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矩大过天?日常生活的条条框框
在朝鲜社会肌体的运行中,成文与不成文的规矩织成了一张细密的网络,一个显著的例子便是对服饰的选择,尤其是对牛仔裤的态度。作为全球范围内广受欢迎的休闲服饰,特别是深蓝色的牛仔裤,在朝鲜却被视为一种禁忌符号。

官方将其与“资本主义生活方式”及美国文化渗透相联系,认为其不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因此,不仅本国居民在日常生活中会主动规避此类穿着,连到访的外国游客也会在行前被反复提醒,切勿将牛仔裤带入国境。据观察,在平壤等城市的街头,若有人身着此类被认为具有“不良”象征意义的服装,确实可能引起管理人员的注意甚至干预。
夜幕降临后,另一项严格的规定——宵禁制度便开始发挥作用。城市街道会变得异常安静,除了持有特殊通行许可的车辆和人员,普通民众被要求留在家中,不得随意外出。违反宵禁的后果据称可能十分严重,甚至在某些极端情况下,夜间擅自活动者可能被误判为具有特殊目的(如间谍活动)而面临严厉审查。

即便是被允许进入朝鲜的外国游客,其行动自由也受到相当大的限制。他们通常被编入固定的旅行团,活动范围被严格限定在预先规划好的路线和区域内,拍照留念也需遵守特定地点的规定。更为严格的是,在离境前,游客携带的手机、相机等电子设备中的照片内容,据称需要接受检查,以确保没有拍摄到“不适宜”公开或传播的画面。
与此同时,对个人形象的规范也体现了这种社会管理的细致。根据一些流传的说法和观察,男性公民的发型选择被限定在一个相对较小的范围内,大约有十种官方认可的样式,并且对头发的长度有着明确的要求,例如不能超过特定的厘米数(有说法是5厘米)。

女性的发型选择相对多一些,据称有十八种左右,但即便如此,像长发自然披肩这样在其他国家极为常见的发型,在朝鲜社会却并不普遍。理发服务在许多情况下并非完全市场化的行为,而是通过个人所属的工作单位发放票据的形式来提供,民众凭票可以免费或以极低的价格获得理发服务。
在这种强调统一、规范乃至某种程度朴素的社会氛围中,也存在着看似矛盾的现象。例如,平壤的地铁系统虽然是重要的公共交通工具,但部分车厢内部却装饰有华丽的水晶吊灯,营造出一种与普遍社会环境形成对比的“展示性”景观。这种对特定领域(如首都公共设施)不吝投入的建设,与对个人生活细节的严格规范并存,共同构成了理解朝鲜社会复杂运作逻辑的一个侧面。

户籍壁垒下的分层社会
朝鲜将全体国民依据其家庭背景和政治可靠性,划分为不同的社会成分或阶层,并通过一套极其严格的户籍登记与管理制度(通常称为“户口”或“公民证”制度),牢牢地控制着人口的居住地点和流动范围。
具体来看,这套社会成分体系大致将民众分为了三个大的类别,第一个类别是“核心阶级”。能被划入这个圈层的,通常被认为是政权最可信赖的基石。这里面包括了那些在抗日斗争和朝鲜战争中立下功勋的革命元勋及其后代,为国牺牲的烈士家属,以及在战场上获得荣誉的军人。此外,那些被认为对领袖和劳动党无限忠诚的高级知识分子、在党政机关担任要职的干部和管理者,也属于这个群体。他们被视为社会的中坚力量,通常在资源分配、教育、住房和职业发展方面享有优先权。

第二个类别是“动摇阶级”。这个类别的构成相对复杂,人数也最为庞大。之所以被称为“动摇”,这里面包含了许多在1945年解放前有着不同社会背景的人,比如原来的中小商人、手工业者、拥有少量土地的富裕农民、民族资本家(指那些没有与外国帝国主义或日本殖民者紧密勾结的资本家)。此外,从海外(如日本、中国)返回的归国侨民,以及一些在政治上不属于任何党派的知识分子或社会人士,也常常被归入此类。他们并非政权的敌人,但在政治审查和信任程度上,会受到更多的审视和限制,其生活机遇和政治前途往往不如核心阶级。
第三个类别是“敌对阶级”。这个阶层被视为对现有政权构成潜在或现实威胁的群体,是重点防范和控制的对象。其构成主要包括在日本殖民统治时期担任过较高职位、被认为曾为殖民者服务的官僚,那些被定义为剥削阶级的大地主、大资本家,以及被认定为“亲日”、“亲美”的反动分子及其家庭成员。另外,历史上或现实中被发现参与反对现政权活动的人,以及他们的直系亲属,也会被划入这个范畴。属于这个阶级的人,往往在就业、升学、居住地选择等方面受到最严格的限制和歧视,有些甚至可能被集体迁移到偏远或条件艰苦的地区进行劳动改造。

