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回首过往,陶瓷从历史的长河里缓缓走来,在岁月的洪荒下,于炉火的高温淬炼中,丰镐陶瓷身上刻画的古老铭文,仿佛传唱着仰韶文化的故事,它经历了万年的火与泥,阅尽西周的兴衰,蕴含着博大精深的文化。
在西周,丰镐陶器的作坊规模大小不一,大部分都依附于王室贵族,在各自的领地里从事着相应的陶器生产工作,通过丰镐的陶窑类型与分布情况揭示了陶器的生产过程,西周陶器的种类与制作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主要满足日常饮食的方式,其设计十分巧妙,大型的制陶手工作坊出现于西周的晚期,也许与当时人口数量的上涨有关。西周陶器的风格直指其对于自然道法的领悟与审美的追求。
一、西周之陶器,可谓是纷繁而多样陶器起源。《考工记》中记载“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陶器在其发展的历史中,处处彰显并遵循了这一原则与标准。陶器起源于新石器时代,至今约有一万年的岁月,它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陶器并不是突然间出现的,它的发明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人类在生产的实践过程中发现,粘土与水结合之后具备一定的形状。在后来用火的过程中,又发现粘土在半干的状态下,经受火烧之后不仅没有变形,而且也没有发生干裂,反而变得更加坚硬。于是,在这样的启发下,人们开始烧制出具备一定形态的陶器,这便是陶器的大概由来。
陶器种类西周的陶器主要以夹砂褐陶为主,以泥质灰陶为次。日用的陶器主要包括五个器型,它们分别是鬲、甗、盆、罐、瓮,它们主要以青灰色为主,剩下的则是浅红褐色。在造型上,西周陶器的有袋状足、圈足、平底这三类。纹饰方面有划线纹、篦纹、弦纹、刻划三角纹这四类。鬲、 甑主要作为炊器使用,爵、 觚则作为饮器使用,豆和簋作为食器使用。
炊煮功能西周的陶器一般较为细腻,具有炊煮功能的夹砂陶是用粘土制成的,为了满足炊煮的功能,该陶器必须能忍受高温,而且硬度很高,使其在经受火烤的时候也不容易在炸裂。白陶的制作十分考究,选取的材料也是精挑细选出来的,因为它服务的对象是贵族王室这类人物,它的制作过程也是怠慢不得。
白陶的用料和灰陶不同,由于它含有的铁元素较少,因此烧出来的颜色是白色,烧制它的温度一般低于印纹硬陶的度数。炊煮、饮食、盛物是西周时期主要的陶器类型,像酒器这种类型十分稀罕,因为商王朝被西周所灭,西周为了吸取这一教训,便不再推崇酒器。
陶鬲底足陶鬲作为西周时期数量最多的炊食器,它有较高的底足,它的功能主要是盛放水或者粥这一类别的食物。陶鬲保存热量的功能较为显著,能够给盛放在里面的食物进行保温。陶鬲的底部设计主要是空心的尖足,因为这样方便有更多的空间添加柴火进行燃烧。下部的空心设计方便氧气进入,使得燃烧更为彻底。
为了存放食物,比如满足腌菜使用的陶罐,它的敞口很小,十分便于保存食物。在西周的后期,国家安定,饮酒的风气也逐渐开始恢复,陶罐也开始用来存储酒。在当时,西周的陶豆还具有较高的底座,这个设计是为了方便人们盘坐在地上进食,为了方便就餐,盛放蘸料的陶豆一般底座会比桌案高出十五厘米左右。
西周陶器类型繁复多样,西周人民设计的陶器更是为了遵循日常所需,其中工艺设计的巧妙与优美,处处呈现当时陶匠的智慧。
二、西周陶窑的传承,守之世而谓之工分布区域
西周的陶窑主要分布在三个地区,分别是关中、山东、中原,各地陶窑的发展情况和结构特征都与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密切相关。甲类倾斜式和乙类竖直式子是西周的陶窑的主要形态结构。在当时燃烧的材料主要是木柴和柔软的草垛。
西周时期,制陶这一手工业已经存在官营和私营这两种经营模式。官营主要是王室、诸侯以及一些大型的部落在经营,私营主要是个体作坊和以家庭为单位的制陶业。
形态规范
西周的陶窑形态已经相当规范,窑室的结构主要为窑壁、窑床、火膛、火道、烟道等。关于窑炉的使用,西周时期烧造陶器的窑炉主要还是馒头窑,龙窑的使用还是相当少。由于制陶业涉及到许多方面,比如说烧陶的具体过程,烧陶的工具,烧陶原料的选择,烧陶的温度等等,所以冶金术的一些技术也从制陶中得来。
