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说,马英九先生早前来大陆一趟,确实是来对了的。回到中国台湾后,马英九在公共场合,发表了不少有利于促进两岸关系的言论。
就在4月30日清晨,他还在桃园机场,当着上千名欧洲专家学者的面,呼吁:“促两岸进行避战的对话,以谋和平。”当着这么多欧洲人说这样的话,而且是在机场这样的地方说,也算是“敲打”了一下这些人。现场不少支持者,纷纷鼓掌。
然而,诸如此类的言行,真的能影响到民进党当局的态度吗?事实证明,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应该太乐观。这倒不是说马英九本身的影响力不够,而是“台独”这些宵小在蒙骗岛内民众方面,都太有经验了。
对于诸多真正有识之士的喊话,蔡英文当局最近是耍起了心眼。笔者来跟大家梳理一下,他们目前都在岛内张罗了些啥?
在政治上。
最近蔡英文自己倒是低调了不少,民进党派出了赖清德出来说话。而这个姓赖的则鬼精得很,抛出一个“两岸是兄弟之邦”的言论。明面上,他这是为了给两岸降温,要与大陆友好对话。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中国台湾不是一个“国家”,那怎么可能用“邦”这个词?
在军事上。
最近蔡英文当局,在这一问题上走得很远。台湾“民政局”方面高调向外公开,称市政府已经盘点出了1万多个防空洞,322处战时求助站,以应对未来可能到来的战争。为了制造恐慌的气氛,逼民众掏钱买美国武器,民进党已经无所不用其极了。
一边是美国不断拱火,甚至扬言要给每个台湾家庭发枪;一边是民进党冥顽不灵,就是不肯走正道。台海问题走到这一步,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办?关于这一点,或许我们该有当年毛主席对待战场的态度了。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曾多次强调,我们是热爱和平的、也是坚决反对战争的。但很显然,总有些人不会因为我们这种态度,就降低对我们的敌意。因此,毛主席曾提出对战争的两个态度:第一条是,反对;第二条是,不怕。
看起来,这两者分开来看好理解,但放在一起则似乎有些矛盾。当年,毛主席曾辩证地分析过怕与不怕之间的关系。他老人家曾说:“说不怕,是说一旦战争来临,我们能够打,而且能够打赢;说怕,是因为一旦打起来,损失难免。”
同时,他也于1957在苏联参加会议时,说清楚了“反对战争”与“不怕战争”之间的关系,他说:“每天怕战争,但战争来了,你有什么办法呢?”同年的7月15日,他在给黄炎培的信里,又一次提到了战与和的辩证关系,他说:“古人说能战然后能和,我们也是如此!”
至此,毛主席对战争的态度,应该说是非常清晰了。作为一个伟大的国际主义者,毛主席从来都不好战,但他对待敌对势力的态度是鲜明的:不怕一战。
台海问题走到现在这一步,背后是美、日等国火上浇油,更是“台独”与他们勾结的后果。目前来看,通过一次次军演,事情的主动权仍然是在大陆。这也是我们迟迟还没有动手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另一个重要原因,或许与世界局势的变化有很大关系。欧洲深度卷入俄乌局势;中东方面,中国开始发挥重要作用;美国银行暴雷、美债陷危机;拉美国家已经清醒过来……这一切,都可以让我们等着“子弹再飞一会儿”。
美国日前进行完36场兵推后,已经把“无法向台提供持续支援”的信息透露给“台独”们了。目前,不管蔡英文和赖清德跳得多高,都不过是在慌乱之中的“应激反应”而已。
事实上,我们需要防的,是美国在另一些方位的部署。据俄方消息,拜登和菲律宾总统马科斯可能会就美菲两国进一步增加军事力量合作,进行新一轮的讨论。也就是说,美国或已不满足在菲律宾有9个军事基地了。
从美国近日在菲律宾、韩国、日本一步步的安排来看,台海局势想迅速降温可能性较小。现在,我们确实仍有主动权,但也该有当年毛主席对待战争的态度:反对战争,但不怕战争,并做好相应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