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114页报告得出结论:若中美开战,一月内结束!事实真如此?

小彭的灿烂 2025-02-22 04:39:01

文|小彭的灿烂笔记

编辑|小彭的灿烂笔记

声明:本文陈述内容参考的“官方信息来源”,均赘述在文章末尾,感谢支持。

【前言】

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中,2024年7月,美国国防战略委员会发布了一篇长达114页的战略报告。

这份报告犹如一份神秘的军事“白皮书”,详细剖析了中美之间的军事实力,更做出了一个大胆到令人咋舌的假设:倘若中美之间爆发战争,这场战争竟会在一个月内结束!

这一观点一经抛出,迅速在国际政治、军事爱好者的圈子里引发热议,有人质疑,有人深思。

毕竟在当今世界,中美作为两个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国,其军事动态本就备受关注,这样一份预测战争进程的报告,无疑是挑战了大众的认知。

那么它究竟是危言耸听,还是基于某种深刻洞察?是政治博弈的舆论造势,还是对现实军事力量的客观推演呢?

【为何得出一月内结束的结论】

这份报告之所以得出中美战争会在一个月内结束的结论,背后有着多方面复杂的考量。

美国在俄乌冲突中,其弹药储备不足和产能低下的问题暴露无遗,以155毫米口径炮弹为例,冲突爆发前,美国全国月产能仅约1.3万枚。

随着俄乌冲突的持续,美国大力援助乌克兰,致使自身弹药库几近搬空,为了维持乌军在战场上的巨大消耗,美国开始扩产155毫米口径炮弹产能。

但从俄乌冲突爆发到2024年9月,历经两年多的时间,美国的炮弹月产能也才提升到3.6万发,甚至连乌军单月的一半消耗都无法满足。

倘若中美开战,战争规模和烈度远超俄乌冲突,炮弹消耗将以百万计,美国现有的弹药储备和产能根本无法支撑。

而中国拥有强大的工业产能和完善的国防工业体系,完备的产业链条能在战时迅速调整生产,满足军队对弹药等物资的巨大需求。

在持久战中,弹药是战争的“血液”,美国这种弹药储备与产能的困境,极有可能导致其因弹药耗尽而在战争中失败。

从地理角度看,中美潜在冲突地区如南海、台海,中国拥有显著的地理优势。

南海是中国海运航线的咽喉,中国大部分海运航线都要经过此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中国在南海依托四大岛礁建立了完善的对海对空监视体系,并且不断进行岛礁建设,加强军事部署。

海南岛更是成为经略南海的战略支柱,岛上部署了大量先进武器和作战部队,南海舰队的航母部队、核潜艇基地、驱逐舰支队等都以海南岛为核心基地。

这里的军事力量部署使得中国对南海的控制能力大幅提升,获得了数百上千公里的防御纵深。

在台海地区,中国本土距离台湾岛较近,能够快速集结兵力和物资,实现高效的作战指挥与支援。

而美国若介入台海或南海冲突,需要跨越大洋进行军事行动,补给线漫长且脆弱,极易受到攻击。

从美国本土或其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基地向冲突地区输送兵力、弹药和物资,不仅耗时久,还面临着被中国海空力量拦截的风险。

地理因素在战争中对兵力投送、物资补给和战场态势感知等方面有着关键影响,中国的地理优势无疑为其在潜在冲突中增添了胜算。

【美国全球军事布局的拖累】‘

美国在全球多个地区维持着军事存在,从欧洲到中东,再到亚太,其军事力量分散在世界各地。

在欧洲,美国为了维持对欧洲的政治控制和军事影响力,长期部署大量军事力量;在中东,美国为了维护自身在该地区的石油利益和以色列等盟友的安全,同样投入了众多军事资源。

这种全球军事布局使得美国的军事资源被分散,难以集中力量应对某一特定地区的冲突。

尤其是在乌克兰问题上,美国大力支援乌克兰,不仅投入了大量的武器弹药,还耗费了众多的军事和外交资源。

这使得美国在应对中美冲突时,可调动的资源大大减少,削弱了其应对能力。

美国在全球的军事行动就像一张大网,看似覆盖广泛,但每个节点的力量都被分散,一旦在关键地区如亚太与中国发生冲突,就会出现捉襟见肘的局面。

【中美战争真的会这样吗?】

这份报告看似逻辑严密,但中美战争真的会如报告所言,在一个月内结束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其中存在诸多漏洞和不合理之处。