生产类型
西周陶器的生产者可分为三大类,分别是坐落于较小村庄的家庭手工业,还有分布于较大的聚落的贵族手工业,以及分布在京城的王室手工业。它们主要服务的对象和满足的需求都不相同,在西周,陶器不仅要满足王室和贵族的日常用品需求,还要满足它们作为奢侈之物的需求。
丰镐作为西周的都城,主要被着姬姓的贵族们统治着,由于周人的包容性,这里也生活着不少外族人,所以丰镐也存在着多种关于烧制陶器的传统。
窑型种类
丰镐主要使用的两种窑型是横穴和竖穴升焰窑,在当时的丰镐,陶窑的分布的范围较为广泛,而且数量众多,每个作坊礼可能同时存在着风格类型不一的陶窑,可能是由于当时的统治者并不在乎采用什么形式烧制陶器。而在当时,制作泥质陶和陶瓦很多都是依靠升焰窑,这是因为相应的作坊会按照产品自身的特点和烧陶的技术进行筛选。
丰镐除了存在许多大规模的制陶作坊,还有一些依附于贵族王室的小规模的制陶作坊,它们生产的陶器主要服务与王室贵族的日常需要。这些小规模的作坊的价值和意义十分重要,因为它们的存在,基本满足了这一都城对于日常用品的需要。小规模的作坊一般都是以家庭为单位,而大规模的作坊一般都是被王室或者贵族控制着。
西周晚期,随着丰镐这一都城人口的增长,制陶的数量也随之上涨,相应的作坊和窑工也大量增加。为了应对人口增长这一问题,晚期的西周烧陶的生产形式也随之而改变。西周的制陶技术的传承也一直代代相传着。正如同《考工记》里这般记载着“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
三、西周陶器之审美,变化与统一相得益彰西周是青铜时代的巅峰,即便如此,陶器在西周依旧被广泛使用,它的价值也没有在青铜的光茫下暗淡,它的实用价值对于西周依旧具有很强的影响力。陶器的使用范围在西周得到了拓展,它也开始应用于建筑这一领域,器物文化在西周这一时刻得到了十足的彰显,陶器的纹饰、造型都展示了西周先民对于精神层面的追求。
西周陶器的风格主要以中庸肃穆、大气端庄为主,体现西周时期的人民对于美的把握和对生命的追求。西周窑器上纹饰造型的变化,变更与和谐相得益彰,处处都彰显着对于自然道法的领悟和对于生命自体的认知。
西周的礼制等级森严,礼制文化更是严苛,这使得西周的陶器十分的规范,它们大都按照程式化成批生产,处处体现着肃穆与端庄,然而即便在规定好的格式和范本里,陶器的美与变化都揭示着西周人民对于审美的独特领悟和对于生命的追求。
在文化上面,西周并没有摒弃商朝制作陶器的工艺,相反,西周先民也被商文化的肃穆神秘、绚丽多彩所吸引,正所谓论语里的“周因于殷礼”。于是,早期的西周延续其制作方面的工艺。伴随着经济文化日益蓬勃发展,西周也开始构建它们独具特色的文化。这一切在西周的陶器上面可以追寻其踪迹。西周陶器的纹案图饰无不展现周人对于庄重和谐、雅致内敛的追求。
西周与商代先人在艺术形式上展现出了狂热奔放、华丽狰狞的特点不同,它们更偏向与清正典雅、肃穆端庄,这也是因为西周先民的性格更为淳朴。“陶人为嬴, 实二鬴, 厚半寸, 唇寸。盆实二鬴, 厚半寸, 唇寸。 甑实二鬴, 厚半寸, 唇寸, 七 穿。鬲实五觳, 厚半寸, 唇寸 。庾, 实二觳, 厚 半寸, 唇寸。”《周礼 · 考工记》
结语
周朝时期礼制严格,所以对于陶器的制作与管理其实也十分规范。它的造型和主题都体现了这个王朝对于礼法的重视。更因此,西周陶器的文化无不是叙述着稳重大气的端庄和谐之美。制陶这一手工业在西周时期逐渐步入规格化,也有专门的职位对其进行管理。
与饮食功能有关的陶器有白陶、印纹硬陶、夹砂陶以及泥质灰陶这几类,西周是一个注重陶器的时代,所以陶器的实用功能很强。不同于其他朝代将陶器看作礼器对待,西周的陶器更多是为了生活而服务。西周陶器的演变在对美与生活的追求中达到了和谐的统一。
西周的陶瓷,它不仅仅代表着远古东方的古老智慧,还承载着华夏文明的古老历史与科学艺术。于千年的旅途中,我们一次次感慨于陶瓷精美的铭文、细致的图案。在万年炉火的淬炼下,丰镐的陶瓷承载着不仅是生活的需求,更是对生命与精神的追求。
参考文献:
《考工记》
《陶纪略》
《陶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