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主席晚年的健康困境
1975年的春夏交替带来了短暂的喘息机会,毛主席的健康似乎有所好转。然而,随着季节的深入,到了深秋11月,他的健康状况出现了新的严重转折。原本只是偶尔的咳嗽和呼吸不畅现在变得频繁且剧烈,尤其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毛主席的呼吸声越来越沉重,似乎每次呼吸都需要耗费巨大的力气。
具体到症状,毛主席的肺部感染显然变得更加严重。他的咳嗽声中带有难以掩饰的沙哑和疼痛,而且经常伴有痰声。他本人对这种病痛表现出极大的不适,常常需要人搀扶才能进行简单的室内活动。尿量的减少给他的生活带来了额外的困扰,因为每天测量尿量成了必须严格遵守的日常程序,而且数字总是让人忧心。

同时,毛主席的气喘问题也加剧了。只要稍微活动一下,就会引发一阵剧烈的喘息。在与人交谈时,他的语言变得含糊不清。而他的行走则变得更加艰难,即使是从卧室到起居室的短距离,也需要倚赖助手的肩膀和环境中随处可见的扶手。
关于吞咽困难,这直接影响到毛主席的饮食。他的食量明显减少,因为每次进食都可能引发咳嗽或是呼吸困难。面对这种情况,主治医生曾建议安装胃管,这样可以直接将营养液体输送到胃中,保证营养的供给。这个建议的出发点虽然是为了患者的健康着想,但毛主席对此极为抵触。他对于使用胃管感到难以接受,认为这是对生活品质的极大侵犯,因此坚决拒绝了这一方案。

医疗措施与毛主席的坚持
毛主席的健康状况日益恶化,为了应对营养摄入不足的问题,医疗团队不得不另寻他法。经过商议,他们决定通过静脉输注氨基酸来补充毛主席体内所需的营养。这个方法可以避免使用胃管,既能够满足营养需求,也能减少对毛主席身体的额外负担。
氨基酸的静脉输注需要极高的医疗技术支持。在实施过程中,医护团队严格按照规程操作,每次输注都要仔细记录毛主席的反应情况,调整输液速度和剂量。他们的细致工作保障了治疗的顺利进行,毛主席的身体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

随着营养状况的逐步改善,毛主席的体力有所恢复,这让医疗团队稍微松了一口气。入冬之后,毛主席的状态虽然仍然不能与从前相比,但已经脱离了最为危险的阶段。这种改善是短暂的,毛主席的身体已无法恢复到以往的水平,他的每一天都需要精心照料。
1975年12月26日,毛主席迎来了他82岁的生日,这一天也成为了他生命中的最后一个生日。尽管健康状况不佳,医疗团队和身边的工作人员仍尽力为他安排了一场简单的庆祝。在这一天,毛主席没有进行过多的活动,医护人员尽量减少对他身体的负担。

心脏病发与急救
1976年5月11日,毛主席的健康状况再次出现危急情况。这一天,他的身体状况突然恶化,表现出明显的心脏问题。毛主席的脸色变得极其苍白,呼吸也变得急促而费力,他的胸膛随着呼吸急剧起伏,而额头和身上不断冒出冷汗。
医疗团队第一时间对毛主席进行了检查,并快速确认问题的根源是心肌梗塞。具体诊断结果显示为心内膜下心肌梗塞,同时伴随心律不齐。这个结论意味着他的病情已经达到一个非常严重的阶段。此前,尽管毛主席的心脏状况并不理想,但从未发生过如此严重的早搏现象,因此这次发作对他的身体是一次重大冲击。

医护人员在最短的时间内启动了急救措施。为了缓解他的呼吸困难,医护团队采用了专业设备协助毛主席的氧气供给,并通过药物迅速稳定他的心律。整个过程中,医疗团队一直密切监测他的心电图和生命体征,任何细微的变化都会被记录下来。由于毛主席的身体状况极度虚弱,医护人员的每一步操作都必须小心谨慎,避免增加心脏的额外负担。
在进行急救的同时,专家团队还对病情进行了进一步分析,以制定后续治疗方案。他们认为,毛主席的心肌梗塞已经引发了全身的连锁反应,不仅需要控制心脏问题,还需要考虑他的其他健康状况。由于毛主席此前已有肺部感染、气喘加重等问题,这次心肌梗塞的发生对他的整体健康来说是一个沉重打击,进一步削弱了身体的承受能力。