战争从来都是充满不确定性的“黑箱”,实际战争情况远比模拟推演复杂得多。

美国在伊拉克战争前,凭借其先进的军事技术和强大的军事力量,自信满满地认为可以迅速取得胜利,实现对伊拉克的全面控制。

而战争的发展超出了他们的预期,伊拉克复杂的地形地貌、顽强的抵抗力量以及宗教、民族等错综复杂的矛盾,使得美军陷入了长期的战争泥潭。

尽管美国拥有先进的武器装备和强大的军事力量,但在面对伊拉克的抵抗时,却遭遇了重重困难,战争持续了多年,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这充分说明,即使是拥有明显军事优势的一方,也难以准确预测战争的进程和结果。

在中美可能发生的战争中,战略战术的运用、国际形势的变化、民众的战争意愿等,都可能成为影响战争走向的关键因素。

比如,中国拥有丰富的战略战术思想,从古代的《孙子兵法》到现代的人民战争理论,这些宝贵的思想财富在战争中能够发挥巨大的作用,使中国在战略战术上占据主动。

而国际形势的变化也可能对战争产生重大影响,其他国家的态度和行动可能改变战争的力量对比。

民众的战争意愿同样不可忽视,中国人民在面对国家主权和安全受到威胁时,往往会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战斗意志,为保卫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核威慑的制约】

中美作为核大国,核威慑的存在犹如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大大降低了两国爆发全面战争的可能性。

美国拥有约3700枚核弹头,其中1600枚处于部署状态,其核武库规模庞大,具备强大的核打击能力。

中国近年来也在不断推进核武器现代化,核弹头数量预计将在未来10年内翻倍,从目前的约500枚增至1000枚以上,并且拥有东风-41洲际弹道导弹等先进的核力量。

这种核力量的平衡使得双方在考虑军事行动时都不得不谨慎行事,因为一旦爆发全面核战争,将给双方乃至整个世界带来毁灭性的灾难。

在冷战时期,美苏之间的核军备竞赛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双方都拥有足以毁灭对方多次的核力量。

尽管美苏之间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存在着激烈的对抗,但由于核威慑的存在,双方始终保持着克制,避免了直接的军事冲突。

这种历史经验表明,核威慑在防止大国之间爆发全面战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中美关系中,核威慑同样是双方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它从根本上影响着双方的军事决策和战略考量,使得双方在处理矛盾和冲突时更加谨慎,避免采取过激的行动。

【报告背后的战略意图】

归根结底,这份报告绝非单纯的技术推演,其政治动机同样值得警惕。

这份报告中,还呼吁将美国军费提升至GDP的4%(约1.6万亿美元),并拉拢私营企业加入军工生产。

并通过夸大中国军力增长,塑造“迫在眉睫的危机”,为对华遏制政策制造舆论。

要知道,目前的美国社会分裂、国债高企,炒作外部威胁可转移公众对政府治理能力的质疑。

再加上中美均为核大国,全面战争可能导致相互毁灭,因此局部冲突的可能性更高。

而网络战、太空战等新领域可能改变传统战争模式,但报告未充分评估其影响。

并且中国始终强调和平发展,军事现代化以防御为核心目标,而非全球扩张……

【结语】

这份114页的报告,本质是美国霸权焦虑的投射。

它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在工业化与地缘优势的双重加持下,中国已具备与美国“非对称抗衡”的能力。

而战争的代价远超人类承受极限,正如《孙子兵法》所言:“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中美竞争的关键,不在于谁能“在一个月内结束战争”,而在于能否找到共存之道,避免将世界拖入深渊。

参考资料:

沙河一方在2024-8-7关于《美方114页报告得出结论,如果和中国开战,战争将在一个月内结束》的报道

上观新闻在2024-9-7关于《中国军队被美国视为“强大对手”如何应对?金一南解读》的报道

0 阅读:1
小彭的灿烂

小彭的灿烂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