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网上看到这样一个视频:
小女孩路遇卖小吃的奶奶,心疼的让妈妈买一点,奶奶看着孩子也无比慈蔼,顺手给孩子夹起一块品尝,在奶奶面前孩子竖起大拇指一直夸赞,等走后却跟妈妈说自己其实不喜欢,但希望能帮奶奶买一点,说好吃她也会开心一点。
这样的孩子,不就是我们所希望的阳光、正直又乐观的模样吗?
善良的孩子背后一定拥有一个善良的家庭,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孩子的优秀并不是无缘无故,而是来自父母教育的潜移默化。
而在视频的评论区中,有一位网友的评论我非常赞同:复印件正确是因为原件正确。
深以为然,我们总说父母是原件,而孩子就是复印件,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刻画着孩子的将来。
而这个可爱的女孩,就是让我们看到了家庭教育的正确打开方式,原来能让孩子感恩的原生家庭是这样的,在那些懂事、乐观、善良的孩子背后,都站着这样的家长。
1、无条件支持孩子的选择很多时候家长出于担心孩子,常常会替孩子做选择,并没有想过让孩子自己做选择,觉得自己选的就是最适合孩子的选择,可是孩子有权利为自己做决定。
毕竟孩子的人生是他自己的,本该他自己为自己负责,只有放手让孩子自己做选择,孩子才能够得到成长。
正如毕淑敏所说:
“我觉得一些家长为孩子设计人生之路,本身并没有错,但是孩子有权利选择其他道路。”
如果孩子做出的选择有所欠缺,家长也不要急于否定孩子,而是要给予孩子足够的尊重,耐心的去引导,让孩子慢慢地学会做出正确的选择。
让孩子自己去慢慢地领悟其中的精髓,慢慢地汲取经验,让孩子自由发挥,帮助孩子更好的成长。
所以,一定要想明白,无论多么心疼孩子,家长也只是孩子暂时的监护人,一般来说,大学毕业后,孩子迟早要走上独立的人生路,再舍不得,也不可能与之同行。
说得更明白一些,父母只给了孩子一个身体,孩子的思想,只属于他自己。
事实上,很多父母为孩子精心设计的道路,最后孩子并没有走,他们自己的选择,往往令父母大吃一惊。
父母的责任,就是做好监护人,给孩子身心的成长,创造一个好的环境。
无论孩子将来选择一条什么样的路,只要不是邪路,就应该坚定地支持他们走下去。
如果孩子因此而灿烂,就为他们鼓掌;如果孩子因此而平淡,就给他们拥抱。
孩子的未来,始终是掌握在TA自己手中。
无条件支持孩子的选择,赋予孩子的是一种内在力量,观察那些自信的孩子,在TA的身后一定有父母的支持和肯定。
2、给孩子最坚实的家庭后盾在家庭之外,大多数人只会关心你飞得高不高,只有做父母的会关心孩子飞得累不累、摔得疼不疼。
父母能够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要让TA知道,在TA身后一直有个坚实的家庭后盾,以及随时可以依靠的肩膀。
就像《阿甘正传》里,校长告知阿甘妈妈,她的儿子的智商仅有75,她也没有因此轻视儿子,反而为儿子拒绝了所有外界给他贴上的负面评价。
她始终坚定地保护着儿子的信心,笃定地告诉他:
“你和所有人都是一样的,你并没有什么不同。”
教育孩子从来不是简单的事,不是简单粗暴地把所有外界评价与标签贴到孩子身上,而是要学会让孩子撕下一些不必要的标签。
父母要学会及时给孩子撑腰,给予孩子足够的勇气与力量,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更有底气地去面对这个世界。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之曾说:
“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相信孩子,解放孩子,首先要赏识孩子。”
被信任滋养的孩子,眼里带着光,心中有天地,他们会带着父母的善意,去探索发现属于自己的世界。
孩子在这个世界最亲近的人就是父母,我们要做的就是保持这一份信任,一直陪伴孩子长大,做孩子最坚实的后盾,让他有勇气和信心飞向更高的天空,寻找美好的色彩。
3、父母的行为决定孩子的未来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
父母会“影响”孩子的性格,父母的言行举止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
如果让孩子模仿大人一天,大人做什么,孩子做什么,那个画面,真的很震撼人心。
澳大利亚就拍过这样一则公益广告片《childrensee,children do》。
视频中,妈妈抽烟、随地乱扔香烟头,孩子也抽烟、随地乱扔香烟头;爸爸喝酒,孩子也跟着喝酒;妈妈酗酒、情绪失控乱发脾气,孩子照做……
父母做什么,孩子照着做!
在孩子面前,父母的一个表情、一句脏话、一个动作,他们分不清对错,一股脑地全跟着学。
0-6岁的儿童,正处于模仿敏感期,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他“学习”和“模仿”的风向标。
当父母把乱发脾气、冷暴力、家暴等变得“习以为常”,孩子很容易迷失方向。
孩子就是父母的“映射”。当角色升级,第一次当父母,要学的,要做的,要面对的,先从做好自己开始。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父母的言行,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
“人性中最深切的渴望,就是拥有他人的赏识。”
父母在跟孩子说话时,需要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以正面积极的态度跟孩子说话,千万不要用言语来打击、挖苦、伤害孩子。
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孩子建立起强大的自信,才能让孩子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