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学说与“脏腑辩证”

炎黄国医吴越 2023-05-16 09:52:25

郑重提示:本文谨供学习、研究、交流之用,对于文中包含的医学处方,请勿轻易使用。如有疾病需找专业医师诊治。

中医的“五行“(脏腑)辩证论治,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五行学说(见前述)

二、五行特性与五行分类

三、五行的相互关系:

生克乘侮:生理关系(生克),病理关系(乘侮,还有其它病理关系)

四、五行与中医“藏象“学说

1、五脏的生理功能

2、五脏之间的关系

3、五脏与志、液、体、华、窍等的关系

4、六腑的生理功能

5、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6、五脏与六腑的关系

五、五行学说的临床应用:

(一)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1、阐释疾病传变:相生传变——母病及子,子病及母;相克传变——相乘如木旺乘土或土虚木乘等,相侮如木火刑金或土虚水侮等。

2、指导疾病诊断:色、脉等都在应用

(二)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1、根据相生关系的治则治法:“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如滋水涵木法、培土生金法、金水相生法、益火(命门)补土法即温肾健脾法等。

2、根据相克关系的治则治法:抑木扶土法(疏肝健脾法或调和肝胃法)、培土制水法(敦土利水法)、佐金平木法(滋肺清肝法)、泻南补北法(泻火补水法或滋阴降火法)等。

3、针灸中,十二经脉的“五俞穴“的运用。

4、五行关系在情志疗法方面的应用。

六、脏腑辩证:

1、心病:心气虚、心阳虚;心血虚、心阴虚;心血瘀阴、心火亢盛等。

2、肺病:肺气虚、肺阴虚、风寒犯肺、风热犯肺、燥热犯肺、痰浊阴肺等。

3、脾病:脾气虚——脾失健运证、脾虚下陷证、脾不统血证等;脾阳虚;寒湿困脾证与脾胃湿热证等。

4、肝病:肝气郁结证、肝火上炎证、肝阴虚证、肝阳上亢证、肝血虚证、肝风内动证(肝阳化风、热极生风、血虚生风)、肝胆湿热证、寒滞肝脉证等。

5、肾病:肾阳虚证、肾阴虚证、肾精不足证、肾气不固证、肾不纳气证等。

6、六腑病:胃寒证、胃热(火)证、食滞胃脘证、胃阴虚证、大肠湿热证、大肠液亏证、膀胱湿热证等。

7、脏腑兼病:心肺两虚证、心脾两虚证、心肾不交证、肺脾两虚证、肝火犯肺证、肺肾阴虚证、肝脾不调证、肝胃不和证、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等。

2 阅读:147
炎黄国医吴越

炎黄国医吴越

民族医生,古典中医深研者,古法养生引领者,泛博文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