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看了一部老电影《观音山》。看了以后感觉,与很多年前一样没有任何改变。这是一部令人压抑、颓废的片子,不用做哲学的思考,也找不到我是谁,我为什么活着的希望。
电影展现的是三个年轻人与一个中年妇女在某个时空交集在一起的故事。酒吧歌女南风,为爱迷茫。她生活在一个父亲成天酗酒,对母亲严重家暴的环境中。为逃出家庭,她高考落榜后,到歌厅做了歌手。
逃出家庭却不能与家庭断舍离。在歌厅挣钱,她要养活自己,还要照顾家庭。南风与两个高考落榜生,合租一套房子,生活在一个空间。共同的人生经历,他们住在一起挺默契。那是两个男生。富家子肥皂,对身材肥胖的自己,很没有信心。母亲去世后对父亲再婚心存芥蒂的丁波。
不久,他们合租的房子被拆迁。他们重新找到的出租屋,是落魄的京剧演员常玉琴的住所。常玉琴的命运更加坎坷。自以为深爱的丈夫,在某一天与小三出游时因车祸丧命,儿子又在汶川地震时遇难。
常玉琴对未来和人生,已经没有任何希望。她活着的唯一目标,就是等死。某一天,“小三”找上门,让她的绝望达到了顶点。她自我了断了。但是,三个租住在她家的年轻人,不在乎先前的摩擦,毫不犹豫地出手相救,她活了下来。
从此以后,这四个人不再像刺猬互相计较,而是报团取暖了。尤其是常玉琴,将失去儿子后所有的爱,给了这三个被她当做子女的青年。
这是一部当年很火的文艺片,曾经在2010年获得过“第23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艺术贡献奖”及“最佳女演员”两项大奖。可是观影后,像第一次看一样,感觉影片的色彩、表现方法以及整部片子,都过于压抑。拍摄时刻意晃动的镜头,影片过多的蒙太奇叙事手法、 暗暗的色调等,如没有阳光的阴沉天气,让观众的情感和心情,随着故事消沉黯淡。
在人物的个性表达上,颇有特点。女主角在影片开始不久,为了帮肥皂讨回公道,采用了以恶制恶的极端手段。面对几个混混,她用一只啤酒瓶砸向自己的脑袋。啤酒瓶顶上开花后,几个混混还没回过神,她又一把搂住个小太妹狂吻,直到对方乖乖认输将钱还给肥皂为止。这是她第一次对自己的狠。
第二次狠,面对的父母。她接到母亲电话,被告知父亲酗酒后住院。在病房里,她用自虐的形式,径自往自己嘴巴里倒了一瓶多白酒,直到她父亲求饶。“狠”的外化,符合她的生长环境!
电影名叫“观音山”,是象征意义吧。汶川地震,震坏了观音山景区震毁了景区里的点睛处观音庙。庙里的金童玉女,震后变成了缺胳膊少腿的残疾。神与佛,在大自然的灾难面前,失去了法力。
四个缺少生活追求的人,就像被地震摧毁的景区景点,被毁去的大量建筑物一样,需要重新构建。观音山上,并不是荒芜到空无一人。有一个老僧坚守着、默默地为观音山建设努力。他要为观音再塑金身!老僧的执着,一个人每天干着,是在做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事情吗?不是。“不怕慢就怕站。”只要不放弃不抛弃,总有一天取得成功。
四个人无意间发现了老僧的坚守与努力。他们随之改变了生活状态。他们来到观音山,和老僧一起,为恢复观音山有力的出力,有技术的出技术。观音终于重新立了起来。他们在观音像前深深膜拜。袅袅青烟里,他们的精神世界有了新的寄托。
然而,当观众轻舒一口气,以为一切向好时,中年落寞的女演员常玉琴,突然消失在观音山上了。她是生还是死?影片最后虽然没有交代,大概率是再一次寻求了解脱的路。
常玉琴的消失,再一次将三个年轻人和观众都带进了莫名的绝望中。从道理上来说,常玉琴因为和三个年轻人相处和谐,感情上再度有了寄托;重新树立起来的观音像,也给了她精神上的皈依。这时候的她应该不会选择弃世。影片表现的却是,常玉琴失去了所有踪迹,除了死,不会有其它可能。
好不容易安定下来三个年轻人,未来在哪里?南风与丁波的爱情,好像有了一点可能。常玉琴的失踪,会不会让他们的关系回到原点?三个人回到常玉琴的屋子里,还能像往常那样和平共处,安静生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