毛主席的最后一次外交接触
1976年5月26日,北京刚刚送走新加坡总理李光耀,又迎来了一位重要的客人——来自巴基斯坦的总理阿里·布托。这是一位中国的老朋友,也是中国长期支持的国际盟友。尽管毛主席的身体状况已经非常虚弱,布托作为巴基斯坦的总理提出了会见毛主席的请求。按照外交惯例,毛主席尽力满足了这一要求,会见的安排经过了详细的规划和审慎的调整。
医护人员在安排会见前,对毛主席的身体状况进行了全面评估,同时与外交团队紧密协调。为了减轻毛主席的身体负担,会见被安排在他熟悉的房间内,这个房间此前曾接待过包括美国总统尼克松、新加坡总理李光耀等重要外国领导人。毛主席的座位仍然是那张浅绿色沙发,上面铺了一个柔软的垫子,以便让他能稍微感到舒适。

毛主席在工作人员的搀扶下缓慢入座,他的行动已经显得十分吃力。布托总理抵达后,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走进了房间。他见到毛主席后立即上前,伸出手与毛主席握手致意。尽管毛主席的手已经因为年迈和病痛而显得消瘦,但他的握手依然坚定。布托的态度显得非常尊重和友好,他简短地介绍了巴基斯坦国内的情况,包括经济发展、国内政策的实施,以及一些国际事务的进展。
布托还特别提到了巴基斯坦与中国之间的友谊,对中国在过去几年中提供的支持表达了诚挚的感谢。他的语气温和而真诚,每一句话都显得得体且富有分量。毛主席虽然身体虚弱,但他始终保持着倾听的姿态,用目光示意对布托的讲话表示关注。

毛主席的最后一次外事会见
会谈刚刚开始了几分钟,毛主席的身体状态就开始显现出明显的疲惫。他的呼吸变得急促,额头渐渐渗出了汗珠,虽然他始终保持着平静的面容,没有发出任何声音,也没有表现出任何明显的抗拒或不适,但一旁负责照顾他的机要秘书张玉凤已经意识到,他的身体负担已经到了极限。毛主席的动作变得更加缓慢,连坐姿的调整都需要依靠周围工作人员的帮助。
这次会谈时间被严格控制在十分钟以内,但即便如此,对于毛主席来说,这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会谈内容涉及到巴基斯坦与中国的双边合作,以及国际局势的交流。布托总理在讲话中提到两国在经济和政治上的合作成果,还向毛主席表达了巴基斯坦人民的问候,并再次感谢中国政府在多方面给予的支持。毛主席全程认真倾听,尽管他的身体虚弱,但仍尽力保持目光的专注,并不时用细微的动作或手势示意他在跟随布托的发言。

到了会谈后半程,毛主席已经明显难以继续投入,他的精力似乎正在迅速耗尽。这个时候,他转过身,用手指轻轻点向坐在旁边的华国锋,示意布托接下来关于两国具体事务的交流可以由华国锋继续完成。这一细微的动作虽然简单,但却清晰地传递了他的意图。布托立刻明白,随即暂停了更深层次的话题,而是将会谈迅速引向结束。
在会谈结束时,毛主席缓慢地站起身来,动作虽然吃力,但他依然坚持与布托总理握手致意。这个握手象征着两国的友好关系,也表达了毛主席作为国家领导人对友邦来访的最后一份礼节和尊重。布托也用双手轻轻握住毛主席的手,向他表达了真挚的问候和祝愿。他低声致谢,并希望毛主席能早日恢复健康。

会谈结束后,毛主席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返回休息,他的体力已经被完全耗尽。布托离开后不久,中国政府便向外界发布了一项重要声明,宣布毛主席不再参加任何外事活动。这一消息意味着毛主席的外交生涯就此结束,而布托则成为毛主席会见的最后一位外国领导人。
参考资料:[1]李晓兰.革命的镜像: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的身体观[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14(4):21-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