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条“如何让一个孩子变温柔,是父母的爱”的视频,让10W网友当场破防。
视频记录了一个小男孩从沉默、胆怯、喜欢一个人躲在角落到爱笑、活泼、眼睛亮晶晶的,他的父母就做了一件事,就是将孩子带到自己身边照顾,给孩子无条件的爱和支持。
网友们纷纷表示:
让孩子从小感受到这样的爱,会给孩子充足的安全感,可以安心做自己,充分尝试和探索;又会成为孩子一生的盔甲,给予他勇敢面对一切的底气。
或许我们很难做到完全“无条件”地爱孩子,但至少可以通过努力去接近这个目标。
被父母无条件疼爱的体验
70%的孩子都没体验过
知乎曾有个热门话题:被父母无条件疼爱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原以为会看到很多暖心的留言,但当我点进去后看到评论却大多都是“离题”的,字里行间满是心酸。
“从小我妈给我的感觉就是,我只有做一个乖孩子,才能够得到她的爱,如果我做不到,我就会失去她的爱,羡慕身边即使淘气也还能好好被父母疼爱的人”。
“我不羡慕那些很有钱的人,可是我真的很羡慕那些被父母宠爱的人”。
“我想我不是唯一一个有妈,但是只能来看答案的人。”
《无条件养育》的作者艾尔菲·科恩说:
父母给予孩子的爱,不需要任何意义上的回报,它只是一个礼物,是所有孩子都应该得到的礼物。简单来说,就是你不是怀有某个目的才去养育孩子。
但却有很多孩子都没有得到这份“应得的礼物”。
得不到父母无条件疼爱的孩子,一生都在苦苦追寻那份被爱紧紧包裹的感觉。
被父母无条件喜欢的孩子都自带光芒
心理学家武志红说:
所谓无条件接纳,就是对孩子满心的喜欢。
这个喜欢和爱不同,是一种建立在父母健康自尊之上的智慧,是切实做到了,跨越美丑胖瘦,智商高低之上的一种发自内心的欣赏,是将孩子当做一座宝藏,去源源不断地发掘出他的魅力。
而当孩子能遇到这样喜欢自己的父母,即使他再平凡,也会如同插上了翅膀的天使,自信和快乐就成了他显著的标签。
电影《奇迹男孩》中的主人公小男孩因为面部的先天缺陷,让他很自卑,他自小一切生活起居,包括学习、游戏都在家人的陪伴下进行,如果要外出,他还要戴上头盔。
庆幸的是,他有一个温暖可爱的家庭。
妈妈严厉却也温柔,为了他的成长放下了自己的事业,她最大的诉求就是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快乐。
妈妈无条件的爱给了小男孩坚定的信念。
爸爸总是那么温柔,一次又一次地鼓励奥吉摘下头盔,“爸爸想看你的脸,这是我儿子的脸啊”。
爸爸鼓励他,却从不强求他,尊重他的想法,保护他的自尊。
虽然总是经历嘲笑,但爸爸的鼓励让奥吉不断有了上学的勇气,因为不论面对怎样的困境,家人永远是他温暖的港湾。
奥吉从一开始的自卑,到最后的自信,走上领奖台,他的每一步成长都体现着家庭无条件的力量。
“他们做了什么”代表有条件的爱,意味着孩子只有做到家长期望的事或是达到了家长所规定的某些标准之后才可以获得的爱;
“他们是谁”则是无条件的爱,这种爱与孩子做了什么没有关联,无论孩子成功与否、乖巧与否,家长都毫无保留地给予他们爱。
无条件养育,意味着我们愿意尊重孩子做出的决定,孩子有权利为他的人生做出选择,他更感兴趣于哪个部分的外在世界,在这个过程中,父母的放手,是孩子学会自我负责的最好方式。
给孩子无条件的爱不妨从这3句话开始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曾说:
“只有当孩子确认自己可以随时回家时,才可以安心地向前发展。”
无条件的爱,就是这样一种“随时可以回家”的爱,不是指无条件满足孩子的溺爱,而是一种托底的力量:
无论你是什么样子,发生什么事情,我都会爱你、接纳你,尊重你的感受和需求,愿意陪你一起解决问题。
从小感受到这样的爱,会给孩子充足的安全感,可以安心做自己,充分尝试和探索;又会成为孩子一生的盔甲,给予他勇敢面对一切的底气。
或许我们很难做到完全“无条件”地爱孩子,但至少可以通过努力去接近这个目标。
最简单的做法,可以从常说下面这3句话开始:
1、“你的感受很重要,我理解”
日常生活中,不管孩子表现出什么情绪,家长首先要能稳住自己的情绪,认真地告诉他:
“你的感受很重要。”
能够跟着孩子一起开心、快乐,也允许他生气、难过、委屈、失望。
这意味着家长看见了眼前的孩子,愿意站在孩子的角度体会他的感受。
孩子从家长的反应中确认了自己的重要性,能够更快的平静下来。
2、“做不到,不代表你不好”
孩子没考好、成绩退步、遭遇挫败时,家长的反应往往是失望、嫌弃、否定,把当下的表现和未来的前途、人生等绑在一起,给孩子很大压力。
其实,越是这些时刻,越需要家长的接纳和爱,会给孩子内心注入巨大的能量,让他能够鼓起勇气重新振作起来。
告诉孩子:“做不到,不代表你不好。”
就是让他明白:外在表现并不能代表你的价值,原本的你就很好,就值得被爱。
家长多给予他关心、理解和帮助,代替指责、辱骂,孩子才会一直对自己有信心,对未来有期待,内心越来越强大。
3、“我很愿意听你说说”
不懂倾听的家长,很容易误解孩子,破坏他的自尊心、自我价值感。
孩子感受到的是父母对自己的不信任、不认可,时间久了,越来越不愿意跟父母沟通,亲子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
爱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平等地对待孩子。
不管发生什么,孩子说了什么,都不要带着偏见,去随意揣测他、怀疑他、指责他,多信任孩子,从积极正面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先学会做一个倾听者,问问孩子:
“发生什么事了?我很愿意听你说说。”
给孩子表达的机会和空间,了解清楚事情的全貌后,再去引导孩子。
被倾听的孩子,会因为这份尊重而感受到父母的温暖和爱,能够确认自己的存在感和价值感。
爱他,是如他所是,而非如我所愿。
父母守护好孩子的本色,并呵护好孩子的独特,尊重理解孩子。
那么他们就会带着父母满满的喜欢和爱,迈向最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