最关键的一点是,这个身份在很大程度上是世袭的,父辈的成分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子女的成分。并且,这种身份与居住地点是牢牢绑定的。不同阶级的人,往往被指定或允许居住在特定的区域。核心阶级,尤其是其中的精英,有更大机会居住在资源更丰富、条件更好的大城市,特别是首都平壤。
科技强军梦:无人机飞向何方?
在对社会生活进行细致规范的同时,朝鲜的领导层将相当一部分国家资源倾注于国防力量的现代化建设,尤其是在尖端军事科技领域展现出雄心。2025年,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曾亲自前往一线指导国防科技发展。金正恩视察了无人航空技术相关的研究机构,并现场观摩了一款被认为具有人工智能(AI)技术支撑的攻击型无人机(常被称为“巡飞弹”或自杀式无人机)的打击演示。

这种无人机据称具备在复杂电磁干扰环境下自主识别并攻击目标的能力,金正恩对此类技术的突破给予了高度评价,将其定位为“现代战争的核心竞争力”,并明确指示要优先发展无人化武装装备与配套的人工智能技术。
无人机技术突破相伴随的,还有新型电子战系统研发成果的展示,以及特种作战部队训练水平的公开报道。这些动作共同指向一个清晰的战略方向:即在保持庞大陆军规模的同时,大力发展能够提升信息化作战能力和特种渗透、打击能力的新质战斗力。

金正恩在视察国内重要造船厂时,曾发出指示,要求“大量建造”包括战略核潜艇在内的新型海军舰艇。这一指示被解读为朝鲜意图突破长达七十余年海军发展相对滞后的困局,建立起具有战略威慑能力的水下力量。
这一系列强化军备,通常被分析认为是在应对其所感受到的外部安全压力,特别是美韩联合军事演习以及两国军舰在黄海等朝鲜半岛周边海域的频繁活动。
平壤换新颜:建设场上的老将与新楼
在集中资源发展尖端军事科技的同时,朝鲜并未忽视国内的基础设施建设,由金正恩亲自推动的“大平壤改造计划”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一系列现代化的高层住宅区和公共建筑拔地而起,显著改变了城市的面貌。其中,和盛地区一次性建成并交付的一万套现代化住宅,便是这项宏伟计划的代表性成就之一。

这些大型工程项目的顺利推进,离不开一批关键人物的组织和执行,其中,金正官的经历颇具代表性。这位出身于朝鲜人民军的官员,在其职业生涯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担任着指挥军队建设力量,承担国家重点工程建设任务的角色。
在长达十余年的时间里,他领导下的部队将诸如未来科学家大街、黎明大街等平壤地标性建筑群从规划蓝图变成了现实。金正官的个人仕途也充满了起伏,他曾从陆军少将一路晋升至次帅军衔,并一度担任国防相(相当于国防部长)这一军界要职,之后又转任内阁副总理,专门负责建设部门的工作。

在2024年平安北道遭受严重洪灾后,负责灾区重建工作的金正官,据称连续三天三夜坚守在工地上指挥调度,其展现出的负责精神和工作效率,在金正恩随后视察灾区时赢得了后者罕见的公开赞许。除了平壤的重点工程和灾后重建,金正恩也曾在公开场合提及咸镜南道检德矿区的灾后重建工作,并将其与更广泛的“城乡住宅建设革命”联系起来,意在表明改善全国范围内居住条件的决心。
甚至在庆祝建党75周年的盛大阅兵式上,金正恩发表讲话时曾一度情绪激动,提及未能显著改善人民生活水平而感到自责,甚至哽咽落泪。
半岛风云棋:不变应万变?
在风云变幻的东北亚地缘政治棋局中,朝鲜的对外策略展现出一种谨慎而又充满计算的特点,试图在复杂的关系网络中寻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2025年初,当韩国因尹锡悦总统职务被暂停而可能陷入内部政治混乱时,朝鲜方面并没有采取外界一度担心的激进行动,如军事挑衅或利用局势升级紧张态势。

分析认为,朝鲜之所以选择保持克制,背后可能有多重考量。一方面,避免采取过激行动,可以防止为韩国国内可能存在的强硬派势力提供借口,比如强化军事戒备甚至推行更极端的措施来转移国内矛盾焦点。另一方面,这种“静观其变”的姿态,也可能是在为未来的外交接触或谈判保留空间,例如等待美国新一届政府上台后可能出现的政策调整,或是寻求其他有利的对话时机。
与此同时,朝鲜并未放松与传统友好国家的关系维护。金正恩在向俄罗斯总统普京发送的新年贺信中,不仅表达了传统的节日祝贺,更明确表示了对俄罗斯在特定冲突中的支持,并预测2025年将是俄军取得胜利的一年。通过这种方式,朝鲜试图在国际舞台上巩固其认为可靠的伙伴关系,以平衡来自其他方向的压力。
参考资料:[1]刘丽莉.金正恩执政后朝鲜经济政策调整及前景[J].东北亚学刊,2024(4):120-140150
