,因为他了解榆树的习性,这种树的根系非常发达,只要种下去就能深深地向地底下扎根,根扎的深,自然也就不用担心水源和风的问题。
“我们不能只局限于现在,还要目光长远一些,这件事一但成功,不但可以缓解我们现在的处境,还是一个福泽后世的事情。”荒漠的风来的猛烈,瞬间就将天地之间变成了黄色,有的战士被吹起来的沙子迷住了眼睛,立刻痛苦万分。
看着眼前的景象,蒙恬更加坚定了自己内心的想法。不久之后,匈奴看到了一幅和平时完全不同的景象,那些士兵不再操练,而是每天种起了树。“这些中原人真是种地种傻了,在这种地方种树,这不是闹着玩吗?”
然而接下来的几个月让他们傻了眼,蒙恬带人种下的树不但活了下来,还在士兵们精心的照料之下生机勃勃,颇有要长成苍天大树的势头。
事实证明,蒙恬的决定是正确的,榆树林生长的地方,匈奴果然被限制住,施展不开手脚,匈奴骚扰边境的事情也大大减少。
时至今日,我们依然不得不感叹,古人的智慧真的是超乎我们想象,这样一片榆树林,在军事、经济以及环境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不但福泽后世,还有着一本万利的效果。
游牧民族的骑兵具有较强的机动性,惯用的招数就是趁其不备的发动袭击,等对方反应过来的时候,他们已经溜之大吉。
榆树成片成片的耸立着,形成的榆树林极大地限制了匈奴的行动,成为了一个天然的“路障”,人在行走的时候都要注意躲避,马就更不用说了,根本没有办法跑起来。无论多么强壮的战马,在一棵棵树的包围下,只能放慢速度,变得畏手畏脚。
不仅如此,这样的树林为边防部队提供了掩体,可以有效的遮挡匈奴的视线,绝对是一个完美的防御工事,匈奴根本不知道,到底哪一棵树后面藏了敌人,到底哪一个树枝后面会射出一只箭,将其一击毙命。
在这样的环境中,无论是进行埋伏还是奇袭,都比一望无垠的荒漠上更加方便,能大大提高军队的灵活性。而对于匈奴来说,他们没有在这种环境作战的经验,更多的时候只能被打的抱头鼠窜。
就算匈奴费尽千辛万苦终于穿过了榆树林,迎接他们的是早已经整装待发的士兵们,此时的他们已经没有能力交战了。
久而久之,这片榆树林就成了让匈奴畏惧的地方,有命进去,却不一定有命出来。在士兵们看来,这样的一个“绿色长城”,比任何城墙都要坚固、有效,是比“矛”更尖锐的武器。
除了军事方面的作用之外,榆树林在经济和后勤保障方面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冬天,这些树木就是最方便的燃料,寒风刺骨的时候,捡一些干燥的树枝点燃,温暖的火光让漫长的冬天变得不再那么难熬。
在那个生产力落后的年代,粮食短缺是一个很常见的问题,尤其是在边疆地区,由于交通不便等问题,戍边的战士们经常连饭都吃不上,这时候,榆树就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榆树的果实,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榆钱儿”,口感清甜,是官兵们饱腹充饥的一个不错的选择,实在是连榆钱儿都没有的时候,树叶和树皮也是救命的好东西。士兵们多将树叶和树皮晒干,磨成面粉,方便携带和食用。
而且榆树的树皮非常坚韧,士兵们有时还把他们当做“创可贴”贴在伤口上,以达到止血的目的。不过哪怕不是在战场上,榆树也可以作为木材售卖,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与此同时,榆树发达的根系深深地扎根在土壤之中,能够有效的缓解水土流失,改善当地的气候条件,让那里变得更加适合居住。对于朝廷来说,百姓们在这里安居乐业,对稳固边防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就像蒙恬所想的,这是一件福泽后世的事情。
蒙恬的这项措施体现了他的高瞻远瞩,直到汉代的时候,这项措施依然被延用着,甚至被给予了高度的重视,朝廷甚至专门派官员管理榆树林,确保其安全,可见其重要性。
信息来源:
黄河清风·丝路人物史话|蒙恬:树榆为塞建榆中——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