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我国的古都,长安和洛阳一定是会被提及到的,尤其是长安,自西周至唐朝,长安(今西安)作了十三朝古都,强汉盛唐都以长安为都城,因此长安也见证了中华文明最辉煌的篇章。然而这座"八水绕长安"的帝王之城,却在唐亡后彻底退出历史舞台的核心。其背后交织着经济转型、地理变迁、军事格局与生态崩溃的多重因素,长安也构成了一部中国古代都城兴衰的警示录。本文就跟大家一起来分析了解一下为何长安自唐朝以后就再也没有做都城。
其实长安的“没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命脉的断裂1.1 经济重心南移的不可逆趋势关中平原在秦汉时期是"天府之国",这里土壤肥沃,气候温暖湿润,适宜农业发展。郑国渠、白渠等水利工程使粮食亩产高达6石以上(远超同期中原地区)。但是经过千年的开发,至唐朝时已出现"一顷之收,不及江南十亩"的窘境。随着江南地区水利工程的完善和占城稻的推广,长江流域的粮食产量在北宋时占比已经达到70%,形成"苏湖熟,天下足"的新格局。而长安所在的西北地区,反而需要从东南调运粮食物资。所以粮食问题使得关中地区逐渐失去了优势。
关中平原虽土地肥沃,但受限于狭小的耕地面积(“天府之土,地方千里”仅能支撑有限人口),自秦汉以来随着都城人口膨胀和官僚体系扩张,本地粮食逐渐无法满足需求。汉代关中需从关东漕运数十万石粮食,至唐代长安人口百万,年漕运需求激增至百万石以上。
唐代通过大运河将江南物资经汴渠、黄河、渭河转输长安,形成“天下财赋半在漕运”的格局。若漕运中断,中央财政和军队补给将崩溃。
唐朝中后期开始,漕运不但需支付巨额的人工费用,而且官吏贪腐加剧,漕粮损耗率飙升至70%-80%。加上关中气候转干,渭河水量减少,漕运河道淤塞,同时,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加剧,黄河含沙量上升,进一步阻碍航运。安史之乱后,运河沿线藩镇割据,常扣押漕粮要挟朝廷。唐德宗时期,江淮漕运断绝导致长安爆发"斗米千钱"的惨剧,饿死者相枕于路。
所以巨大的成本使得长安也不再适合作为一朝之首都了。
二、地理优势的瓦解2.1 四塞之国的防御神话破灭关中平原曾以秦岭、陇山、黄河等天然屏障形成“四塞之地”,函谷关、武关等关隘可有效抵御外敌入侵。但是到了唐朝后期,多条新通道被发现或开辟(如汉中至关中的四条路线),导致防御漏洞频现。朱温灭唐、李渊反隋均绕过关隘直取长安,天然屏障的战略价值大幅下降。
关中四面环山的地形虽利于防御,却限制了与外部经济区的联系。随着经济重心南移,长安难以通过陆路快速获取江南物资,而洛阳、开封则依托大运河形成更高效的物流网络。
2.2 交通枢纽地位的丧失丝绸之路在唐后期逐渐凋敝,而新兴的海洋贸易推动港口城市崛起。北宋时,泉州、广州的市舶司税收占国库15%,而长安所在的永兴军路(陕西)商税仅占全国2.3%。当经济动脉从陆路转向海运,深处内陆的长安彻底失去竞争力。
三、军事格局的重构3.1 边防压力的空间转移汉唐时期主要外患来自西北(匈奴、突厥),长安便于快速应对。而唐末至宋元,东北方向(契丹、女真、蒙古)成为主要威胁,长安偏居西部,难以有效控制东北边疆。北宋定都开封可更便捷防御辽国,而长安则鞭长莫及。所以外敌的压力也使得唐朝以后得朝代不再以长安为首都,逐渐转移到中原地区以及更为靠北的北京。
长安作为政治经济中心,城墙虽高但缺乏纵深防御工事。其“坊市制”布局更注重礼仪和商业,而非军事堡垒功能。安史之乱中叛军轻易突破外围防线,城内无险可守。
3.2 军事补给的经济制约北宋在长安驻军10万需年耗粮300万石,而当地产量不足百万石。相比之下,开封通过汴河每年可获江淮粮600万石,形成"以东南之粮养西北之兵"的格局。没有经济支撑的军事要塞,注定走向衰亡。
所以从军事的角度考虑长安也不再适合作为都城。
四、战乱的破坏自安史之乱开始,唐朝的都城长安就不断的处于战乱被破坏的状态,每波及一次战乱,长安城就会被破坏一次。安禄山叛军攻陷长安后,对城内进行大规模劫掠和屠杀,导致“百万人家无一户”。广德元年吐蕃攻陷长安,代宗出逃陕州。吐蕃军“焚烧官舍、市里,长安萧然一空”,宫室和民宅被焚毁60%以上。黄巢从长安城撤离时,焚毁大明宫、太极殿等核心建筑,导致“宫室居市闾里,十焚六七”,起义军焚烧含元殿时,火势蔓延至兴庆宫,唐代三大内(太极宫、大明宫、兴庆宫)首次同时受损。
更严重的是朱温对长安城造成的破坏,公元904年,朱温为削弱唐朝根基,强迁昭宗至洛阳,并系统性拆毁长安宫室、官署、民居,“浮渭沿河而下”将木材运往洛阳。此举使长安城“化为丘墟”,连基础城墙也被拆除。朱温按户籍强制迁移长安居民,导致关中人口密度降至盛唐的1/10,城市彻底失去重建基础。一次次的破坏使得长安城再也不适合做都城了。
结语:所以综合下来自唐朝以后长安城不再适合做首都受多重因素的影响,长安的衰落本质上是农耕文明向农商文明转型的缩影。当丝绸之路被海上商路取代,当小农经济被商品经济渗透,当门阀政治被官僚政治终结,这座承载着周礼秦制、汉风唐韵的古城,最终化作"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的历史凭吊。其兴衰轨迹警示我们:任何都城的命运,都深嵌在文明演进的底层逻辑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